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王康先生,中國獨立學人
文化保守主义: 「新儒家」和「兼容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陆思想文化学术界有一个回转,其基本特征,在内容方面是:批判激进主义,走向保守主义;在形式方面则是:「思想澹出,学术凸现」。其原因,除了学术界内部脉络的逻辑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学界外部的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的重新集结。
一. 新儒家
因应现代挑战而产生的新儒家,是现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
1)(心性)新儒家
a) 新儒家在近代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牟宗三等人,在当代则有杜维明、刘述先、陈来等。
b)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撰)的文化意义
新儒家主张中国现代变革的精神资源主要应从自身的传统特别是儒家中发掘,同时中国的主流传统应当对当代世界作出成功的回应,即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此,儒家的现代生命形态将对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新儒家是与传统联系最为深厚,同时也针对现代问题的重要精神资源。实质上,它就是在此中国文化危急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诠释。可以想象,正象儒学在宋明两代进入有佛学竞争的新时代后,当时的中国的儒者对它重新诠释,从而呈现出崭新的宋明理学形态一样,今天,倘有赢得广泛认同的对儒学的诠释出现,这就是新儒家所称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就是儒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它势将成为强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从而转化为一种文化力量,对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作出重要贡献。
2) (政治)新儒家
最近十几年,政治新儒家在大陆的影响迅速扩大。
蒋庆 贝澹宁 秋风
蒋庆的《儒家宪政秩序》的政治设计
蒋的三院可分为「通儒院」、「庶民院」、「国体院」。通儒院代表超越神圣的合法性,庶民院代表人心民意的合法性, 国体院代表历史文化的合法性。通儒院由推举与委派产生。
儒家宪政
王道政治
应当警惕对新儒学的政治性利用。以「亚洲价值论」为核心的政治儒学,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为亚洲统治阶层辩护的理论旗帜。后来李也不再提了。它在全球文化和政治生态中,起了为少数亚洲威权统治者论证其合法性的作用,并以此抵制全球日益高涨的民主浪潮。
二. 兼容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
1) 这一精神资源,来自中国近代的人文道统。它的卓越代表有王国维、陈寅恪、钱穆、张东逊、吴宓......等人,他们并不完全拘泥于儒学这一家,而是以中国文化的丰富传统为根基,吸取外来文化之长处,呈兼容并包的现代胸怀。这一兼容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文化面对现代世界的挑战而诞生的。
( 近年,中国大陆知识界对于着名历史家陈寅恪先生(及其挚友吴宓先生)的学术和人品产生了极大兴趣。虽然官方报刊所刊此类文章并不算多,但在知识界内部,学人交相传阅,极口称颂,出现了一种「举国争说陈寅恪」的热烈景象。)
2)在当代,其卓越代表为余英时先生
余英时的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余英时是兼具中西学术背景的中国文化守护人,是挑起陈寅恪晚年话题的始发难者。早在1958年,余先生即发表了「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尤其是八十年代发表《陈寅恪先生晚年诗文释证》石破天惊,引发一场与北京官方的笔墨官司和争论,堪称陈寅恪的「后世相知者」。二者的文化精神是隐然贯通的。
3) 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贯通对中国未来的意义。
「陈寅恪现象」所彰显的文化意义在于:
他对中西文化所持立场----「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种对中西文化皆有深厚学养的「文化保守主义」,实与当代「文化多元主义」相通。
陈寅恪属于借鉴西方文化的「历验世务」派。这派以郭嵩涛以及陈的前辈陈宝箴、陈三立为代表,有实际经世致用的历练。他们在借鉴外来事物时,也尊重自身历史中自然生长发展出来的东西。
另一派则是「附会」派,即空想派,康有为是典型。主张全盘设计,推倒重来,具有乌托邦色彩。
陈寅恪的这一立场对当代中国知识界无疑是有启示的。
陈寅恪的学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反对曲学阿世。这既针对个人,也针对民族和文化。
陈寅恪,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守护者,以其诗和文、言和行,在一旁严肃地审视和评判着北京政权的作为。他代文化立言立德,代历史立言立德,记录下了其身处之世华夏文化衰微的轨迹。
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也象征了中国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当代对峙。
在风雨如晦,洪水滔天的中国,遗世独立的陈寅恪风范,作为一种精神遗产,为将来的中国文化系统,奠定精神独立的基石。
作为儒家价值的人格化,他给中国知识界昭示了不朽的人格典范。儒家价值通过陈寅恪的身体力行而凸显其特色,并显示出在现代社会的精神生命力。同时,陈寅恪还向知识界展示了儒家价值如何可能与西方的「为学术而学术」「思想自由」相交融。
陈寅恪昭示给我们的正是一条兼容中西的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