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夺命气候(下)COP28揪出病灶

"气候危机是一场健康危机"!这句话在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一再出现,从场外医护人员的抗议口号,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rebreyesus)在会议中示警,健康议题浮上气候讨论台面。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峰会首次召开气候和卫生部长级会议,全球120多个国家签署《气候与健康宣言》,致力将健康置于气候行动的核心,加速发展具有气候调适能力、永续发展与公平的卫生系统。英国艺术家特别在会场打造“空污模拟舱”,让大家感受北京、新德里等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气候变迁导致空污、高温及疾病传播加剧,每年有1.9亿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冲击,光是空污每年造成约900万人死亡。

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的幕后黑手。在拉锯战下,12月13日COP28敲下闭幕槌,最终决议承诺进行能源系统转型,脱离化石燃料,以达成2050年净零碳排,尽管相对保守的用词引来质疑,这是COP大会首次将化石燃料写入决议中。

高温大旱煤电复活

不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可能阻碍低碳转型的进程。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11月下旬公布中国版《2023年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这份报告提醒,由于水力发电和其他低碳能源发电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冲击,煤电被用来填补空缺,2022年中国煤电使用量出现弹升,煤炭消耗量增长速度达到了2011年以来的第二高纪录,这也带来了持续的空气污染和相关健康风险。

去年热浪席卷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世纪大旱,水力发电短缺,燃煤使用量大幅弹升。(路透社)
去年热浪席卷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世纪大旱,水力发电短缺,燃煤使用量大幅弹升。(路透社)

台湾中原大学环境工程学系教授王玉纯表示,极端天气可能影响清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造成化石燃料反弹,当前的地缘政治紧张也影响了能源供应链和原本的减煤步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6版评估报告所模拟的未来情境也提到,地区分化对立明显时,温控目标无可避免面临挑战。

以亚洲国家来说,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为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虽然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拥有全球半数的煤电厂,甩不开空气污染的健康隐患。

暖化和空污狼狈为奸

台湾大学医学院环境及职业医学科教授、台大医院环境及职业医学部主任苏大成长期研究空气污染和心血管健康,去年研究团队针对12至 30岁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的调查发现,当细悬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NOx)增加时,颈动脉中内皮层的厚度会明显增加;今年的研究论文还证实PM2.5会影响血压,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公尺,手臂舒张压会增加0.36mmHg,这意味着血压会增加,也加重心血管的负担。

“连平均21岁的年轻人都看得到明显的效应,意思就是说,所有族群可能都会受到影响。”苏大成以“矿坑里面的金丝雀”形容研究捎来的警讯,过去他也曾研究大学生暴露空气污染后的影响,“我们发现他们的发炎指标、血栓指标都会增加,心律变异性变差,平均20岁的大学生都受到很明显的伤害和影响。”

苏大成的最新研究同时发现环境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血压、心率和心脏输出量,在全球暖化的大尺度下,“气候变迁和PM2.5两者是狼狈为奸。”他一针见血说,“个别去看,PM2.5、温度和湿度的效应都有,所以气候变迁加上PM2.5的恶化,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是更显著。”

最近国际研团队认为,极端天气事件和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因素可能会明显改变大脑结构和认知能力;另外,美国科学家分析过去5万年来地球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人类大脑尺寸,发现在目前全球暖化时期,人类的大脑平均尺寸比过去缩小了约10.7%,一系列的脑部研究传达出暖化效应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讨。

苏大成指出,过去相关研究也注意到PM2.5会影响大脑,包括一些退化性脑部疾病如老年痴呆、巴金森氏症等,因为PM2.5进入肺泡以后,它会随着血管进入身体各器官、造成不良效应,不过,脑容量的机制改变需要更多研究来回答,当前人类要致力遏止暖化加剧,降低气候变迁的冲击。

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仰赖煤电,暖化叠加空污效应,健康危机不容掉以轻心。(路透社)
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仰赖煤电,暖化叠加空污效应,健康危机不容掉以轻心。(路透社)

气候变迁伤身也伤心

气候变迁不只危害生理健康,科学家陆续发现,除了短期的灾害外,长期的极端高温、干旱、空污恶化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显示,气候变迁会导致儿童出现焦虑、忧郁症、过动症,未来可能出现精神疾病风险增加,而且青少年和年轻族群对于气候变迁议题特别焦虑。

气候焦虑成了时下显学,最近一项针对关心气候议题的中国年轻人问卷调查发现,34.1%受访者表示气候变迁是影响他们生育选择的“主要因素”,61.8%表示气候变迁是影响生育选择的“次要因素”,气候生育担忧正在中国年轻世代浮现。

