专栏 | 绿色情报员:圣婴催生中(上)谁偷走亚洲的春天?

0:00 / 0:00

去年极端高温事件记忆犹新,今年亚洲又笼罩在热浪之中,5月初,越南北部创下有纪录以来最高温44.1℃,老挝首都以42.5℃推翻历史极值;中国多地也迎来高温事件,5月29日上海徐家汇气象站打破百年纪录,过去5月最高气温纪录是35.7℃,分别出现在1876年、1903年、1915年和2018年,今年整整提高了1℃。

上海居民急喘地说,一出门就出大汗,瞬间过渡到夏天;四川的网友禁不住回应,乐山都要烤熟了。早在3月初,武汉、郑州等10多个城市比往年同期气温高出10℃以上,紧接着4月,中国有高达151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高温极值,提早告别了春天。

热破表的四月天

气候学家忧心形容为“亚洲史上最严重的4月热浪”,不只是东亚,从东南亚到南亚也经历了史上最热4月天,泰国西北部飙出45.4℃,刷新该国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温;4月中旬印度有48个气象站测到42℃以上,10多人因中暑死亡;马来西亚多州也发出热浪警告,甚至一度下令暂停全国学校的所有户外活动。

“今年高温热浪不但是提早报到,而且都屡破纪录,主要还是跟地表热能持续累积,气候暖化愈来愈严重是直接相关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博士分析,“今年4月高温提早来到,这是一个严重的警讯,高温不但提前了,其实今年它还会延后,加上今年可能还有圣婴现象的搅局,所以今年我们会有一个又长、温度又高的夏天,气候暖化的冲击也会愈来愈凶险。”

圣婴现象(El Niño,又称厄尔尼诺)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偏高的现象,而反圣婴(La Niña,又称拉尼娜)正好相反,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偏低的现象,两者是海洋和大气的自然变动,也被视为地球的天然调温器。最近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新一轮的圣婴现象可能导致全球暖化出现新高峰,并且增加打破高温纪录的可能性。

今年印度的热浪来得早且持续时间长,民众禁不住酷热往身上泼水。(法新社)
今年印度的热浪来得早且持续时间长,民众禁不住酷热往身上泼水。(法新社)

圣婴诞生在今夏

今年4月下旬,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公布的气候预报模型显示,圣婴现象在7月出现的可能性为62%,年底时将跃升为85%。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3日也预警圣婴现象正在“催生中”,5月至7月出现的可能性为60%,在7月至9月增加至80%。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于恒也注意到近期赤道太平洋的海温持续偏暖,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导的国际知名IRI/CPC圣婴系集预报,同时参与由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主导的中国多模式圣婴系集预报系统,“现在已经逐渐朝向弱的圣婴现象发展中,不过要3个月以上连续高温才能确认。”他说明,“以现在的温度来看,我们预报7月份会有弱的圣婴现象出现,预计今年底会有中型圣婴现象发生。”

全球主要的圣婴预报模式大多显示圣婴正酝酿中,预估7月会有弱的圣婴现象发生。(曾于恒提供)
全球主要的圣婴预报模式大多显示圣婴正酝酿中,预估7月会有弱的圣婴现象发生。(曾于恒提供)

反圣婴挡不住暖化

过去3年,全球经历了本世纪最长的连续反圣婴现象,不过,降温效果并不明显,2022年是有纪录以来第5热的年份,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准高出1.15℃。

在反圣婴时期,赤道东太平洋的下层低温海水大量上涌,使得海表面的温度低于正常水准。曾于恒说,降温幅度依反圣婴的强度而异,一般而言,从0.5℃到3℃都有可能,尽管反圣婴会有一些冷却效应,但是因为全球暖化不断增加地球的温度,而且呈现线性升温的趋势,现阶段明显看到,连续3年的反圣婴的温度下降趋势,比暖化的向上增温趋势来得弱。

