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回顾之三: 工业学大庆与中国工业

寻访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借助珍贵历史音响资料,再现当年场景和人们心境, 粗略勾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足迹。 本节目由“心灵之旅”节目主持人张敏采访、编辑、主持制作。 (首播:1999年9月25日)

0:00 / 0:00

历史回顾:三、 口号与中国:"工业学大庆"

——档案库节目回放

(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访谈节目主持人张敏采访编辑、主持制作。首次播出日期1999年9月25日)

*口号、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轮 *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现场音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现场录音,腰鼓声,歌曲"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啊,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人们打开记忆之门,回顾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当年欢庆胜利的腰鼓声仿佛还响在耳边,记忆中那红旗飘舞,口号震天,歌声如潮的一波波、一幕幕,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轮刻进了当代历史的长卷,留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插播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

在中国大陆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与大量革命歌曲相伴而生的还有各个时期风行的‘革命口号’。

(插播:男生朗诵):
"我们的祖国光辉灿烂,
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
我们的时代,
一天等于二十年!")

一九九八年二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北京出版了《口号与中国》一书,这本书在前言中写道:旗如海,臂如林,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路呼喊着走来,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春秋。
三面红旗下的中国人进入了天堂般的人间神话世界:超英赶美,敞开肚皮吃饭,钢铁元帅火箭似的飞升。有人在苦恼,粮食太多了怎么办?
口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口号就是口号,不等于现实。当现实之针无奈地戳破三面红旗的气球时,人的情感又竟这般脆弱,脆弱得对已经是失误的东西还一往情深、难以割舍、一错再错。从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口号与中国》这本书的封底,写下了这样的话:每一个口号都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每一个口号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
读到这里,又让人想起那些与口号相伴而生的歌曲,特别是那些歌词本身就是口号的歌曲,想必也同样具有记录历史和人生的功能。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歌声和口号去追溯过往的年代,看看在歌声和口号背后的历史与人生,看看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工业学大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口号*
(插播: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
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嘿!嘿!......")

主持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上,工人阶级一直被誉为领导阶级。观察中国工人的劳动与生活情况,也许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特别的意义”。

(插播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工人阶级硬骨头,跟着毛泽东我们走,走,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革命的路上决不停留。高举红旗,勇敢前进......”)

主持人:“在工人阶级被誉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大陆,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口号之一是“工业学大庆”。

*电影《创业》和大庆的故事*
七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电影《创业》讲述的就是有关大庆油田创业的故事。

(插播:电影《创业》主题歌,女声独唱):
"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
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

主持人:"现在我们就请电影《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先生谈谈大庆精神和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大庆石油会战。
张天民先生是原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协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他也是《开国大典》、《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影片的编剧。"

张天民:“这场石油会战正是在中国的困难时期,我们没有石油,包括首都北京当时的公共汽车都没有汽油了。

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东北松辽大平原上发现了可以开采的工业油流。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这场大会战。但在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步伐已经比国际上落后了很多,设备很差,甚至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都很缺乏。只有靠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种精神力量来克服种种困难,比如,用人力拉机器。”

*大庆精神和工人代表"铁人"王进喜*
张天民先生说:"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中国所说的"大庆精神"。石油战线出现了以"王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的形象,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精神大大地鼓舞了全中国的民众,激发起了一种建国热情,一种克服困难的精神。"
张天民先生谈到的"铁人"王进喜在大庆创业的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成为全国工人学习的榜样。
现在,"铁人"王进喜已经过世,他的大徒弟王作福先生退休以后还生活在大庆油田。王作福先生回忆起他早年的经历,以及和"铁人"王进喜从玉门油矿来到大庆油田一起工作的往事。他称"铁人"王进喜为"老铁"。

*访铁人王进喜的大徒弟王作福*

为国增光多出油,没白天没黑夜,吃饱肚子就来干 ——
王作福:"我是一九六零年三月份从玉门来的,自小没有上过学,参加工作就是好好工作,为掙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就行了。在玉门作了六年,大部分时间是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打井。钻井时有个转盘,"转盘不转不下班,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那时口号是这么提的。我那时也年轻,还是乐观的,吃饱肚子就来干"。

主持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干下来能休息多少小时,再继续上班?"
王作福:"七,八个小时,睡一觉起来就再上班,有时候太累了就在油井上找个地方躺一会儿就行。"

