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溽暑,潮湿的热气滞伏金门海域,中国渔船“晋东光渔0351”无视伏季休渔摸黑出航,越界进入金门母屿近海捕捞,没想到被台湾海巡队逮个正着,船老大仓皇蛇行拒检,连拖网都没来得及拉起。
大小鱼困在网囊中垂死挣扎,身形最醒目的要算是三棘鲎(又称中国鲎),这个活化石物种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物种,每年6至9月正值繁殖季,这一回牠们却误入拖网陷阱,来不及游上岸交配产卵。
金门鲎的中国因素
鲎,披着威武的盔甲,拖着尖长的剑尾,博得“钢盔鱼”外号。牠们在金门战地躲过了炮弹蜂火,却不敌渔捕压力和抽砂船大军,还有前仆后继的海岸开发和海洋污染,“鲎代”存续难题不亚于两岸关系。
台海局势起浪,鲎始终被推上浪头。金门是国共战争的前线,1949年解放军从古宁头登陆和国民党军队交战,国民军逆转战局,打下两岸分治的起点;1958年解放军数百门大炮对准金门猛烈炮击,国共持续交火20年,金门直到1992年才解除“战地政务”,枕戈待旦的战地意外让鲎找到喘息的栖身之所。
金门的军事戒严长达40余年,“过去在军事管制之下,金门的海岸不要说开发,连接近都不被许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成员杨明哲博士谈起这段军管岁月,“金门也因此保留全台湾最多的鲎自然栖地,让牠们可以繁衍生存。”
鲎在金门主要的栖息区域从西南隅的水头,往北延伸至古宁头、官澳一带潮间带,近年来鲎的族群出现衰退态势,杨明哲长期在金门进行鲎生态研究,经过10几年的调查发现,有些区域的鲎族群密度下降了60%,甚至在古宁头鲎保育区的密度也下降超过50%。

抽砂船吞噬鲎栖地
中国因素是金门的鲎族群甩不开的生存威胁之一,抽砂船是新崛起的海上大敌,虽然滩地上的“盔甲武士”没和铁壳船大军正面交手,这几年抄家灭门的骨牌效应已然浮现。
杨明哲指出,中国抽砂船规模庞大,有时上百艘集结出没,往往全天候作业,抽砂量相当可观,当海底的砂量大幅减少,会造成陆地的沙滩流失,从卫星和空拍纪录来看,金门北海岸已经出现海岸侵蚀状况,而沙滩是鲎的产卵场,繁殖栖地逐渐消失。
中国抽砂船肆无忌惮在金厦海域采砂,金门北山断崖出现部分崩塌,官澳马山一带的潮间带严重退缩,部分海岸线甚至倒退100米,古宁头保育区的沙滩也大幅流失,战时碉堡的基地被掏空,摇摇欲坠的海岸残景,一如鲎生命飘摇的处境。
抽砂怪物不只是吞噬栖地,也搅乱了海洋生态。“在抽砂过程中,抽砂船会在海中淘洗出泥巴,因为泥巴无法作为填海造陆的砂石,泥巴是比较细的颗粒,它会悬浮在海中一阵子,最后沉积在较稳定的泥岸。”杨明哲点出隐患,他在古宁头保育区调查时发现明显的淤泥堆积现象,“2002年我们踩下去只有脚踝深度,到了2017、2018年,有些泥泞的地方已经到我的膝盖了,这跟10多年来的抽砂船作业有关系。”

淘洗砂石的淤泥祸患
杨明哲说明,淤泥非常软且含氧量相对少,不利潮间带的底栖生物生存,鲎的食物来源跟着减少,此外,鲎也不容易在软泞的淤泥上爬行,而且腹部的鳃容易受到阻塞,连带影响呼吸。
中国专家也观察到抽砂船导致三棘鲎的栖地恶化,近几年来由于市场对海砂需求攀升,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在广西北海一带抽取海砂,对滨海湿地底栖生物和海洋生物栖地都造成严重影响。
对存活在地球4亿年的鲎来说,栖地消失和破碎化,无异于是一场攻城掠地的歼灭战。杨明哲指出,2020年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显示,亚洲鲎面临最主要的威胁是海岸填海造陆作为居住或商业用途,中国沿岸有严重的海岸开发问题,而20多年前,金门推动水头商港开发,水头附近海湾当时是鲎最多的区域,在商港开发和持续迄今的填海造陆过程中,鲎栖地被严重破坏,现在规划中的马山港开发案,附近也有鲎的栖地,无可避免对鲎带来生存威胁。

