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时间:美东时间2008年8月14日
座谈提纲:
一、索尔仁尼琴其人
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苏联时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成长时期
索赞尼辛出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 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
监禁时期
1945年2月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指责斯大林而被捕,判8年监禁。
流放时期
1953年2月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
创作时期
1957年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中学当数学老师。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病房》,均未获准出版。 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 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流亡时期
1974年2月13日他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流亡期间,他还不断指责西方社的道德堕落。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巨著《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索尔仁尼琴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回归时期
1994年,索尔仁尼琴重返后共产时代的俄罗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责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腐败和物质主义盛行,也缺乏民主。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兰流亡作家康布罗维奇直言索忍尼辛浪费了一个作家的生命。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将俄罗斯20世纪过往兴衰起浮之经验传诸子孙,以之视为个人的历史责任。因此对1998年要颁给他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嗤之以鼻,并说:有感于最高权力当局造成目前俄罗斯社会崇尚物质主义极度腐败不堪之境,故拒绝受奖。想想"俄罗斯的暴发户"及"澳门与北京的俄罗斯妓女",索忍尼辛可谓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
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2006年接受后者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盖棺论定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尔仁尼琴由于心脏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
二、索尔仁尼琴在瓦解共产主义历程中的不朽地位
1、在解冻时代:《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及"公开信事件"
2、七零年代:诺贝尔文学奖及其风波,流亡(74年),办刊,
3、《古拉格群岛》及其意义
4、与苏俄帝国的抗争及其历史判决
三、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所继承的谱系
他的内省力、自我批判倾向
四、流亡美国期间的写作与思考
五、1994年返回俄罗斯之后的政治态度、文化立场及其影响力
六、如何评价他的泛斯拉夫主义
七、二十世纪的一根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