主持人:"王作福先生解释说,当然了,并不是每天都上二十四小时班。"
王作福:"我那时候感觉到就是解放以后为国增光,多打井,多出油,出好油,国家当时缺油嘛"。

(插播:歌曲"石油工人之歌"):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石油工人的艰苦生活——
王作福:"一九五九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各地钻井队大会战,组织上对我们讲,会战完了以后,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半年以后,这个地方看来回不去了,就把家属接到大庆来了。当时他们来的时候,家属和职工都没有住的地方,东北这地方寒冷,我们住'干打垒'"。

主持人:"王作福先生说的'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土房。"
王作福:"当时,我参加工作就和"铁人"在一块儿,一九六零年来到大庆的时
候,我们是坐同一列火车来的。六零年的生活咱们不敢提,太艰苦了,钻井没有水没法开钻,最后就让大家挖水井、用脸盆端水、水桶挑水、用手摇泵才开了钻。'老铁'当时说,国家没有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咬着牙也要干。人没有压力,干不好工作,井没有压力不能出油。"

(插播:电影《创业》主题歌):
" 要让那大草原石油如喷泉,
勇敢去实践,哪怕流血汗,
心中想念毛主席......"

*张天民先生对大庆精神和电影《创业》的反思*
主持人:"时隔多年,电影《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先生在对大庆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对大庆精神,以及他自己曾经被公认成功的作品《创业》进行了反思。

张天民:"大庆精神主要的就是一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还应该是肯定的,中国人要没有这种劲头的话,中国这样的大国,又是一个穷国,这么多人口,要克服困难是很难很难的,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也是很难很难的。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这一代人,几乎人人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给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我们现在提到大庆,当时有些作法,有些指导思想,包括我这部电影《创业》所表现的那些很左的思想,比如我们对很多油田开发上的技术问题(的处理)。。。技术问题纯粹是技术问题,不是什么政治问题,我的这部电影里把油田的总工程师写成一个保守分子。
当然,这部电影在当时之所以引起很大轰动,原因之一就是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电影里出现这么一句话,说'知识分子是爱国的'。这使很多老一点的知识分子十分感动,有的人就因为这一句话,掉下了眼泪。
我说的左的方面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待知识分子的看法的问题。还有就是所谓阶级敌人的描写,就在这部片子里,文艺作品的指导思想也有一个必需得写阶级斗争,作家就在那瞎编。"

(插播:电影《创业》主题歌):
"勇握那大吊钳,推着地球转,
挥手起风雷,顽石要打穿......"

*王作福:今日大庆人*
工人现在生活工作条件都好了,与过去比是天上地下——
当年,大庆人喊出的口号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有着如此气度的大庆人现在生活得怎么样?让我们接着听大庆"铁人"王进喜的大徒弟王作福先生的谈话。"

王作福:“现在条件都好了,住楼房,上下班都有交通车,工人上班八小时,下班回来还能洗上澡,能看上电视。现在的条件和过去相差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般普通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八、九百、一千来块钱,生活满好的”。

下一步改革担心没活干,现在已有开不出工资的现象——
主持人:"请问,大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王作福:"下一步改革还都是猜测,好多政策还没出台,大家有点想法,也不奇怪,就是,下一步改革就没活干了。现在改革就是发展第三产业,效益不好,工业上质量的问题等等,产品推销不出去,工人就没活干,挣不了钱。现在工人工资开不出去的现象也有了。"

主持人:"您现在身体怎么样?"
王作福:"我身体不太好,干了三十多年,干出一身毛病,膀子有毛病,腿也有毛病,腰也有毛病。"

主持人:"当年跟您一起参加大会战的老师傅,他们现在身体情况怎么样?"
王作福:"大部分都不行,当年"老铁"的话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嘛,他们现在身体都不行了。"

主持人:"现在来大庆参观的人还多不多?"
王作福:"现在没有六十年代那么多,很少了,都是来做买卖的了。"

现在年轻人只知吃喝玩乐,我们经常为这些事在家里斗争——
主持人:"请问您有几个孩子?他们现在也做石油工人吗?"
王作福:"我有三个儿子,都是石油工人。"

主持人:"年轻一代石油工人是不是还发扬大庆精神呢?
王作福:"唉,大庆精神啊,在年轻人身上我看体现不出来多少来,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们家里经常要为这些事斗争啊。"

(插播:青年人唱的流行歌曲):
"那感觉,这时代,
纯洁已被破坏,还有什么能留下来?......"

*张天民:国营企业工人的困难时期*
(革命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
"工人阶级硬骨头,
跟着毛泽东,我们走,走,走!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革命的路上决不停留!......"

