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是玩具!”:新浪博客“我就是我”的一篇电影评论大标题。
《玩具总动员3》,好莱坞迪斯尼影业2010年发行的一部3D动画片。
“我就是我”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幼儿园,一个让描绘它的词语都变得美好的地方,却出现了该系列动画从未真正意义上存在过的“大BOSS”,令这个似乎是玩具天堂的地方顿时危机四伏。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这个BOSS,幼儿园对许多玩具来说依然是噩梦,与其说是这里让玩具们失望,还不如说是玩具们先前将其想象得太好。而一旦世界的真面目出现在你面前,压迫与恐惧迎面扑来,你的做法是像土豆大叔那样愤怒反抗?像电话大哥一样沉默容忍?还是像小丑那样彻底逃避?甚至是像BOSS一样助纣为虐?都由你自己决定。
网络其他相关影评:玩具们来到阳光托儿所原本以为来到了天堂…玩具们被拉扯、被吞食、被敲打、被肢解几乎是天天上演的戏码…人人自危,玩具们即将一起展开史上最大规模的逃亡行动……
其实我们都是玩具!
今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1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一场座谈会上发言,提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短短几十字,捅了舆论场的马蜂窝,瞬间引发巨大争议。近几个月来,关于中国高校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已有几波争议热潮。去年7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点出了不少高校存在的所谓意识形态问题。11月,《辽宁日报》的一封《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公开信以“呲必中国”一词引爆了舆论。去年底,习近平亲自就高校意识形态作出指示,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今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1月24日,求是网发表年轻宣传工作者徐岚的文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点名批评贺卫方、陈丹青。
其实我们都是玩具!
【读报补丁】
2月5日香港《东方日报》刊登独立時事评论员东步亮评论《他们真的相信他们的意识形态吗?》:
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但是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个有着8600万成员的党,它号称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却是他们根本不相信他们所宣称信仰的主义。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他们提出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发的热议。想想看,一个真正让他们信仰的主义,一种真正渗入他们骨髓的意识形态,还需要党中央发文件来“加强”、需要总书记发表讲话来强调、需要教育部长开会发言来“学习贯彻”吗?一种意识形态和信仰真正受到追捧,一定是它的追随者自觉自愿地、从心底里接受并同意,时刻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天天发文件、讲官话、强迫压制人人学习过关的。几十年来需要天天“强调”、“加强”才能维持的意识形态,要么他们自己都根本不信,要么就是它确实没有任何价值,早就该被彻底抛弃…邓小平还活着的话,他看到微博上公知、大V们对大搞意识形态的一片批驳之声,他还会继续总结说“我们三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好”吗?当然不是。是人们觉醒了,他们那套政治意识形态已经没人相信。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搞三十年,也不会有人信,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信。他们自己都不信的一个最有力证据是,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西方的大学去学习、接受西方价值观教育的,恰恰就是这些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且不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是来自西方。习近平的女儿在美国留过学众所周知,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儿子也是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共多数的高官,子女有几人没有被送到西方留学的?恐怕要掰着手指头来数…是的,他们嘴上喊信仰马克思主义,骗老百姓也相信,然后他们偷偷地自己去信、教育儿女去信资本主义。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中共常常自欺欺人,可是常常连小人和骗子也当不好,以至遭人耻笑,颜面无存。真个是天底下几千年也难得一见的奇观。
许知远伦敦金融时报《中国纪事》专栏2月新作《抛弃理想的青年人》:
《纽约时报》记者Hedrick Smith试图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描绘了一幅全景画。这个时代不是斯大林时代的全面严酷,也不是赫鲁晓夫时代的“解冻”后的雀跃,而是一个新的控制时代。统治者似乎与民众达成了一种新的默契,后者不再是“革命者”、“生产者”,而变成了“消费者”......西方曾对这转变充满期待,一种汇合(convergence )理论由此诞生。对于西方与苏联来说,倘若“他们可以搭乘同样的喷射机,往返着陆于同样的机场,驾着同样的汽车、穿同式的衣服,打同式样的领带。同样发射太空人入太空,同样建造原子动力工厂,同样把问题交给电脑解决,彼此的年轻人都能对着摇滚乐打着同样的拍子”,这很可能导致共产主义生活与资本主义生活已变得更相近,甚至逐渐一致。
《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2月2日在其博客中转贴一篇署名詹万承的文章,标题是《媒体札记:风声鹤唳》:
教育部长…这22个字组成的短句,像是一架盘旋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头顶的敌机,过去五天来一直在嗡嗡作响,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掷下炸弹,轰得知识分子群体鸡犬不宁…无疑,袁部长这一次是撞到了民间舆论场的枪口上,尤其,教育部又是众多部委中不那么强势一个。接受各方愤怒口水的检阅,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质疑争辩过程中,另一段部长大人四年前讲话也被挖出,被视作食言自肥:“2011年3月7日下午,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听取了政协委员方方面面的建议,并当场给予答复…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当然有意识形态属性,不能过度引入,袁贵仁指出‘更多引进外国资源都没风险,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党的组织,有中国的优势。我们还派那么多人出去,在资本主义窝里都不受影响,还怕在自己这里受影响?’”…自2014年年底辽宁日报祭出“呲必中国”一词以来,舆论场上关于高校课堂话语权的议题一直甚嚣尘上。舆论一不留神就对某些信息作出过度解读,可是回头一想好像又觉得与蛛丝马迹暗合。于是,坐井观天式猜测,惊弓之鸟般心态,义正言辞地控诉,强而有力的反击,交织在五彩的舆论场上,为各取所需提供着便利。
当节目淡入《沪上人物》专访时间。
《俞梅荪“上海”21周年》传奇。从所谓的“十四大绝密文件泄密案”开始,这位被体制内骗徒坑蒙拐骗二十余载的超级老实人,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虽倾家荡产,却秉性不移:围绕着身边的赤色骗徒,乐此不疲地一骗二十余年,竟然: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此梅荪苦笑袒言:自身的毫不设防和过度简约型处世态度,或许是面对几乎清一色低劣骗术却百试不爽屡屡中招的关键内应!
这里,最浅显的问题或者说事实是:俞梅荪不幸因“泄密罪”锒铛入狱,可当年中南海14大绝密文件的“窃密罪”同案疑犯教唆疑犯怂恿疑犯:《文汇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张启承,文汇报驻京记者站主任,首席记者王捷南以及文汇报职工唐增元等诸君,却毫发无损,不但毫发无损,甚至大多数人事后都拔官晋爵:王捷南在俞服刑期间升任文汇报国内记者部主任,张启承则同样在梅荪服刑期间的1996年被选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
勿言扑朔迷离,
我们都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