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中国模式”?
当代的界定: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论的源头轨迹,可寻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三只眼看中国》和晚几年上市的《中国可以说不》。2006年前后,“大国崛起”之议,是重要间奏。
最近,2010一开年的两部相关著作,郑永年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和英国人雅克更雷人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奈斯比特更有意思,他径直给出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推导出,中国“新社会”模式,是人类未来的范式。
雅克的著作,宣告“中国统治世界”的美妙而动人的前景。
二、何谓“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的出场:2004年由《时代》杂志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对比,强调所谓“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一種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包括混合产權、基本物權、大政府重手干預。代表作为《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2005)和《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2006)
三、"中国模式"论与"北京共识"的孪生关系
雷默此作也是2009-2010愈加响亮的中国模式论的源头。2007、2008,有相关主题著作出版,但影响力远不如前者和2009年以潘维领衔的《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和奈斯比特侧翼呼应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
四、历史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希特勒模式
东亚(四小龙)模式
巴西模式:它具有下列特征:政府储蓄率在六年之内增加了1倍;基尼系数(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是0.45;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100家最大企业75%的资产是国资;政治上没有竞争;对外资非常开放;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内农业就业减少了三分之一。
巴西模式与中国模式
如果认为前述巴西模式是在讲中国,并无全错。国内外有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都持肯定态度,“国进民退”和多年来偏重外资轻视私营资本,也都是我们的“中国特色”。
巴西模式的兴衰
五、中国模式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六、中国模式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