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与中国央行党委书记的会面标志着仍然还是央行行长的易纲事实上已经交权并等让位。而相比于接班人潘功胜,这位真正有“国际背景”的易纲为什么始终没有能够得到习近平的完全信任,值得探讨。
美国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被中共官媒赞美为美国的“对外华政策温和派”甚至是“亲华派”的耶伦刚刚结束的北京四日行制造出了不少“花絮”,比如晋见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时激动而又谦卑地鞠躬鞠个不停,再比如与中国央行党委书记潘功胜见面后即代表中共当局宣布了这位潘书记是事实上的央行主管。
综合外界媒体的报道,对中国进行四天访问的耶伦在与中国官员的一系列会晤中见到了前不久才被宣布为中国央行党委书记的潘功胜,并在周日(7月9日)离开北京前的记者会上,称他为央行的主管。
按照彭博社报道的说法:在耶伦开始访问北京之际,美国官员就潘功胜的角色引发混乱。美国官员将耶伦与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会晤称之为“非正式”交流。到了周日早上,(美国)财政部就将潘功胜称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耶伦周日在被要求澄清她的讲话时说,“这由中国方面决定和宣布他们的决定。但是我确实会见了目前的央行代理主管,我们进行了非常良好的讨论。”
耶部长的意思显然是我虽然会见的是中国央行的党委书记,但这位潘书记确实是在代行央行行政一把手,也就是行长的职权。
我们在本专栏的上期和前期节目中都已经向读者听众们强调过,对潘功胜也即将接替易纲中国央行“行政一把手”职务,恢复央行首长党政“一肩挑”的预期的实现,最早也要等今年八月底,因为需要一个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全过程民主”流程。而在潘功胜被宣布为央行党委书记的同一天,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闭幕,下次会议的召开要等两个月之后。而如今美国财长耶伦等于是代替中共当局对外宣布了潘功胜书记已经在央行“全面主持工作”。
耶伦本人在有幸被中共央行党委的潘功胜书记会见之后没有对外提及的一个细节是,央行官网上特别介绍了央行的一个副行长宜昌能陪同潘书记会见了耶伦。该条新闻的全文是:“2023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会见了来访的美国财长耶伦,就共同关心的经济金融议题交换了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参加会见。”
文中未提会见地点,但从照片上看是在央行总部。而中共财政部长刘昆与耶伦则不是“会见”,而是更为正式一些的“会谈”。中共财政部官网相关报道内容是:“2023年7月8日晚,财政部部长刘昆与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就中美两国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两国财政政策、应对全球性挑战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陪同参加。 ”
但是,相比于被中国央行的党委书记会见引发出的新闻热点,耶伦这位美国财政部长与中国财政部长之间的既对等又对位的“会谈”被外界媒体或是完全忽视,或仅仅是一笔带过。
既然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会见潘书记之后对外宣称她会见的是中国央行的“主管”,那么相信中方当时就是这样向她介绍,或者说是“实际负责人”或者说是“主要负责人”。至于易纲,虽然是以央行行长身份先于潘功胜见了耶伦,但却是被安排陪同“退而不休”的刘鹤进行的所谓“非正式”会见,所以和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对耶伦的宴请一样,都是搬不上中共官方新闻的‘台面”的。
潘功胜在央行里已经全面取代仍然挂名行长的易纲的更有力证明就是央行官网的动向。
笔者注意到,在本专栏的上篇文章中介绍了中共央行官网上对行领导的介绍仍然是依序为郭树清、易纲、潘功胜…..之后,在美国财长耶伦获得了潘功胜的会见之后,央行官网的行领导介绍栏终于更改,新的排序为:易纲、潘功胜、刘国强、曲吉山、张青松、宜昌能。
同时也对易纲和潘功胜的职务介绍进行了更新,对易纲的职务介绍是去掉了他的党委副书记头衔,对潘功胜的职务介绍则没有了副行长的头衔,行政职务只剩下一个外汇局局长。
易纲因为在潘功胜被任命为央行党委书记时也被宣布免除了其党委副书记的党内职务,所以在这次新出台的央行官网的央行行领导中居然排名在党委的潘书记之前。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过度。事实上易纲在央行的官网上已经是“人未走,茶就凉”。
该官网上对行长易纲的活动介绍被定格在6月30日,也就是潘功胜被宣布取代郭树清央行党委书记职务的前一天,内容是“2023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会见来访的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一行。双方就可持续发展、发展融资、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而对潘功胜的活动介绍,则是在我们本专栏上篇文章介绍过的内容,即在升任央行党委书记后分别会见了两个到访北京的外国央行行长之后,又增加了与美国财长耶伦会见的报道内容。而易纲虽然也在潘功胜之前见了耶伦,但央行官网上也是和中共央媒步调一致,只字不提。
从潘功胜被“意外”宣布为央行党委书记到这次美国财长耶伦有幸被这位潘书记会见,外界媒体较为一致的评论都是外界预期他将接替易钢出任行长一职,是因高层相中他的国际背景。但问题是如果是从“国际背景”考虑的话,潘书记只在国外做过一年“博士后”研究,外加几个月的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短期培养班的“国际化”,与现成的央行行长,不但是美国培养的博士而且还曾经是美国的大学终身教授的易纲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为什么易纲就不能继续连任呢?从周小可以连任15年央行行长的纵向比较,再与比易纲还要年长两岁的财长刘昆在与易纲在今年三月同时被宣布连任之后至今并没有被安排接班人的迹象横向对比,“到点下车”显然只是潘功胜取代易纲的表面理由。
笔者读到和听到过一些政评人士的说法,大都是认为易纲的前美国大学教授的背景令他不被习近平完全放心。但是,刘鹤不是也有美国的学历,而且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历背景吗?更何况易纲当年本是中共政权对外放开之始的官派留学生,是当年的留美地下党的骨干成员,而且取得学位之后没有立即回国也是“组织上的安排”。
可能是因为当年不但留美而且还成了美国的大学教授的原因,易纲在自己的简历里似乎是故意回避了他自己的入党时间,以免被人诟病为“留美地下党”。但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的回忆文章里却透露了他是19岁进入北京大学,进校后“积极要求进步”,大学二年级就光荣入党。时年20岁。
