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中国最钱线:“我很好,需要大力进补”——解读2021年中国官方经济数据

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这里是《中国最钱线》,我是子朝。这期节目,我们来一起看看中国政府最近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

增长数据:文宣与实质

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自然毫不例外地是“形势一片大好”。根据这些官方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中国与美国GDP总量的相对比例,已经超过苏联和日本最高峰的水平。此外,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失业率降低,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口也保持正增长,按照官媒口径,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其中有些数据,比如全年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去年还有所增加,失业率比去年还降低了0.1个百分点。事实上,中国的“登记失业”,门槛本身极高,比如大部分企业为了避免赔偿而要求员工“自愿申请离职”,这种情况无法领取失业金。而失业金标准仅为当地最低工资的60%左右,还会在档案上留下污点,一般人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想去申请。但今年在几个主要城市还出现了成倍的领取人数增加。然后各类“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的人数,全国达到数千万。2021年,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今年是很多人失去饭碗,找工作难度空前上升的一年。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去送外卖、做保洁,而官方却发明了“灵活就业”这样掩耳盗铃的概念,并声称规模高达两亿之众。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年轻高学历人群进军要求低、收入不稳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是他们的个人喜好问题。难怪连中国前财政部长楼继伟都出言炮轰,说统计局的数据根本无法反应真实情况。

至于粮食产量,那当然是必须年年增长,哪怕产粮第一大省河南遭遇了创纪录的洪水。加上周期性出现的猪肉生产高峰,甚至能做到利用统计魔术生生地把CPI压在低位。唯一的忧患似乎是大豆产量继续下降,那是把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主粮了吗?当然了,中国在粮食增长如此迅猛的情况下,却发疯一般在全世界抢购囤积粮食,据说买光了世界市场上一半的量,难道是预言到了全球变暖的大灾害或是预备打世界大战?国家可真是高瞻远瞩啊。

工业增长尚可以证明出口的强势,尤其是一些中国重点砸钱行业。但还在双位数增长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住宿与餐饮行业就有点过于敢想敢干了,众所周知这些行业在2021年的中国糊到了何等地步,总之统计局怎么作数字,他们高兴就行。

最后说回令小粉红们欢欣鼓舞的GDP增长,我们先姑且相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忽略诸如出口数字跟香港方面的统计差3000亿美元这样的bug。实际上这两年的平均增速只有5.1%,低于去年定下的目标。而且很明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虽然这与去年新冠疫情造成的低增速有关,甚至为了数据好看还对2020年数据进行了调降。但2021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4.0%,依然是21世纪以来的最低,而且这个数字几乎是各家机构估计范围的最上限,很多人并不太认可。无论怎么讲,从目前的态势看,中国经济步入“5以下”的增速区间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了。虽说这个增速依然高于发达国家普遍水平,但考虑到仅有发达国家三分之一乃至更少的人均GDP,居民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更低的占比,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基本就等于“发展”的结束了。

人口数据:峰值已到

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自然毫不例外地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国政府网截图)
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自然毫不例外地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国政府网截图)

对一般人来说,有些数据是“外行看热闹”,比如“单位GDP能耗指标”。但有一类数据却是”外行“也能看出不少门道的,这就是人口。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共的人口专家本身实在太过外行,比如某言之凿凿“全面二胎开放生育率会反弹到4.4,每年出生4000万人”的“专家”。相比“内行”的水平不过是拿着几个预先设定好的指标做线性推演,民间的“外行”却在大数据时代八仙过海,通过新生儿疫苗接种数、新生儿听力筛查数,以及各地方公布的人口公报,推演出可能更真实的中国人口情况。由于各地区年底一般公布的人口统计出生数据都是截止到第三季度,普遍比上一年减少20%以上,民间包括一些研究机构普遍预计中国2021年出生人口数在960-980万左右。

当然,1月17日的公告宣布,中国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守住千万大关,算是“打了你们这些黑嘴的脸”。全年人口净增长48万,勉强保持了正增长。不过五年前开放全面二胎时,中国还有近千万的人口年增长,按这个下降速度,2021年就是中国人口达到峰值的一年了。二胎都没什么帮助,开放三胎的效果可想而知,除非统计局明年来玩个极限逼近,搞出十几亿人一年新增几万、十几万的数字,否则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曾经被预言2050年乃至2035年才达到的目标,在2021年提前实现,比伟大复兴早得多了。尤其是处在生育黄金年龄的90后00后,总和生育率可能只有0.5-0.8之间。各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里,二胎及以上普遍占到一半乃至三分之二,这显然有违常理。相比拼着老命为祖国延续香火、为养老金接盘的70后80后的高龄产妇们,选择躺平的90后00后普遍进入了“自我绝育状态”。

当然,中国人从小被中共那套“中国人太多管起来不容易”的神奇逻辑洗脑太深,思想转弯的速度跟不上中央的步伐,很多人还会表示 “像美国加拿大那样地广人稀不是更舒服”“中国我看4亿人就够了”。确实,东亚、南亚、东南亚以全球不到10%的陆地面积拥有全球一半以上人口,有限的人均资源可能确实让这里的人们过得更“内卷“或者更累。但哪怕真的想要减少人口,除了战争、饥荒之类反人类手段,人口负增长的过程中当然要面临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年轻人越来越少。养老金不够用老人无法安享晚年,消费衰退让年轻人的发展机会变少,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现在全球都面临二战后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数量少的多一代人负担日趋沉重。面临这些问题的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办法无非是”挖“和”熬“,一方面大力从高生育国家引入移民,另一方面加大社会福利投入,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工作更长时间,鼓励年轻人生更多孩子,尽可能平稳度过这段时期。