七十年代初反映大庆油田创业史的电影《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工人的生活。

张天民:“目前,人所共知的我们的工业体制,工业管理,制度上有很多问题,很多弊病,而且由来已久。特别是国营企业面临着一个困难,进入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再生的时期。很多工厂长期亏损,生产效率低,有些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多少年不改变面貌。落后的生产工具,粗糙的产品,很多东西积压卖不出去,造成工厂的亏损。现在,大批工人下岗,这当然是痛苦的事情,对于下岗工人来说,下岗保证金很少,他们处在困难时期。”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中国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现在是不是已经看清楚了呢?"
张天民:"这不好说。好像全党全民都在努力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道路。"

*下岗工人刘先生:我情况比较糟,妻子去卖笑,有的下岗工人自杀*
寻着'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回顾大庆精神,访问今日工人。
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庆口号,其中第十九条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请听几位居住在中国大陆不同省份的工人朋友谈谈他们的生活和心情。居住在湖北省的刘先生是一位下岗工人。"

刘先生:"我们单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下岗了。我一九八二年十七岁参加工作,现在三十四岁,是个普通工人。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弟弟、妹妹下岗了也没有出路。我姐姐是上一个月班,休息一个月,就是拿一个月工资,再拿一个月待命工资,只有一百七十块左右。
我的情况比较糟糕,目前连基本生活费也拿不到,没办法,我妻子有时只好到舞厅去坐台卖笑,勉强维持生活。
跟我们一起的也有到外地去做事的。他们一般到深圳去,都不太好,女工出去都没有什么好工作,因为现在工作不太好找。
像我这样目前生活困难的不少。坦率讲,我女儿他们学校开设的一些班,比如辅导班,电脑班,我想让她去,我的女儿也想学,但是我交不起钱,心里很难受。还有学校的滥收费,隔几天就收一次。。。现在,我妈妈在边上点头呢。因为我没什么收入,我女儿是我母亲在帮我养着。
另外还有下岗、退休工人的补助金、退休金不能发放。比如我们那儿五公司就有一个下岗工人,因为对此想不开,跟公司领导争吵了几句,就从办公楼上跳下来,摔死了。还有一公司一个下岗工人也是想不开,上吊自杀了。"

*下岗工人刘先生:如果大家都这么沉默,下一代的日子也会很惨*
刘先生说:"他们也知道,不能起来造反,因为共产党手里有枪杆子。我岳父现在就是共产党员。"

主持人:“您父母是共产党员吗?”

刘先生:"对,是的。我的姐姐也是党员啊。目前就是下岗的基层党员还是比较好的,中上层太坏了,稍微有点权力了,能捞就尽量捞。我那时年轻,才参加工作,心想好好干,结婚,养小孩,好好过日子,没想到情况怎么就变得这么糟糕。大概是从一九八七年以后,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就积累得越来越多了,到现在我完全不能容忍了。
我的意思是,大家还是应该团结起来,来改变现状,这样对我的下一代,对我的女儿来说,今后的日子会好过一点。如果大家都这么沉默,任共产党摆布,任他们愚弄的话,我想,我们下一代的日子也会很惨。"

*下岗工人南昆:所谓"共和国光辉成就",与我体验的事实格格不入*
居住在云南省的南昆先生也发表了他的看法。
他说:"在国庆节之际,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我的家庭没有(有利)背景,没有权势,所以在很多年以前就下岗失业了。任何经济生活来源都没有保障,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我的精神压力很大。政府开办了一些'再就业'项目,使我看到一线希望,但是,再就业的机会总是那些家庭有背景的、靠拉关系的人优先。所以,现在下岗人员的处境非常悲惨。
中共领导人应当向千百万下岗工人毫无条件地提供各种再就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年轻力壮的年代,为祖国的建设再尽一份力。政府不应该对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总是回避和推卸,更不应该玩弄卑鄙的欺骗手段,这样只会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现在这里的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大量报道所谓共和国的光辉成就,播放《祖国颂》等等,这和我所体验的事实是格格不入的。而且政府还不惜血本地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来作宣传,那是几十年来人民的血和泪。
现在,下岗工人,特别是男的年龄在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这阶段,我认识两位这样年龄的下岗工人,他们确实非常艰辛困苦,而且有家庭、妻子和孩子,在这样情况下,妻子有时候没办法,到酒吧里陪客人喝酒。
我们家是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我母亲、我祖母很小都是以手工业为主,后来到了纺织厂, 而我父亲是翻砂、炼钢工人。

*下岗工人南昆:父亲退休后为家庭生计作短工,生病不能工作后自杀*
南昆先生说,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十年的老工人,前些时候自杀,离开人世。

南昆:“我父亲退休以后,还为了家庭去其它地方做一些短工,他出现了脑血栓的后遗症以后,就没有能力再这样工作,我父亲走(自杀)了这条路,不是在自己家里自杀的,而是在楼梯下面可以挂索子的位置。”

