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胡平先生: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
一、江绪林其人
江绪林生于1976年,199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99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攻读研究生,之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读博士。2009年起,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
2000年5月底,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的他,在三角地等处贴出海报和文章,以基督徒的身份,纪念那个即将到来的禁忌之日,并呼吁用基督教的和解精神纾解天安门事件的政治后遗症(郭玉闪《自由是封锁不住的》曾写到这一节)。2000年6月4日前夕,江绪林在校园内贴出海报,要在6月3日晚上点燃“第十一根蜡烛”,但后来被控制。第二年,江绪林再次宣布,要在6月3日当晚演讲,但突然一辆面包车在他身边急停车,几人下车后拽住他,七手八脚把他塞进面包车后扬长而去。2000年9月,江绪林曾宣布要在北大成立自治学生会。
许多人知道江绪林,都是源于此事。那一年他25岁。
江绪林未因受到打压而停止为六四呼吁,还不时撰文评论一些受到迫害的异议人士,包括许志永、刘晓波等。
二、江绪林之死
最后一刻,江绪林于2016年2月19日19:57分在微博发出一张黑白照和一封遗书,遗书中包括对财物、书籍、课程的处置,和有基督教信仰的他与主说的话,最后一条是:“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江绪林去世那日的微博,记录了他死前的精神挣扎。其中两条,一问一答:
“安安静静地死去还是反击还是偷生?”
“无法反击,因为本身没剩下值得捍卫的美好之物,公共正义也没有燃烧我的心灵。”
他的一位朋友认为:他的死亡依然是勇者的选择,是对末法时代的反击。这一点,足以使他灵魂安息。
三、江绪林身上反映的,笼罩中国当代知识界的精神氛围,知识分子的普遍精神状态
无边无际的绝望,无边无际的黑暗
有理想的人,不乏有行动力者,也不乏有对中国问题敏锐判断的思考者,然而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即便不缺乏勇气,也不缺乏能力,然而却完全不敌体制机器的全面反扑,只能眼睁睁看着极权吞噬生活。如同一个清醒的人直视着铡刀落向颈部,清醒而痛苦。
看透了一切不会改变,选择终结自己,这是更深沉的悲痛。请不要说他懦弱以及心理失常,这是真正的殉道者。
这是一个无助、敏感、抑郁的人,但我们的大学不就是应该为这种外部世界的所谓“失败者”提供庇护的地方吗?也只有这些人能够教授纯净的知识,讲述理想的国度。一个人因为抑郁走了,也是因无力对抗而选择用脚投票。
江绪林的追悼会于2月23日举行,约两百人到场吊唁,大部分都是其生前的同事及学生。共鸣深广
四、六四之后二十多年,中国反智气氛的每况愈下
在所有共产国家中,中国反智主义气氛的浓烈是首屈一指的。
何故?
毛的特色传统
(鲁迅说的)“黑屋子”在毛时代缺乏与外部世界比较,虽痛苦,与当代还不同
"黑屋子"在 八十年代打开了窟窿,64后又重新关闭,有了比较,却没有出路,一切都堵死了,创痛与压抑更深,更难忍受,有闷死的感觉。"黑云压城,永无天日"
江绪林的追悼会于2月23日举行,约两百人到场吊唁,大部分都是其生前的同事及学生。
五、当下中国,知识人是民族苦难的感受器和殉难者
刘晓波
许志永
徐友渔
浦志强
高瑜
高智晟
郭飞雄
谌红果
滕彪
…………
江绪林、海子 等是大家生命状态的预演。这种状态已接近临界点,非变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