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中国最钱线:钱线大事记:“有序用电”——真假的“大棋”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这里是“中国最钱线”,我是子朝。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中国大限电。

亮了晚舟,黑了满洲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扣押近三年的华为财务总监孟晚舟,以承认华为公司违法事实为条件,换取美国司法部撤回对她个人的起诉,以及换取两名被中国政府绑架的加拿大人质回国。孟女士还来不及回自己温哥华的家与朝夕相处的家人作别,就被送上中国政府派来的专机送回“祖国”。中国政府把这一本身无足轻重的事件炒作成了外交领域的重大胜利,在深圳发起盛大的灯光秀进行庆祝,营造一派“神州大地张灯结彩迎接英雄凯旋归来”的场景。

中国官媒甚至发起了“跟踪孟女士回国航班行程”的线上活动,发动网友“云接机”,真可谓肉麻刻奇之至。但是就在飞机经过的中国东北地区,与深圳的流光溢彩相反,下方却是一片黑暗。整个东北地区从9月下旬开始大规模限电。这一举动十分突然,不仅一些工业企业因为没有通知而出现重大事故,更是把斧子砍到了中国政府口口声声要“全力保障”的居民用电头上。停电又进一步造成大范围的停水停气,甚至城市红绿灯都因此熄灭,交通一片混乱。9月下旬的东北夜间气温已经接近零度,人们困在停水停电停气的家里瑟瑟发抖。有微博网友称自己家因为实在难忍寒冷只能烧煤炉取暖,造成全家煤气中毒,险些被灭门。整个东北仿佛倒退回了前工业时代。而且这并不是因为天灾或者系统故障引起的突发事故,而是整个电网负荷不足。吉林某水务公司发通知提醒,这种情况要持续到明年三月,还发明了一个社会主义新话词汇——“有序用电”,意思是“不定时、无通知”的停电。这半年时间,正好是东北严寒的冬天,这可叫人怎么过啊?!

被强制限电的不仅限于东北,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沿海各省也是限电的重灾区。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有掐民用电,但工业领域的限电已经把中国工业几乎逼到绝境。台商电子企业聚集的江苏昆山要求工厂每周只能开工两天甚至一天,直接引发台股相关企业股票暴跌。甚至就在刚刚张灯结彩“迎晚舟”的深圳,工业区也几乎全面停摆。而开工才有钱交房租吃饭的厂弟厂妹们,是早就熬不下去了,纷纷坐上返乡的大巴,这是以往春节前夕才会看见的景象。

中国年发电量占世界近三分之一,怎么会突然电不够用?网上的野生国师们开始传播一种奇怪的“大棋论”,这种论调声称,这轮限电是国家有意为之,意在减少中国向世界尤其是美国出口商品的数量,抬高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转嫁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甚至有国师说,我们忍一忍,让通胀拉爆美国,这都是国家的一盘大棋!这种说法荒谬到连中共自己都看不下去,央视专门发出辟谣,解释说:限电仅仅就是因为“煤电供应紧张”,哪里来的什么“大棋”。我也是服了这些野生国师们了,几百万企业关门,几千万工人失业,一亿人挣扎在寒冷黑暗中,就为了让美国人的圣诞节小礼物涨几毛钱?这种伤敌一百自损一万的妙招,总加速师本人恐怕也想不出来吧。

看似突发,早已注定——煤炭运动式去产能

2021 年 9 月 28 日,北京中央商务区 (CBD) 附近的输电塔。(路透社)
2021 年 9 月 28 日,北京中央商务区 (CBD) 附近的输电塔。(路透社)

其实这轮电荒的原因很简单:供需两端都出了问题。在供给端,首先是煤炭价格去年下半年以来连创新高。但中国的电价尤其是民用电价,几乎全世界最低的水平。面临高涨的煤炭价格,以煤炭火电为绝对主力的中国电厂,其上网电价却被“保障民生”的大帽子卡死。有人算过,以现在的动力煤价格,每度电光煤的成本就要0.6元人民币,而上网电价只有0.4元。电厂越发电亏得越多,最后干脆躺平,停机检修拉倒。其次是各地突击进行的运动式环保减排,许多经济发达省份为了完成年度指标进行突击行动,造成各地电厂开工不足。而在需求端,随着欧美日各国疫情渐趋稳定,消费恢复,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对手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却又在前段时间爆发新的疫情,造成转往中国的出口订单大大增加,工厂连轴转,自然就要用到更多的电。这一增一减之间,电就真的不够用了。

电的问题,首先是因为煤价暴涨。话说中国年产煤炭40亿吨,几乎占全球一半,怎么可能缺煤?这恐怕还真是一盘大棋下出来的。关于煤炭涨价,我在9月13日的节目里做过介绍,这波的根源,其实还是中国政府“去产能”的结果。

2016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轮壮观的“涨价去库存”,与此同步的,则是在大宗商品生产领域推出了大规模的去产能。当年中国国务院提出,用3到5年时间,煤炭产能退出5亿吨,重组5亿吨。结果地方上的超量执行直接引起当年煤炭产量下降3亿吨,煤价在几个月内翻番。中国政府不得已又放松了限制,结果2017到2020年之间,煤炭产能又增加了3亿吨。在一轮轮去产能的过程中,中国的煤矿生产能力也进一步集中到内蒙、山西、陕西三省区,这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煤炭的运输难度和出现供应波动的风险。结果到了2020年,环保减碳的压力,配合疫情导致的需求下跌,又催生了煤炭主产区的运动式减产,三大产煤省区的产量又出现下降。在今年煤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在今年的煤炭经济论坛上,有分析师给出了中国全年动力煤缺口超6200万吨的预测。可以说,电煤价格高,不是因为煤矿不够多,而是因为经过几轮政策的折腾,煤炭的增产受到制度障碍,去产能则产生政策惯性。在煤电需求出现突然增长时,很难避免出现短缺。