汪中和指出,当反圣婴现象的降温强度超过2℃,地表均温会有约-0.2℃的冷却效应,这次三重反圣婴现象的降温幅度都超过1℃以上,本来预计会让地表温度的冷却效果至少是-0.1℃以上,不过,2022年温度比2021年还高了0.03℃,这显示反圣婴的冷却效应现在正大幅度减弱,气候暖化长期累积的惊人热能,已经抵销了过去3年反圣婴现象,造成了暂歇性的冷却效应。

“反圣婴现象如同我们打开冰箱时,顿时觉得周围气温会凉一下。”汪中和这么打比方,“现在暖化让周围的背景温度更高,所以冰箱打开的时候,凉爽的感觉不像过去那么强,当它关了起来,周围袄热的感觉就更强烈了。”

今年初春,反圣婴把“冰箱门”关上了,令人捏把冷汗的是,圣婴还没报到,不只陆地频频出现热浪,海洋也异常热破表,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过去3年连续反圣婴的降温幅度,远赶不上全球暖化升温趋势。(路透社)
过去3年连续反圣婴的降温幅度,远赶不上全球暖化升温趋势。(路透社)

海温破表谁在搅局

摊开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的资料,今年4月初,全球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至21.1°C,超过2016年创下的21°C,而且多地都出现中度至强烈的海洋热浪,包括南印度洋、南大西洋、非洲西北部、新西兰周围、澳大利亚东北部和美洲西部,科学家认为,多地同时出现极端海洋热浪并不寻常。

曾于恒表示,2016年发生了20年来最强的圣婴现象,再上一次是1997至1998年,2016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年均温最高的一年,今年圣婴还没发生,海温持续上升,这并不是圣婴和反圣婴的自然界震荡,主要来自人为贡献,因为近年来全球暖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尽管各国推动减碳政策和能源转型,短时间内难以看到减排成效。

海洋浮现的暖化警讯愈来愈强烈,汪中和指出,海洋温度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12日以来,全球海洋的平均表水温一直高于1982年有纪录以来的任何时候,迄5月25日海洋表水温还是20.9°C,已经连续74天破高温纪录,而且没有明显减弱趋势,情况极不寻常,这也意味着地球正在进入加速暖化的阶段。

圣婴还没来,今年全球海温却持续攀升(黑色实线),这是不寻常的现象。(汪中和提供)
圣婴还没来,今年全球海温却持续攀升(黑色实线),这是不寻常的现象。(汪中和提供)

海洋吞下 70亿颗核弹

“海洋本来是非常重要的吸热载体。”汪中和点出潜在的危机,“现在看起来它吸热的能力在慢慢降低,我们可能到达海洋吸收地表过剩热量的能力极限,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世界气象组织示警,2022年海洋热量达到新的观测纪录,这一年58%的海洋表面至少经历了一次海洋热浪。汪中和补充说,今年元月《大气科学进展》期刊的新研究显示,2022年全球海洋2000公尺深度所吸收的热量是245个泽塔焦耳(Zetta Joules),相当于吸收2亿7000多颗广岛型核弹的能量,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热量值,也是2019年以来连续4年创下新高,其实从1750年工业革命迄今,地表已经吸收了440个泽塔焦耳的能量,相当于70亿颗广岛型核弹,地表温度快速上升,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曾于恒提醒,海洋有很大的热容,对气球气候的调节扮演重要角色,海洋温度增加一点点,代表地球累积的能量有很大的改变,全球海温持续上升不容掉以轻心。

海洋暖化加剧,闯下的灾祸可不小。汪中和盘点,在过去的数十年里,随着海洋吸收的热量激增,海面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海洋热浪频生,台风、飓风的强度更强,同时造成海冰加速消融和海平面持续上升,除了海洋的物理系统受到影响外,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威胁,高温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生存困难,尤其号称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更遭受毁灭性的大规模白化死亡。

海洋快速暖化,不但会生成更强烈的风暴,海洋生态危机也跟着升温。(路透社)
海洋快速暖化,不但会生成更强烈的风暴,海洋生态危机也跟着升温。(路透社)

眼前圣婴又来敲门,热浪前仆后继由陆地翻过海洋,这个星球消逝的又岂止是春天呢?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