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干旱、水涝、地震 气候危机拼图浮现

0:00 / 0:00

一波波干旱和水涝的逆行风暴,气候危机拼图悄然浮现,从中国华南、西南等地,延伸向台湾西部,经历半世纪以来大旱,6月暴雨骤然来袭,极端气候不再是电影里的灾难剧情,真实在日常生活上演。

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底发布最新报告,2021年至2025年有机会刷新史上最高温纪录,而地球升温1.5°C也将比预期时间表来得早。

华南、台湾闹旱背后

亚洲早已陷入气候热锅,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天,中国华南、西南部分地区持续传出旱情,广东多地水库的蓄水量大幅缩减,部分中小型水库甚至出现“死水位”;台湾同样水情吃紧,5月下旬,超过半数水库的蓄水量剩不到10%,6月初几波雨势解渴后,全台仍有4座水库的蓄水量低于30%,春季旱象逐年加剧。

今年台湾西部面临大旱,5月初夏日月潭一度浮现龟裂湖景。(路透社)
今年台湾西部面临大旱,5月初夏日月潭一度浮现龟裂湖景。(路透社)

台湾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执行长许晃雄分析,去年台湾的梅雨季很短,加上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的台风很弱,又很不巧没有台风登陆台湾,雨量变少,到了冬、春天又受到反圣婴现象影响,让台湾、华南地区的春天雨量减少;今年到了5月反圣婴现象退去,可是印度洋、西北太平洋进入相对干的状况,梅雨季6月初至中旬才进来,预期下雨的期间也不会太长,华南地区与台湾基本上都受到同样系统影响。

台湾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960年代以后,台湾就进入一个相对干的年代,大概从1980年代起,每隔10年会有旱灾发生,包括80年代初、90年代,以及 2000年、2010年和今年。”研究气候变迁超过30年的许晃雄指出,“目前碰到的干旱并不是过去没有发生的现象,但是这次的强度格外大,去年6月到今年5月的整年雨量,是1911年以来最低的一次。”

抗旱之际,也拉响了地震警讯,科学家陆续发现,陆地储水量的波动或季节性的水位变化,可能影响地震发生频率。

干旱提高地震活动

专家研究发现,冬末初春的干季,台湾西部地震活动有增高趋势。(路透社)
专家研究发现,冬末初春的干季,台湾西部地震活动有增高趋势。(路透社)

今年4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雅儒的最新研究登上国际期刊《科学前缘》(Science Advances),“过去10年来,台湾西部几个规模6左右的地震都发生在2月底、3月初,像是2010年甲仙地震、2012年雾台地震和2016年美浓地震。”许雅儒谈起研究的源起,她深入分析台湾气象局的长期观测资料,同时检视台湾过去400年地震的月份分布状况,“冬末初春的时候,台湾西部的地震活动度有增高趋势。”

台湾干湿季分明,干季从11月至隔年4月,湿季是5月至10月,“干季的地震活动度比起湿季多了30%左右。”许雅儒说明,“台湾位在板块聚合的边界,主要以逆断层为主,夏季时因为水文荷重,使得断层不容易往上运动,在冬末初春的干季,陆地上的储水荷重减少,逆断层容易产生向上滑动,所以相对地震活动度比较高。”

今年台湾西部遭逢大旱,陆地储水量大幅减少,水位变化连带诱发地震?许雅儒指出,目前资料尚未统整、进行分析,不过,台湾气象局地震中心表示今年的地震活动度的确有比较高的趋势。

最近云南地震频发,当地同样以逆断层为主,且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水量8成左右。许雅儒表示,中国的博士后研究员也正在比对云南的地震活动度是否跟水文荷重变化相关,初步看来两者有关联性,但仍需进一步分析。

中国地震专家耿庆国曾经提出干旱和地震的关联性,他分析大地震的历史规律,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央区,震前1至3.5年往往是旱区。许雅儒认为,干旱时地震活动度会增高,频繁的小地震活动有可能促发大地震,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大地震都是在干旱时间发生的,由于大地震发生的周期很长,而且历史纪录缺乏干旱的科学数据,要研究这个问题很困难。