看似突发,早已注定——搬起煤块砸了自己的脚

2021 年 9 月 29 日,人们走过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家燃煤电厂。(路透社)
2021 年 9 月 29 日,人们走过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家燃煤电厂。(路透社)

运动式环保减碳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结果,就是中国的煤炭进口量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带,煤炭含硫量高,洗煤技术落后,造成中国产煤炭普遍热值低、污染大。为了符合环保要求,越来越多的电厂开始改用澳洲进口的优质煤炭,甚至新建的电厂会专门为澳洲煤炭设计机组。本来这不论从环保角度或者经济效益的角度,都是一件多赢的大好事。可是呢,我们闲不住的总加速师,习惯了把正常的贸易当作绑架勒索的工具。澳大利亚在新冠疫情溯源问题上好像对中国很有意见?澳洲出于英联邦的传统道义和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对香港、维吾尔等问题经常发表看法? 你一个放羊挖矿的偏僻岛国,人口还没有北京市多,居然敢冒犯我维尼大帝?真是吃了豹子胆了,必须要好好惩治一番!既然我们中国去年要向你们澳洲买多达7000万吨煤炭,我们不问你买,你岂不是要饿死?于是在今年年初,总加速师一声令下,中国宣布禁止从澳洲进口煤炭。毕竟我们一年产40亿吨煤呢,没了你那点总不至于没得用吧?全家五口人五个烧饼,现在减成四个总不至于饿死。

恩,60年代的北京小学里不可能会教经济学,维尼大帝可能不会明白,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愿意出最高价的买家决定的。中国的电煤供应本来已经十分紧张,他这一记加速下去,东南沿海大批依赖澳洲煤的电厂马上无米下锅,导致2021年初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轮限电。各地为了解决电煤危机,不论是去产能经常波动的国内煤炭主产区买煤,还是去其他国家进口,都自然会推高煤炭价格。题外话,这些“其他国家”卖给中国的,很多就是转手的澳洲煤炭,导致今年澳洲煤炭出口量价齐升,结结实实赚了一波。

内外夹击带来了煤炭价格暴涨,被限定死的电价造成电厂越发电越亏最后选择集体躺平。电不够用就拉闸,工厂停工还不够就限民用电。而且某些认定“被放弃”的地区还要支援“重点地区”。这就是全国限电以及东北限民用电的最主要原因。这一切其实都早有预兆,相关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甚至一路都在发出预警,绝非偶然突发偶然。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早做行动,断不至于陷入如今的窘境。

没有棋手的“大棋”——运动式环保减碳的冲击

当然由缺煤发展到如今大规模的停电,也与中国减少煤电比重,整个电力结构发生变化的趋势有关。

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停建缓建1.5亿千瓦的煤电产能。与此同时,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迅速上升,已经占到了中国总发电装机量的四分之一。但水、风、光受季节影响性大,导致供电波动性大,有效可用容量比例低。因此可再生能源的电厂都需要配备能够稳定出力的装机,比如火电、核电等,来保持电力供应的稳定。这导致了一个吊诡的局面: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增加,结果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火电装机容量,虽然这些火电机组在一般情况下处于备用状态。从账面上看,这导致了火力发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不断下滑,在统计报表上,似乎火电尤其是煤电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直接导致各地对煤电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去产能措施。2020年因为疫情,电力需求下降,许多地方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推行去产能,“超额”完成了国家能源局下达的任务。有些地方甚至对煤电执行了一刀切的关停政策。加上火电机组长期闲置,也确实会恶化电厂的财务状况,使他们在煤炭涨价时更显脆弱,很多电厂也索性一关了之。

可再生能源确实是全球长期的大方向,但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火电机组进行大规模改造,将其由原来的能源供应主力,变成用来调节电网负荷的机动系统。但改造的速度显然是跟不上新能源并网的步伐。这不仅造成新能源发电能力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在中国运动式减排的政策下,强行关停的煤电机组,极有可能产生新的供电缺口。这一现象最为严重的,正好是最近深受断电折磨的东北地区。

“中国模式”真的效率高?

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总结:东北及其他地区的限电,依然是郑州和武汉曾经发生的事情,是教培和游戏行业发生的事情,与所谓“高效率”的中国防疫或是基建模式则是一体两面。单向的对上负责制、指令性的指标分配、锦标赛式的横向竞争,加上民众问责的缺失,最后结果,是手段取代了目的。

如果一件坏事还没有发生,所有知道他即将发生的人,都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的上级,等待他们一声令下。而在一切上级之上那个无所不能的上级,没有人敢告诉他发生了什么。直到大难临头,大家便如梦初醒。国家才自上而下地,用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方法四处救火,又埋下又一次麻烦的源头。疫情、洪水这类突发性事件或许可以用宣传和遗忘去掩盖,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一旦总爆发便无可逃避。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是子朝,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