*工人李先生全家现状*
李太太:我四十八岁下岗,女儿结婚被解除合同,我想不通——
居住在辽宁省的工人李先生一家三口,去年太太下岗,今年女儿下岗。李太太说,下岗对她打击特别大。

李太太:"俺厂是怎么安排下岗的呢?厂子效益还可以,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凡是女的到四十五岁,男的到五十岁就必须回家,我们不打折扣地相信领导,就下岗回家了。
下岗这个问题对我打击特别大,我才四十八呀,我觉得正是干工作的时候,一切的业务我都熟悉得很,刚上来的人一问三不知。我反正是想不通,我们厂大部分下岗的都想不通。
把职工都放到家里,放到社会上去,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今天偷,明天抢,罚完之后再放,放完之后再抓,有什么用?我现在就担心我女儿的工作前途问题,因为她结婚了,所以单位就解除合同了,现在她已经下岗回家了,没有工作了。"

李家女儿:社会现实距我想象差太远——
我们再来听听她女儿,这位因为结婚而被解雇的年轻人的想法。
她说:"社会现实可能距离我想象的相差太远,我心理压力比较大"。

李先生:我们作父母的没职没权,没能力为儿女安排工作——
李家唯一没有下岗的李先生现在是什么心情呢?
李先生:"我这个人没上火过。这回女儿下岗回来,就有点上火。作为父母,尽量应该把儿女的事情安排好,但是现在来看我们两个作父母的没有职没有权,也没有能力为女儿安排工作。可能我女儿就是觉得社会赶上这个情况,也就是她下岗了,她要找到合适的工作确实很不容易。"

*退休工人张女士:用这么多钱搞游行阅兵,还不如给下岗职工发点钱*

主持人:接下来请听居住在北京的退休工人张女士谈她的感受。

张女士:"十一"游行阅兵彩排过多少次了,这回搞得很隆重了。搞装修,建筑物安彩灯泡。。。国内那么多贫困的人口,用这么多钱搞这一次游行,真是的!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想法,还不如给下岗职工发点儿钱呢。可是,这事情也两说着,咱们也理解,人家好好庆祝庆祝。

主持人:“这位被誉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这位女工这里,为什么要使用了‘人家要好好庆祝庆祝’这种说法呢?”

张女士:因为现在大家都不信任这个政府了。天安门广场天天拿着探雷器探雷,怕人破坏。害怕得要命。这个社会够呛,真的够呛,不定哪天就不行了。他们确实搞得没法让人信任了,现在,谁在台上谁就拼命的捞,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住在我们院子里有一个老同志,三个儿女在东北,他说他儿子已经有十四、五个月没发工资,还让不让人活了?你说这人能不造反吗?

*退休工人张女士:电视台采访,照着官话说呗,敢说别的吗!*
就是北京,看着特别繁华,但是外地乱极了,而且刑事案件特别多。现在说实在的,我们晚上出门,丢车的、抢车的、杀人的,简直现在杀人都不当一回事了,说弄死就弄死。老百姓有什么说的呢?只有捱着看吧,反正社会这样下去够呛。真不知道我们赶上什么时候了,都民不聊生了,现在防盗门都安装到五楼、六楼了。
老百姓有点钱不是让骗子骗走,就是贬值了。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攒出点钱,攒到老了也让人给骗没了。我现在每月拿六百块钱(退休金),也就将就生活。我们一直是低工资过来的,大病我真的看不起了,一般的病看一次要三、四百块钱,一个月退休金都不够看两回病的。还有单位根本不给报销药费,他不说不给报,而说没有钱报,等有钱了再说。
电视上讲,现在可好了,绿化啦、美化啦,我觉得这都是官话。心里怎么想?
我亲大爷,他们家现在十八平米的房子,住了六口人。还有个儿子,三口人在外面租了个十平方米的房子,你说他们怎么住啊!真是困难极了,没办法。谁不爱自己的国家?谁的家谁不喜欢?可是在这怎么活呀?真话不敢说。电视台来采访,什么好说什么,都是那种官话,照着说呗!敢说别的吗!
说实在的,如果我先生在家,我跟你这么说,他都不让,他会说'你别找事了',不让我说。"

(回放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
"工人阶级硬骨头,跟着毛泽东
我们走、走、走!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革命的路上决不停留,
高举红旗,勇敢前进,
我们是新时代的火车头,
我们是新时代的火车头!。。。"

以上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访谈节目由张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采访编辑、主持制作。首次播出日期199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