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交替的极端天气正上演一场"茶壶里的风暴","去年遇到很干旱的天气,今年龙井茶的产量减少很厉害的"。中国找茶人张琴聊起杭州西湖茶园的干渴情形,"主要是茶树会有些树根受损,也有少量茶树死掉了"。
炙热的艳阳下,龙井茶树奄奄一息,甚至茶叶一捏就碎,茶农焦急如焚。福建茶区同样喊渴,“高温干旱下,茶树水分都蒸散掉,再加上刮风,水分会带走更多,所以茶树整个黄掉了。”来自台湾“伍中延陵堂”的蔡毓芯眼看着武夷岩茶、白茶叶片失去光泽萎凋变黄,这家百年老字号在两岸茶山种茶,座落在南投的高山乌龙茶园也饱受旱害,气候变迁不留情掏空茶篓。
两岸春茶喊渴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茶产地且茶系最齐全,囊括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台湾则在世界精品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过,茶产业却深陷暖化危机。去年夏天,中国南方经历了破纪录高温和严重旱情,部分茶园夏秋茶绝收;今年春季,中国西南、华南、江北等地茶区再度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去年台湾南部的降雨量也创下30年来新低,焦黄的茶园场景,预告春茶欠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春茶产销形势报告》分析,受2022年夏秋季高温干旱天气和2023年春季干旱气候的叠加影响,各地早春茶树生长和萌发缓慢,枯叶现象频发,2023年中国春茶总产量预计较上年减少15%左右,其中以河南减产幅度最高约40%,福建、海南约减少30%,广东、重庆、云南下迭20%至30%,只有陕西和甘肃等少数茶区,产量保持平稳或略有增长。
台湾的春茶产量也普遍下滑,台湾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副场长、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兼任教授邱垂丰指出,今年2至4月中南部持续少雨,嘉义茶区旱损尤其严重,春茶收成减少5成以上,低海拔茶区也减产约2、3成,后来梅雨季报到,及时雨让茶树得以起死回生。
“水对人类有多重要,对茶树就有多重要。水线愈不好拉的地方,茶园受灾愈严重,水线好拉的地方就靠人工灌溉,但是人工灌溉也有限。”蔡毓芯说,今年春茶季,自家的台湾乌龙茶园至少有一半受损,没办法采收,位在福建的茶园也减产20%,“白茶不能采的,那就直接不采了,因为除了采茶工价格很高,再来很多已经黄掉了,也做不了茶了。”
亚洲茶区升温加速
今年7月底,世界气象组织发表《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亚洲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更快,2022年亚洲的平均气温是有纪录以来第二高或第三高,比1991到202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0.72℃,由于暖化趋势加速,亚洲是全球灾害最易发的地区,去年亚洲许多地区都经历了比常年更干燥的气候条件和干旱,中国尤其遭遇长期干旱,估计经济损失超过76亿美元。
春茶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收成,邱垂丰表示,全球茶产地几乎都是以春茶产量最高,以台湾为例,高山茶区一年可采摘3次,中低海拔茶区可采7次,春茶约莫占年度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春茶欠收,对茶农收益影响非常大,无可避免冲击茶产业。
极端天气不断挑战茶树生长的临界值,以中国和台湾来看,邱垂丰指出,茶树最适生长的平均温度为18至25℃,年降雨量为1800至3000毫米,相对湿度在75至80%之间,这样的环境对茶树生长比较有利,气候变迁的影响显得直接且巨大。
“云南茶农说,这几年一年比一年温度高。”张琴提起茶山气候的变化,她结识各地茶农、四处寻觅好茶,云南茶区大多分布于澜沧江流域,自古有“澜沧江出好茶”美名,近年却频频遭逢干旱少雨,茶芽长不大,叶片瘦薄又短小。
茶芽缩水老化
邱垂丰说明,高温伴随干旱对茶树的影响尤其严重,茶树的根系会生长不良,一些细根产生褐化,茶芽萌发变慢,或是萌芽不整齐,也就是俗称的“公孙芽”,茶芽也容易展开形成“对口芽”,并且容易出现纤维化现象,另外,嫩芽的叶绿素会加快分解作用,茶芽的节间会变短、芽数变少,嫩芽和成熟叶易失去光泽,茶叶品质和产量都会下降。
“譬如说白毫银针的量就会减少,因为没有水,它开不了叶,芽头肥、白毫壮的上等茶就没了。”蔡毓芯看见优质原料缩水且价格上涨,“以岩茶来说,气候变迁让很多茶树受到破坏,能够挑的最精、最良的叶变少了,当然价格就有很明显差异。”
茶农面对的关卡险峻难料,高温热浪持续打破纪录,8月初,欧盟资助的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宣布,今年7月是有纪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月份。随着新一轮的厄尔尼诺(El Niño)现象浮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预测,2023年将变得异常温暖,明年可能会比今年还热。
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不只是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也让茶树添上不利的变数。邱垂丰解释,当雨量太多,土壤空隙充塞水分而缺乏氧气,茶树根系的呼吸和吸收作用受到影响,所以茶树萌芽会变慢、变少,而且容易老化,产量和品质同样连带下滑。
消失的滇红茶韵
茶滋味跟着出现“暖化”的味道。张琴每年收到茶农寄来的茶样,品鉴后从中挑茶,云南有一款红茶“金丝滇红”让她印象深刻,“它带有一点焦糖香、花香,茶汤滋味丰富,这些年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她缓缓说,“这几年我再也喝不到原来的感觉,怎么喝也喝不到原来的味道了。”
气候变迁搅局下,张琴感叹要喝一杯好茶愈来愈难了,拿这一季的龙井春茶来说,“你看茶叶的精神状态就不太一样,不够丰盈、不够润泽。哪怕是最好品质的茶,它的口感没有以前那么圆润醇厚。”蔡毓芯也发现岩茶风味不断改变,“岩茶的矿物感格外突出,口感变得比较烈,当然这也要看茶园管理方式。”
温度节节攀升,茶叶的苦涩味也跟着上升,邱垂丰解释,气候热、太阳大,光合作用强,茶树的二次代谢产物变多,儿茶素、咖啡因增加,也为茶带来苦味和涩感,所以一般来说高山茶区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氨基酸含量多,茶汤分外甘甜。
邱垂丰进一步说明,干旱对茶叶的化学成分影响很大,包括糖类、多元酚、氨基酸、咖啡因等含量会下降,茶叶的外观也有变化,举例来说,台湾的文山包种茶或球型乌龙茶外观不容易紧结,色泽会偏黄绿色,茶汤滋味淡薄,香气不足。
茶叶的色、香、味背后牵涉复杂的生长情境,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云南进行茶叶风味研究,结果显示,在极端的季节降雨期间,多种儿茶素在茶叶中的含量减少50%,茶农也反映茶菁品质较差。邱垂丰表示,阴天或下雨之际,因为茶树无法行光合作用,相对儿茶素就会下降很多,日本的抹茶和玉露茶在栽种后期会为茶树覆盖遮阴,借以提高叶绿素,并且降低儿茶素的苦味。
人为的栽种管理,可以适度调整茶叶风味,不过,在旱涝交替的影响下,难以扭转茶叶的本质,茶碗里浮现的气候风暴,岂能浑然不察呢?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