暖化赶走台风春雨

未来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将明显减少,雨量强度却可能增强。(路透社)
未来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将明显减少,雨量强度却可能增强。(路透社)

不过,地球升温让极端气候成为常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英国气象局科学家指出,全球暖化效应下,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的降雨跟着减少。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的气候模拟推估也发现,未来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将进入干旱年代。

许晃雄指出,中研院团队采用空间解析度高的大气模拟模式,研究发现,菲律宾海的台风变得非常不活跃,这个趋势会愈来愈严重,如果持续暖化,到了这个世纪末,菲律宾海的台风次数会减少40%,所以整个西北太平洋附近台风会明显减少,登陆台湾的台风也会少很多,台风带来的降雨连带锐减。

不只台风偏少,春雨也将逐渐减少。“一般来讲,春天在台湾、华南这一带会受到比较活跃的锋面影响带来雨量,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未来暖化世界中,雨带会往北移,所以台湾、华南地区的春季降雨会变少。”许晃雄说明,“以台湾来说,减少幅度依地区而有不同,大约减少30、40%,北部地区尤其明显,春天是插秧、春耕的重要季节,这对台湾影响很大。”

今年中国西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干旱,根据官方统计资料,截至5月底,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854万亩,有73万农村群众、3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福建、内蒙古、山西等地。

暴雨狂炸地牛翻身

气候变迁引发的天灾加剧,人类能翻转看天吃饭的风险吗?(法新社)
气候变迁引发的天灾加剧,人类能翻转看天吃饭的风险吗?(法新社)

此外,暴雨也形成潜在威胁,中研院团队发现,台湾降雨天数减少,但雨量强度会变强,台风也是如此。“登陆台湾的台风贡献的雨量变少了,可是一下起雨来,可以比现在增加40%至50%。”许晃雄道出隐患,“这对水资源调配很不好,因为降雨非常不均匀,再者一下雨就很大,容易造成水灾、土石坍方等自然灾害。”

6月初,从广东到台湾北部接连遇上雨弹狂炸,其中,6月4日台北市在台风外围环流和梅雨锋面双重影响下,一小时累积降雨量209mm,打破台北市20年来最高记录,极端气候的考验在各地浮现。

国外学者曾研究暴雨和地震的关联性,显示雨水的渗透作用可能诱发地震。许雅儒表示,影响地震的原因有很多种,以破碎的断层带来看,雨水渗透的确会诱发地震活动,她举自己的研究为例,台湾东部纵谷断层的裂隙很发达,雨水可以入渗到断层带,所以浅层地震好发时间是在降雨多的夏季,而东部的深层地震主要受到水文荷重影响,冬季活动度比较高。

面对失控的气候系统,强降雨或干旱愈趋明显,许雅儒认为,气候变迁对地表水文作用有很大的影响,间接也会影响到地震活动,不过,地震是能量累积和释放的过程,强降雨或台风等外在环境因素,可能改变原本的释放模式,但是这些应力最终都是要被释放出来的。

随着气候危机拼图一块块补上,风险防患和治理手段也迫在眉睫,许晃雄表示,以干旱问题来说,我们应该要思考如何节水,或是如何更友善利用水资源,例如台湾的水价太便宜,自来水和农业用水的漏水率很高,大概占15%左右,如果能像日本降到5%以下,可以节省很多水,而如何让天上掉下来的水留在地表上,可以透过人工湖、滞洪池或地下水库的方式,尽量把雨水储存下来。

应对豪大雨的高发率,许晃雄建议,各地应强化防洪措施,同时做好山林保护,像是恢复山林原有状态、提升保水特性,未来城市内水、水灾也会日趋严重,改变排水系统的防洪标准,提高排水量也是重要工作。

不过,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源头,“全球暖化的主因是人类排放太多温室气体。”许晃雄提醒,“最关键的是降低暖化程度,快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撰文: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