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的北冰洋加速升温,各国摩拳擦掌进军“蓝色北极”,从航道到矿藏资源招来眼红觊觎,海权争霸下的北冰洋悄然埋下危机火线。
今年5月20日俄罗斯接掌北极理事会的轮值主席国,表态愿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北极航运;3月苏伊士运河发生大塞船事件,俄罗斯副总理特鲁特涅夫早一步向各国招手,推介替代航道,他预期到2024年北极航道的全年运输量可能会翻一倍以上。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指出,目前北极有两条航道,一个是沿俄罗斯的东北航道,一个是靠近加拿大的西北航道,随着北极暖化,北冰洋的海冰覆盖范围日渐缩减,现在这两个航道的开放时间愈来愈长。
北冰洋加速打开海路

眼看着海冰崩解加剧,俄罗斯积极推进北冰洋大航海时代的时间表,今年2月俄罗斯航运巨头Sovcomflot的液化天然气油轮从中国江苏出发,在核动力破冰船的开道下,完成首次2月穿越北冰洋海冰的实验性航行,试图证明东北航道有可能全年通航。
中国是俄罗斯在北极的首要合作伙伴,近年双方联手发展冰上丝绸之路,中国投资北极地区最大的亚马尔(Yamal)液化天然气项目,Sovcomflot也跟中国最大航运企业中远海运控股公司合资成立油轮船队,为北极航道的商机做准备。
“不管是西北或东北航道,航程和燃料最高可以减少40%。”汪中和分析新航线的潜在商机,“以中国大陆来说,从挪威北部到中国江苏,如果经过苏伊士运河或麻六甲海峡需要45天,可是如果经过北冰洋的东北航道,只需要27天,可以减少18天的航程,随着北极航道的机会愈来愈多,运输量愈来愈大,它也带来很多环境的冲击。”
台湾成功大学海洋科技与事务研究所教授刘大纲表示,海冰有减少全球暖化的作用,海冰可以反射50%的太阳光,而海水只有10%,在破冰船破冰开道下,大约开了一个宽度10公尺的航道,让其他船舶可以通行,有人会质疑增加海水的面积,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资料,北冰洋同一个时间只有3艘破冰船运行,数量相对不多,不过,破冰船开道后,商船随后通行,这些商船对北极的影响来得更高。
去年底,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发布的北极年度报告显示,北冰洋的海冰年份不断降低,30年前在冬季末,至少有4年历史的厚冰层约占三分之一,去年旧冰占积冰的比例却不到5%。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郭陈澔指出,东北航道由于有大西洋的暖流流经,冰层较薄,而西北航道的冰层较厚且古老,年轻的冰层更容易因暖化而破裂或消融,所以东北航道相对更快开通。
船舶污染进军北极圈

近年来,北极航道运输量不断增长,2016年至2019年东北航道的运输量增加了58%,2019年共有2694航次,主要是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等出口国运输铁矿石、石油、液化天然气和其他燃料。对气候高度敏感的北冰洋来说,船舶污染挟带的暖化效应和环境威胁如火如荼发酵。
“2019年在北冰洋航行或作业的船只有1700艘左右,其中有700艘使用重燃油(heavy fuel oil, HFO)当作燃料,大约41%使用重燃油。”长期关注船舶污染的刘大纲引用国际清洁运输理事会(ICCT)的数据,“由于船舶有大有小,如果以实际燃烧的重燃油来计算的话,高达48%燃油属于重燃油。”
以北冰洋最繁忙的东北航道来看,天然气油轮的运输量占最大宗,国际清洁运输理事会的资料显示,2019年光是天然气油轮就烧了近24万吨燃料,而2017年仅有6000吨。
重燃油是是石油界的超级杀手,汪中和指出,它释放的二氧化碳量高,同时排放大量黑炭,加剧了北极圈的暖化。刘大纲说,这些重燃油最令人诟病的是会产生黑炭,沉积在海冰上面,海冰吸收热能,加速了融冰速度。
燃料外泄也是不容小觑的风险,1989年埃克森公司的油轮漏油事故,就是一起活生生的例子。汪中和说,这艘油轮在阿拉斯加南部发生原油外泄,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蔓延了数个月,一旦发生在北极圈,造成的冲击远超过地球上其他行航道,因为北极环境条件恶劣,清理工作更加艰巨,冲击也更难以想像。
“极地气候严寒,油污染一泄漏出来可能就被冰封,有毒物质还来不及挥发,油可能就凝固、沉降到海底了。”刘大纲进一步说明,“在埃克森的石油外泄事件中,科学家发现,很多重油沉积在底质,对沿岸生态造成可观的影响,如果发生在北冰洋,后果可能更加严重,因为那里的后勤援救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北极海域凶险,零星的船舶意外事件已浮现警讯。刘大纲指出,根据北极理事会的统计,过去几年发生的海事意外包括船舶搁浅、碰撞和着火等,未来北冰洋航道全年开通之后,油污染格外令人担忧。
禁油令赶不上暖化速度