而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14%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中国,居民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20%左右,自己国内还有大把人在想着移民呢,基本没有吸收移民的意愿和能力。而总加速师胸怀星辰大海的复兴梦,钱都要用到穷兵黩武或是大炼芯片上面,想指望他提高福利那是想多了。对于以后没韭菜割这件事,目前只有离婚冷静期、生育贷款之类花招来应付。随着6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的一代人逐渐老去,低结婚率、低生育意愿、低育龄妇女数、高婚育年龄这几重Debuff叠加之下,我们应该可以很快看到中国人口以加速度负增长。这事儿我们普通人也无能为力,就让把十四亿韭菜当作自己最大本钱的中共和总加速师去头疼吧。

经济增长结构:魔鬼在细节处

经济增长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2021年虽然各国都逐渐从新冠疫情中恢复,但由于刺激政策释放的天量流动性带来的大量需求,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都需要从中国买更多东西。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600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大外宣自然把这说成“东升西降”的证据。虽然他们不会提,中国的贸易顺差几乎完全来自美国一家,而美国作为世界秩序中心本身也需要以逆差形式向世界提供美元硬通货。当然美国制造业外移经济空心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如果真的是中国“升”了,那应该是中国人越来越有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拿人民币去外面买东西才对啊,怎么囤积某些人所谓的“绿色废纸”还越囤越多呢?

尽管出口是唯一亮点,但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过20%,且还在逐年下降中。所以决定大局的还是消费和投资。咱们先看看投资,2021年中国M2广义货币投放量为19万亿,提升GDP达13万亿,算是“投资效率”相当高的了,但这主要是因为2020年疫情原因,很多当年投放的信贷到了2021年才生效。实际上2021年由于对地产的强势打压,总体上是信贷相当紧缩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至今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这一方面是有意识的紧缩,另一方面也是传统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山穷水尽。首先是实质上的国家经济命脉房地产,涨价去库存不仅掏空了中国人的六个钱包,飞速膨胀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实体经济支撑不起城建扩张速度的三四线城市,在收获漂亮的纸面GDP的同时也被债务压到喘不过气来。已经开始人口负增长的中国,实在是负担不起这么多房子了,那些资金链断裂纷纷倒下的房地产巨头就是这一转变的一个缩影。

当然还有中国一向吹嘘的所谓“高度发达”的基建。一来高铁、高速公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便利的交通并没有像当年许诺的那样,“大大促进沿线地区的发展“,反而在中国资源都向行政中心集中的模式之下,引发了更强的虹吸效应,一二线城市抽走了所有的资源,欠发达地区的许多设施闲置。这再继续修下去,真的也只有”给长城贴瓷砖,给珠穆朗玛峰装电梯“了。二来大量的资金还丢进了5G这种天坑,或者摄像头“天网”这种纯粹为中共统治服务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在已经是强弩之末。

那么2021年中国经济最亮眼的板块是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大跌眼镜,居然是:消!费!这简直有点违反常识,电商双十一的惨淡和街上关掉的店铺都在告诉我们消费有多惨淡,这是数据造假吗?

实际上,中国居民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上升幅度较为平缓,但人均消费性支出出现了大幅增加。疫情和经济萧条不是让大家减少消费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涨价了:虽然我因为疫情不能出去旅游,但因为物价上涨,我为了日常吃穿用花了更多的钱。

仔细分析各项指标可以看到,今年居民部门在食品项目的消费,和CPI是背离的。这和中国CPI权重指标的设定有关,因为猪肉占比过大,而猪周期在2021年正好进入谷底,显著拉低了CPI。实际上剔除猪肉以后,中国的物价上涨情况恐怕就没有那么好看了。根据官方说法,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超过20%的有汽油、建筑装潢、珠宝、烟酒、饮料等。这些项目看起来都不像是中国人会在2021年敞开了消费的东西,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商品因为其价格需求弹性相对较低,在销售量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销售额的大幅增加。在全球大通胀的2021,中国的物价未必像CPI那么平稳。

后续:加大嗑药力度

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自然毫不例外地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国政府网截图)
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自然毫不例外地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国政府网截图)

国家统计局公报发布的第二天,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召开了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在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2022年,中国政府要开足马力,全力放水印钱啦!

刘国强表示,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要去年脸色铁青的银行主动出去找人塞钱。而且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年初就掀起一轮放贷高潮。这个表态接上了去年最后两个月货币政策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似乎也验证了,前一天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报告,实际上是在给大放水开路。这倒是应证了前几天某位正编国师说的"大领导不关心就不管,一关心就瞎管",跟一刀切防疫其实也是一个路数
不能"黑嘴"只能颂圣的各路财经公众号纷纷揣摩上意,得出中国CPI很低,宽松政策大有空间"的结论,认为"2022年伴随欧美各国的紧缩,中国放水将确立人民币国际地位,为中国崛起奠定最后基础"。真是牛都让你吹死了。但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中国的实际消费价格已经出现了不小的涨幅,甚至猪肉价格也逐渐回升,真正能宽松的空间有多大?恐怕并没有野生国师们说的那么笃定。

不过为了冬奥会和天降伟人连任登基,大水漫灌也要灌一年好光景出来,这点金融系统倒是懂的——不懂也得懂,天降伟人不是刚刚派了一堆巡视组去清理这个“走资派最后堡垒”了吗?我甚至觉得央行负责人18号这些“包”气十足的表态,也是得了今上的某些真传啊,哈哈哈。

当然,按照国师们的说法,这次保证大家不会炒房,而是投资在新能源、国产芯片之类国之重器上。不过这些“重器”,实际效果恐怕比炒房还糟。下期节目,我们就来讲讲中国“大炼芯片“搞出的那些糟心事。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周子朝与您继续相约《中国最钱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