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三个台湾女生的"垃圾话" 中国漂来的"小猪"能清零吗?

0:00 / 0:00

一波波低温特报,陈思颖赶忙在北台湾的渔港检视新一代的海洋吸尘器,顾不得嘶吼的东北季风吹得浑身狼狈、直打哆嗦。强劲的季风一路吹向澎湖离岛,海漂垃圾乘风抢滩上岸,唐采伶忍不住在脸书发出“我们要卖猪猪”贴文,颜宁立刻回应解剖了一只“小猪”。

这三位年轻女生成天与海洋垃圾为伍,手机里的照片尽是各式各样的海洋废弃物纪录,中国漂来的“小猪”是她们最近捕捉到的“外来种”新势力。

海废新品种的诞生

“今年小猪开始变多了,每次净滩大概都可以捡到2、30个,东北季风来的时候数量尤其多。”唐采伶眼尖瞧见沙滩上崛起的“新品种”,2015年身为摄影师的她移居澎湖,抱着“把海废变艺术”的想法打造“O2 Lab海漂实验室”,迄今她发起超过300场净滩活动,“3年前,我们偶尔才看到一个小猪。”

她们口中的“小猪”是身形圆鼓、颜色鲜艳的透明浮球。“大家都觉得它跟韩剧《鱿鱼游戏》里的猪形状存钱筒很类似,所以就戏称它为小猪。”陈思颖聊起这个逗趣的名字,她大学念的是海洋环境工程系,怀着环保梦成立“湛蓝海洋联盟”,烧光积蓄催生台湾第一台海洋吸尘器,娇小的身影穿梭在北部渔港、移除漂浮垃圾,“平均来说,20颗黑色浮球就会出现一只小猪。”

圆鼓鼓的浮球有如韩剧《鱿鱼游戏》中的猪扑满,也因此有“小猪”别号。(唐采伶提供,黄琼玉制图)
圆鼓鼓的浮球有如韩剧《鱿鱼游戏》中的猪扑满,也因此有“小猪”别号。(唐采伶提供,黄琼玉制图)

“这几年,台湾海岸上愈来愈常见到这种大大胖胖、有点透明的塑胶制浮球,从北海岸到离岛的金门、澎湖和马祖,甚至兰屿都有它们的踪影。”担任“澄洋环境顾问”执行长的颜宁长期投入海洋废弃物调查,她追查“小猪”的身世,“原来这种浮球是中国福建、广东养殖渔业所使用的浮具,像是养殖海菜、牡蛎等,用来代替保丽龙(又称泡沫浮球),由于保丽龙容易因外力破碎,中国政府为了控制白色污染,近年补助渔民使用这种浮球,随着中国用量大了,可能受到季风、洋流等因素影响,所以漂来台湾的比例也变高了。”

小猪救得了白色污染?

中国东南沿海是养殖重镇,唐采伶从Google Earth一探海洋牧场,“浮球海好像是有7种颜色,形成彩虹一样的地景。”颜宁进一步补充,“单就牡蛎来看,中国的产量占了全世界的86%,而中国牡蛎产量有4成来自福建省,足足是台湾的200多倍,所以可以想像它使用的浮具数量肯定是非常惊人。”

在大刀阔斧的泡沫浮球汰换令下,白色污染的沈疴看似有了解方,置换后的塑料浮球理论上较为耐用,不过,位在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市却爆出环保浮球受损率高达20%,养殖户抱怨浮球质量有问题,海洋治污又陷入新的难题。这也不意外,“小猪”前仆后继成了迷途的“偷渡客”了。

大量泡沫浮具由中国漂流到台湾离岛马祖(连江县)。(颜宁提供)
大量泡沫浮具由中国漂流到台湾离岛马祖(连江县)。(颜宁提供)

禁不住好奇心,颜宁解剖了一只“小猪”,切开后,它瞬间像是被挤压般消气,材质类似瓶装饮料PET,而且有一定的硬度,可以承受海面的风浪。陈思颖也观察到“小猪”的漂浮力佳,因为它是空心的,加上跟水接触的面积比较少,受到海风的影响远高于海流的作用,随着局地性海风的向岸特性,所以“小猪”比较容易被冲刷上岸。

浙江浮子变身章鱼怪兽

上岸的不只是“小猪”,来自中国的渔具有如千军万马不断登陆,以澎湖来说,唐采伶从净滩统计中发现,中国渔业废弃物的占比最高,也有来自台湾和韩国的渔具,光是浙江浮子一年起码可以捡到10万个,这种蓝色浮球的数量非常可观,甚至被当地人戏称为“浙江鱼”。

2022年夏天澎湖别开生面举办“海废地景艺术节”,透过艺术家的创作投射当前的海洋危机,唐采伶以浙江浮子为素材,打造巨型八爪章鱼,有如怪兽般从海底窜出草坪,“章鱼的头就用了5000个浙江浮子。”她感触良多说,“美丽的海,因为人类行为的进化而退化。”

唐采伶以浙江浮子打造章鱼地景,海废艺术温柔控诉海洋污染现况。(唐采伶提供)
唐采伶以浙江浮子打造章鱼地景,海废艺术温柔控诉海洋污染现况。(唐采伶提供)

