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自由的意志,舒展的灵魂!

《闲话上海》本周通栏大标题,借用去年早春《南方周末》旗下《名牌杂志》记者沈洁一篇特写的题目。文章主要搜集整理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近年来的一部分思想要点和言论摘要。孙立平教授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公共知识分子中知名度迅速崛起的一位。2007年度南方周末年度评论奖得主,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六年蝉联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年度榜。

0:00 / 0:00

《闲话上海》在孙立平教授浩瀚的文海中采拮一篇题名为《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的论述展开讨论。这是孙教授一年前的旧作,近日来为有心人重点关注,并辅以“清华大学教授语出惊人”的煽情副标题,在互联网上迅速演变成盛极一时的敏感时政论文,和热衷知识分子的时尚问政话题。文章的开卷拍案惊奇----“我们是不是焦虑错了问题?现在人们都在关心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关心,是担心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但事实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文章以十七条来展开分析有关中国社会全速溃败的原因。

《不同的声音》今天挑选其中较为大众化的两条展开讨论----1:彻底否定“稳定压倒一切”理论;2 :腐败,还是溃败?。上半部分我们摘录孙教授宏文中的第四条中的部分文字----“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中,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结果是许多该做的事情无法去做。其实,一年365天,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就是有那样的事情;一个国家13亿人口,大灾小难也总是免不了的。如果总是刻意寻找不稳定因素,当然会找得到的。更何况失控的权力还会不断制造出“群体性事件”。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刻意地去寻找不稳定因素,都是找得出来的。但只有我们有稳定压倒一切,有“维稳办”这样的机构。”而作者的明显被网络管理者删除的最后一条第十七条的标题,似乎对以上的论述作出了结论---- 稳定已经开始演变为维护既有利益格局的一种手段。让我们进入上半部分的讨论。

在进入下半部分的讨论之前,我们摘要朗读孙立平教授《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一文的重点文字:“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社会动荡的反面是社会稳定,社会溃败的反面是社会健康。尽管这两者经常是有关联的,但需要加以区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社会的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社会失去进行长远思维的能力。在权贵资本主义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又过于注重眼前,既无古代帝王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又有无贵族的超脱和超越精神。

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种倾向,即短期问题夸大症与长期行为麻木症并存。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草木皆兵;而对于关乎子孙后代、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视而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一种体制性行为。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竭泽而渔,在体制的弊病上能拖就拖……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得不压制言论自由。可以想想,为了压制那些言论,我们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资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想绕过民主这个坎儿。可以想想,为了不民主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编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就不得不压制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于是酿出了多少群体性事件,为了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花费了多大的精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很多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都不敢采用,为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笨拙而无效的运动型办法……比如,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批普适价值?是普适价值中的什么让我们大动肝火?说穿了无非是民主自由,因为民主自由威胁既得利益。但直接批民主自由又不好听,只能拿普适价值说事了。但在信仰尽失、道德沦落的今天,连普适的价值也成了批判的对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思路错误,“维护稳定”的种种措施导致使社会健康化的变革无法进行,结果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溃败。社会动荡是可以用“维护稳定” 去对付的,而社会溃败却更难办……历史将会证明,“稳定”不仅不会压倒一切,很可能会毁灭一切。因为这种僵硬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会将那些使我们这个国家健康起来的努力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始成为财富掠夺的战争,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灭,改革的动力已经基本丧失……”让我们进入下半部分的讨论:是“腐败”,还是“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