郭陈澔表示,由于全球持续暖化,北冰洋的海冰不论是面积或厚度都大幅缩减,根据计算模式推算,大概在2040年可以全年通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指出,北极升温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2倍多。“我们去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是全球平均升温的6倍,半世纪来已经升温5至6°C,暖化速度更快。”郭陈澔今年8月前进极地研究站,直击全球暖化最前线,“北冰洋的海冰消融非常快,以海冰面积来看,1980年代的监测纪录显示,每年到夏季末大约有30%的海冰融化,可是这几年却高达60%、70%,过去海冰厚度大约是3至4公尺,最近却只有1至2公尺,有时甚至不到1公尺。”
暖化危机节节进逼,国际海事组织(IMO)也被迫出手收紧极地规则。刘大纲表示,去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的成员国在视讯会议中达成共识,预计2024年7月1日起禁止船舶在北极燃烧重燃油,同时禁止运输重燃油,不过,这个修正案有豁免条款,北极沿海国家船籍的船只可豁免至2029年,因此招来环团的反弹声浪,质疑禁用重燃油是玩假的。
这项豁免条款无疑是打开漏洞,俄罗斯、加拿大等北极燃料运输大国也成了主要的受益者。刘大纲认为,南极因为争论较少,早在2011年禁用重燃油,而北极有很多商船、渔船,有些航商、国家在这个航道投入商业运作,所以重燃油禁令的生效时间才会延到2024年,甚至出现豁免的部分,如果要减少对北极的影响和环境危害,必须加速禁令的实施日期。
“我们在极区看到好多不同的生物,鲸豚、海鸥、海豹、海象,当船舶常常经过或是发生油污染,势必造成很大的生态干扰。”郭陈澔认为北冰洋的环境风险远大于航运商机,“极圈航道要相对谨慎考虑,任何的经济发展要以环境考量为优先。”
融冰岛浮现海权变数

北极的海权战场也延伸到新岛屿,今年7月,科学家在格陵兰外海发现目前为止地球最北端的“融冰岛”,“这个岛屿因为之前覆盖冰川或是有冰层,所以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未来整个冰层融化之后,应该会有大大小小的岛屿冒出来,海域划分也将出现变数。”郭陈澔指出,“这相对于南海是一样的,各国填礁造岛,扩大领海和经济海域,同时有了航行权,新岛屿成为每个国家必争之地。”
北极融冰或许带来机遇,不过,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也让航程危机四伏。
“北极地区极端天气带来的环境风险,是我们过去想像不到的,不管是极端的雷暴天气,或者是中低纬度的气旋,为航行添加许多风险。”汪中和说,“更可怕的是,北半球的地壳因为冰雪消融,向上垂直隆起的速率愈来愈快,这种垂直的运动也让北半球地壳开始变得不稳定,最近全球发生规模大且影响比较深的地震都是在高纬度的地方,一个是靠近南极,一个靠近北极圈、阿拉斯加外海,我们都可以看到规模7、8的超强地震。”
“虽然北冰洋的商业机会增大,环境带来的风险却可能让它的商业利益一时之间化为乌有。”汪中和一语道破北极梦,极北的淘金之路,可说是如履薄冰。
撰文: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