王玉纯指出,精神科医师在临床上看到气象变化和某些疾病有一些关联性,台湾精神科医师观察到在阴郁的天气下,比较容易出现忧郁状况,不过,日本和韩国的研究发现,高温的时候自杀和暴力倾向比较多一点。

年轻人自杀率变高让为人师的她格外忧心,她表示,最近10年来,19岁至25岁的年轻人自杀率是往年的3倍,无论是台湾或国际都有同样的趋势,大家在探讨气候变迁可能是潜在的因子,这10年来一些社会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可能带来影响,当中牵涉各种复杂的因素值得各界关注。

不少国家的年轻世代出现气候焦虑,中国年轻人也有气候生育担忧现象。(路透社)
不少国家的年轻世代出现气候焦虑,中国年轻人也有气候生育担忧现象。(路透社)

传染病扩大版图

随着地球升温不断刷新纪录,传染病风险持续攀升,《柳叶刀》最新报告揭示,1982年以来,海洋变暖使“适宜弧菌”传播的海岸线每年增加329公里,导致14亿人面临腹泻疾病、严重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风险,按照目前升温趋势,到本世纪中叶,适宜弧菌生存的海岸线长度将增加17%至25%,登革热的传播力约将增加36%。

苏大成认为,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健康的叠加影响不容小觑,今年全球多地登革热大爆发,台湾南部也不例外,当暴雨或是洪水过后,环境中的湿气和污染都会增加,这些地方容易滋长蚊虫、细菌和霉菌,造成疫病孳生,皮肤病、胃肠疾病,或是其他传染疾病就容易发生。

王玉纯带领的研究团队和美国、瑞典团队合作,完成亚太地区的气候变迁与传染病预警系统的资料整合和分析,“亚太地区岛国比较多,所以容易遇到水灾,我们确实也看到在水灾比较多的情况下,腹泻传染疾病会比较高一点。”她说明,“尤其在东南亚等开发中国家,气候和传染病的链结强度比已开发国家高很多,这也跟他们的生活特性和教育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后,传染病风险往往随之升温。(路透社)
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后,传染病风险往往随之升温。(路透社)

事实上,健康风险的复合效应涉及广泛范畴,王玉纯表示,新冠疫情爆发后,各界开始倡议One Health概念,大家发现当地球不健康时,传染病的风险就会增加,这也连带增加高敏感度族群的基数,举例来说,新冠患者可能出现肺部和心血管系统变差,因此变成高温的敏感族群,而空气污染不但会增加新冠疾病的传染,也会增加高温对健康的影响,一个接一个形成连锁的骨牌效应,但是复合式效应要做研究比较困难,它要考虑的因子太大了,也需要投入庞大的团队和资源,进行长时间研究。

《柳叶刀》的中国版报告也提醒,目前中国对极端事件的复合级联健康影响关注不足,同时早期预警系统主要针对气象信号作预警,对健康信号的关注也不足。

谁来为健康韧性出拳

为填补气候调适上的健康缺位,今年COP28宣布了一系列关于气候与健康的资金承诺,各国政府和民间资助者联手投入7.7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对抗因升温而恶化的热带疾病,全球基金(Global Fund)将提供3亿美元强化卫生系统,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打算挹注1亿美元扩大气候与健康解决方案。

王玉纯指出,联合国秘书长在去年报告中也提到将投入1亿美元帮各国评估和建置多灾害型的预警系统,因为欧美等有钱国家有能力建置预警系统,它需要科学和系统运作,但是在一些中低收入开发中国家可能没有相关知识基础和资源,所以联合国会协助大家完成这项工作。

健康调适对策刻不容缓,苏大成认为,政府要做好国土规划,落实水土保持,同时整合医疗相关人力和社会资源,强化防疫政策,并透过疾病预防和慢性病控制,保护民众健康,另外,健康的居家环境和均衡饮食也是不可少的环节,从不同层面提升应对气候变迁的韧性。

COP28宣布了一系列关于气候与健康的资金承诺,强化公共卫生系统和传染病防治。(路透社)
COP28宣布了一系列关于气候与健康的资金承诺,强化公共卫生系统和传染病防治。(路透社)

“有钱的国家和没有钱的国家面临的健康议题是不一样的。”王玉纯印象深刻提起外籍学生的反馈,“他们跟我说,我们也知道气候变迁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我们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因为政府太腐败了,导致环境条件非常脆弱,我们只能被动地受到伤害。所以我认为社会政治、环境议题对于人这个核心的影响,这些都应该要很全面去讨论。”

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一波波战火也扩大气候危机,“全球接下来要面临能源短缺问题,人祸再加上天灾,很多人更容易生病或是提早死亡。”苏大成语重心长说,“在战争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无法兼顾,我们同在一个大气之下,多一点互相体谅和帮忙,地球才能永续下去。”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