再对比一下潘功胜潘书记的履历,此人1963年出生,1999年入党,只比易刚年轻5岁,党龄却是比易纲短了20年。
再比易纲央行行长的前任周小川,此公比易纲正好年长10岁,但入党时间却比易纲晚了8年,1986年才入党,时年28岁了。
5年前易纲被任命接替周小川的央行行长职务后,中国大陆众多媒体曾争抢转发一篇标题为《易纲行长来了:从北大高材生到美国终身教授》的报道文章,介绍时年60岁的易纲是一位“老央行”。若是从1997年他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算起,到接任央行行长之日,他跟央行“打交道”已超过20年。逾20年里,但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等职, 2016年3月开始,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2016年3月的一场记者会上,周小川在介绍各个副行长分工时曾表示,易纲副行长负责人民银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他已经被明确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行长。
此外,2014年4月25日,易纲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三个头衔在福建某会议上亮相。请注意,这时候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已经是习近平了。
这篇报道文章中引用易纲的北京大学同班同学,日后又与易纲同时从美国回国的海闻教授的回忆说:“易纲当时在我们班年龄中比较年轻,要求上进、表现很积极。刻苦更不必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家都很刻苦。”
海闻还介绍说:易纲早年自学了英文,英文很好,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是班级最早入党的学生。“学校里对入党要求很严格,易纲是在优秀的人中表现最好的。后来推荐出国读书,大家觉得易纲很优秀、有理想、有激情,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的学生。读完博士,在美国做终身教授。回来了,我们一起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回来两年后去了央行,他把所学用到了政策制定上。”
报道文章中介绍:美国求学期间,易纲还是学生活动的热心组织者。1985-1986年,易纲任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1992-1993年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在美国,易纲就已经成为了“易教授”。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1992年获终身教职。
那么,既然是当年的国家公派的留学生,学成之后不及时回国岂不是不爱国的表现?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
别急,另外一篇首发在当年的《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文章《他曾揣着两美元来美国,边刷碗边读博,如今成为央行行长!》揭示了个中原委。
文章中说:同样是博士学位的学者型官员易纲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他在毕业后并未满足于现状,在1980年他被选派前往美国学习深造。他在哈姆林大学完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并去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经济学专业,最终获得了经济学博士的学位。
不如现在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光鲜亮丽,在19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过得是近乎一贫如洗的日子。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到:“我1980年兜里揣着两美元,吃饭和零花钱必须自己打工赚得,每个礼拜我在学校食堂洗三次碗,每次洗三个钟头,这样一来一个礼拜可以挣20顿饭和零花钱。”
在留美的14年间,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易纲还在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先后担任助教与副教授。而当他用完这“两美元”时,他已经获得了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的终身教职。
易纲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以一个报恩的心情来报答社会,来报答我的学生……报答我的家人,我周围的人,报答我的母校,报答人民银行,从而报答国家。”
易纲在美留学时最初的打算是学成毕业立马回国,但是北大的校长告诉易纲,如果没有在美国工作过,那就不能了解真正的美国,所以直到1994年易纲取得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职才启程归国。
文章中还介绍说:虽说当时易纲身在美国,他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背离自己的国家。他的研究课题都与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关。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货币的文章,并在前前后后花费了十余年进行研究。出版了各种不同书籍,而他的《中国货币化进程》也在2003年终于出版问世。
不过呢,如上报道中虽然证实了当年在美国的易纲始终都是“党的人”,但却没有交待他和他的一家当年在美国的居留身份是怎么解决的。
笔者来美国之后结识的一位当年与易纲同批从北京大学公派美国,日后也已经回国任教的人士这样说:我们那批人,除了1990年以前即已经回国谋生的一批----只占较小一部分,在1990年前后还留在美国的,百分之九十都拿了“六四绿卡”。美国人白送的“福利”,又没有任何交换条件。为什么不拿?
当然,日后回国的易纲肯定是已经放弃了美国永久居民的身份----无论其家人是做何选择,但他当年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是不是也搭了一趟“六四绿卡”的便车呢?详细的分析内容,会是本专栏下篇文章的内容之一。
(本期节目由高新主持及播讲)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