渔业废弃物不断进化,堆积在岸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多在大洋中载浮载沉,甚至形成比台湾大上40多倍的“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近年来幅员不断增加,大小跨越了160万平方公里。

渔具串起太平洋垃圾带

荷兰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Ocean Cleanup)今年9月发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显示,“太平洋垃圾带”有高达75%至86%的塑胶垃圾来自海上渔业活动,这跟主要的工业化渔业国家脱不了关系,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

颜宁表示,这个研究发现太平洋有很高比例的塑胶垃圾是跟渔业相关,像是渔网、浮球、抓鳗鱼的管子等,这样的结果也呼应了台湾的海岸废弃物调查结果,以整个台湾来讲,渔业废弃物大概占了5至6成,但是以离岛来看,金门、澎湖和马祖的渔业废弃物占比高达8成,不少是来自于中国的渔业活动,当中以泡沫浮具、硬塑胶浮球、渔网和绳索居多。

“太平洋垃圾带”默默纪录渔业大国的罪状,大洋成了渔业废弃物的重灾区,陈思颖分析,因为渔船在大洋作业,渔具的遗失率和破坏率本来就高,加上远洋渔业使用的渔具属于耐候性强,具备抗浪、不易破碎、够坚固等特性,所以在海面捞到的机率也特别高。

“太平洋垃圾带”放眼望去堆满废弃渔具,渔业大国难逃责任。(图片来源:《自然》期刊)
“太平洋垃圾带”放眼望去堆满废弃渔具,渔业大国难逃责任。(图片来源:《自然》期刊)

从“小猪”到“浙江鱼”大举出没,也反映出渔具管理和后端回收的迫切性。颜宁指出,东亚是渔业活动密集的区域,各国仰赖区域渔业资源,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渔船总数相当可观,如何有效管理渔业废弃物成了重要的议题,这几年日本和韩国陆续建立回收机制,鼓励渔民把渔业废弃物送到集中点回收,或是出动海上清洁船打捞废弃渔具;此外,台湾也尝试在港口设置网具回收站,同时串起循环经济,今年还实施刺网实名制,刺网上的浮球要标记渔船编号,刺网若遗失必须通报,这可以建立渔民的责任感,也是迈向管理很好的第一步。

进击的台版海洋吸尘器

眼看着海洋环境恶化,陈思颖带着湛蓝团队不断提升海洋吸尘器“湛斗机”的清扫效能,因为海洋垃圾产生的速率远大移除的速率,从第一代随潮汐自主运作,到今年问世的智慧化第三代,升级为透过远端遥控、自动导航收垃圾,“今年从7月到现在,我们在新北市鼻头渔港就收集了将近5公吨的海洋垃圾。”她苦笑摊开成绩单,“这也显示外海的垃圾真的会进到港口中,而且数量不少。”

陈思颖(右)从自掏腰包到群众募资,不断研发提升海洋吸尘器“湛斗机”的收垃圾能力。(陈思颖提供)
陈思颖(右)从自掏腰包到群众募资,不断研发提升海洋吸尘器“湛斗机”的收垃圾能力。(陈思颖提供)

海废回收再生也是湛蓝团队努力的方向,不过,渔业废弃物格外令人头疼。陈思颖说,为了让耐候性佳,渔具往往采用复合材质,不若单一材质容易进入回收链,而且渔具通常没有材质认证,像是“小猪”身上看不到材质标记,回收难度跟着增加,另外,一但有生物附着,后端处理工序增加且成本提高,大大降低回收厂的回收意愿。

“我们最常看到渔业废弃物上面附着藤壶,一颗颗形状像是小火山长在渔具上,有时也会看到一些藻类或苔藓虫。”颜宁谈起团队拍摄纪录海废表面的各种怪奇生物,他们也和其他国家分享交流海废调查研究。陈思颖忧心说,科学家还关注到细菌可能跟着海废“搭便车”,一路漂流到达更远的地方,造成变相的生物污染。

浙江浮子成为藤壶的新栖地,生物借着海洋废弃物“搭便车”偷渡到更远的地方。(颜宁提供)
浙江浮子成为藤壶的新栖地,生物借着海洋废弃物“搭便车”偷渡到更远的地方。(颜宁提供)

打开“垃圾”话匣子,这三位台湾女生滔滔不绝,面对乘风破浪而来的垃圾,捡不完、难处理、没人要,她们坦言难免有无力感的时候,只好调整步伐再出发。“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如果其他国家没有改变、源头没有改变的话,我们后端永远只能一直捡。”唐采伶边捡边创作,还经营微博和微信,甚至跨海到中国开讲,“我希望可以散发一些影响力到对岸,让大家看到现在大海的状况。”

“以前两岸还有交流的时候,计程车司机也会刻意载中国游客来我们的工作室逛逛,因为里头有许多来自中国海废所做的创作。”唐采伶借由艺术传达海洋环境教育,“其实也不用说是哪个国家制造的,我觉得他们是看得懂的,希望他们感受到澎湖大海的美好,也把海废问题传播回去。”

“小猪”和“浙江鱼”能清零吗?一件件艺术品为废弃渔具注入新生命,用温柔的方式发声,也继续游向保护海洋的航旅。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