这些交通港的兴建是为了和中国通商和观光,打开金门和厦门两地航运,台湾称为“小三通”,原本因战地而保存下来的自然海岸被填平为海堤、海港,台湾导演洪淳修执导的纪录片《删海经》,片中这么说:“为了迎接过去的敌人,花几十亿盖一个没有船的商港。”
杨明哲忧心说,鲎的产卵场在沙滩,孵化出来的幼鲎在潮间带成长,虽然成鲎会游向浅水地区生活,水深也大约10至30米,所以离岸也不远,海岸开发和填海造陆都会造成鲎族群的衰退。
除了栖地丧失和两岸长期采捕成鲎,杨明哲指出,海洋污染也增加鲎的生存难度,包括污水排放、海洋废弃物等,目前还发现塑胶微粒进入鲎的肠道里面,香港的实验研究显示,当水中的塑胶微粒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稚鲎的死亡率会大幅提高。
鲎消失候鸟不来了
鲎被视为泥沙滩生态系的指标生物,保护鲎同时也是保护其他物种。杨明哲以美洲鲎为例,美国专家观察到,2000年至2004年德拉瓦湾的红腹滨鹬数量大幅减少65%,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鲎聚集地,红腹滨鹬迁徙过程会在此停憩吃鲎卵,饱餐一顿后再北返繁殖地,回头追踪发现,1997年至2000年德拉瓦湾的美洲鲎数量锐减85%,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鲎对泥沙滩生态系的影响。

“目前亚洲鲎没有相关研究,因为亚洲的鲎研究起步比较晚,当研究开始起步时,三棘鲎已经大量灭绝,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候鸟觅食鲎卵的可能性。”杨明哲补充说,“其实,鲎是泥沙滩地比较显眼的生物,在记录观察时,如果泥沙滩地原本有鲎族群却消失的话,就可以看出这个滩地是否出现问题。”
随着鲎种群告急,各国陆续展开人工增殖放流计划,中国也积极投入人工育苗和增殖放流,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来看,近10年累计繁育的三棘鲎数量接近200万只,全部放流回海。
杨明哲强调,人工增殖放流是最后一个方法,而且不见得见效,最有效的方法是保留鲎的自然栖地,并设法复原一些稍微被破坏的栖地,如果在不健康的栖地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其实效果非常差,而且人工增殖放流大部分是刚孵化没多久的小鲎,牠们本来就很脆弱、存活率低,同时避敌能力很差,对于增长野外族群的成效有限。

鲎保育的漫漫长路
2021年中国将三棘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反观台湾迄今仍未将三棘鲎列入保育动物,杨明哲认为,主管机关强行将鲎列入保育类或国家保护动物,在稽查能量不够强的情况下,保育效果不彰,捕捞或买卖等问题可能会变成地下化,渐进式把鲎列入保育名单,从教育和政策下手,取得民众支持才能落实保育工作。
杨明哲在2021年完成《台湾三棘鲎保育计划》,包括加强科学研究、减少鲎被捕抓机会,以及复育行动和栖地保存等。以澎湖来说,5、6年前他在当地进行鲎生态调查和监测,民众透过基础数据了解鲎的生存现况,2021年10月澎湖水产试验所向澎湖县政府提案,把鲎列入禁止捕抓的行列,县政府在征询渔会和渔民的意见之后,2022年3月正式公告禁止捕鲎。
放眼两岸的鲎保育之路仍是漫漫长路,落实执法也是不可少的一哩路。杨明哲提醒,人划设了疆域国界,可是对鲎来说没有领海之别,金门和厦门最近的距离只有2公里,鲎一年内可以游走20几公里,金厦两地本来就是同一个栖息海域,两岸合作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落实执法,保护鲎需要两岸共同努力。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