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脸面”三调查

新华网上海8月30日电:“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30日在上海揭晓。这一调查活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旅游卫视共同主办。上海以78.85分位列第一。在此要提及这次城市选秀的前后脚,与“上海脸面”相关的两项调查。

综合报道:7月8日,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 “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香港举行。北京、上海、广州等等大都市在其中的两项重要指标“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十佳诚信政府”的排行榜上均籍籍无名。此外,6月下旬由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的课题组,对上海的社会诚信问题展开调查,调研结果显示:44.2%的人认为,相比5年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状况,现在的诚信水平下降了。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甚至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今天的《闲话上海》伟国林迪三人行尝试介入与“上海脸面”有关的这三项调查之中,探其究竟。

话说此次上海自己选自己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揭晓次日,新民网便刊出一篇标题为《城市的最佳国际形象是民众幸福感》的批评质疑文章,明显的和这项官方评比唱对台戏。内容摘要: 关于城市的各种评选似乎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话题。昨天,又一份城市评选榜单出炉了。包括上海、北京、杭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纷纷登上了这份“城市国际形象”的调查榜单。对于那些关起门来搞评选的活动,民众也是司空见惯了。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佳商业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等等诸多头衔,让人眼花缭乱。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而这张名片最重要的标识就是民众幸福感。一个城市具备怎样的形象,城市中的市民是有发言权的。只有市民认可,才是最有权威性的评选。常常是一些城市被评为“最佳城市”,民众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与自己的感受不同。例如前段时间声势浩大的“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很多市民都觉得自己是“被幸福”了,评选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而这样的城市评选,其权威性也是大打折扣了。在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城市注重自己形象,并具备国家化视野,这并没有错。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建筑、道路干净整洁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出城市的形象和实力,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城市是否拥有最佳国际形象,还要看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究竟是否感到幸福。幸福的概念看似抽象,却是与民众的点滴感受联系起来的。虽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幸福的定义,但在民生保障方面,更多民众对于幸福指数的认同还是一致的。民众是否感到幸福,不在于外表华丽的基建设施,而是看公共交通是否真正便捷,道路是否拥堵;不是看气派不凡的摩天大楼,而是市民“居者有其屋”这一愿望能否实现;不是看被少数富人、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者,而是看低收入者面临的生活现实……城市评比的作用和意义,我想并不值得让城市管理者沾沾自喜,相反,每一次城市评选的结果,恰恰都让我们更关注城市的房价、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归根结底在于,某些城市只做”形象“的表面文章,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在医疗、教育、环保、社保等民生方面投入不足。今天这个城市争建“国际金融中心”,明天那个城市争夺“名人故里”,结果到处都是是纽约帝国大厦式的建筑,以及现代仿古建筑群。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是光鲜亮丽,但民众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城市需要“最佳形象”来证明自己,但这种形象不仅仅是看得到的硬件设施,城市还需要软实力提升自己。民众幸福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关于这个“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还是要多说几句----猛然间回忆起仅仅一个多月前的另一项在事后遭遇普遍质疑和嘲弄的城市评选----6月2日,还是新华社的报道:“中国城市国际协会(CCIA)1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初选入围城市名单,北京、上海等159个城市入围……”,但该活动遭众多市民,网民乃至知识界普遍质疑,初选后即不了了之。而网民的人肉搜索结果也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个个人网站,注册主办方法人代表罗亚蒙的背景和头衔之一,居然显示为全国城管局长联席会议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此人公众形象不佳,似曾因主办所谓“宜居城市评比”而涉嫌诈欺----《现代快报》去年8月30日透露:“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建成后……罗亚蒙新注册的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站开展业务,会员注册费用如下:以个人名义注册的,每人一次性缴纳3年会员费1500元;以单位名义注册的,一次性缴纳3年会员费9000元……只要愿意多出钱,罗亚蒙就可以授予对方各种职务。”该报道还透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曾对此发出的警告:“希望各地城市人民政府提高警惕,防止各类形式的诈骗和欺诈行为,更不要盲目参加“宜居城市”测评等评比活动。”由此可见,当下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城市评选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公信力,或不为国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