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大林的“大棋”:苏联为什么希望美国和中国加入韩战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韩战历史系列节目,讲述第三十二讲《苏联的计划》。
在此前两讲中,我们谈到了中共通过韩战获得的巨大收获。通过作为斯大林的棋子参加韩战,中共获取了斯大林的信任,并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通过这些援助,中共得以完成“一五计划”,建立起了一套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心的畸形产业结构。为了维持这套产业结构,中共对农民发动了一场“粮食战争”,铺平了通往饿死三千多万人的大饥荒的道路。可以说,中共获得收获,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民众遭遇巨大的苦难。
值得追问的是,苏联利用中共进行韩战,并对中共进行大力援助,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呢?在苏联的整体国际战略布局中,中共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苏联的国际战略布局,又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一讲中,我们就将回答这些问题。
要讲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在这里还是要重读一次在第二讲中提到的一份历史文献。这份文献,是斯大林在1950年8月27日用化名“菲利波夫”,向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哥特瓦尔德发出的电报。2007年,俄罗斯学者公布了这份被收录在档案中的电报。在电报中,斯大林说:“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是。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电报内容转引自沈志华:《苏联未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真相》,爱思想网沈志华专栏,2011年11月29日)
如第二讲所述,斯大林这封电报的背景,是1950年6月27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当时北韩军刚刚开始大举南侵,安理会在这一天的会议中对北韩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并号召联合国成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援助。”(王琪、顾刚等译、詹姆斯·F.施纳贝尔著:《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战争爆发前后》第四章《共产党的挑战》)这场会议,也是此后联合国军得以组建的基础。然而,苏联代表却故意缺席了这场至关重要的会议,致使这场从表面上看对共产极权阵营极端不利的会议得以顺利进行。根据斯大林在电报中所说的,苏联之所以会这样做,实际上正是希望美国深度介入韩战,从而减轻共产极权阵营在欧洲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深度介入韩战,中国也将被绑上苏联的战车投入韩战。总而言之,在斯大林的通盘计划中,金日成仅仅是动起来的第一颗棋子。斯大林的终极目的,是令美国和中国都陷入韩战的泥沼当中。从此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斯大林的这一庞大计划被很好地完成了。
如上所述,苏联希望美国卷入韩战,是为了使美国在远东投入更多的军事资源,从而缓解共产极权阵营在欧洲的压力。那么,让中国参加韩战,对于苏联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事实上,在韩战之前,斯大林长期对中共存有疑虑。早在1944年6月时,斯大林曾对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表示,“中共是‘人造奶油’式的共产党,一旦经济状况改善他们就会放弃共产主义。”这之后,尽管苏联在国共战争期间大力援助了中共,但斯大林对中共的这种疑虑并没有消除。在中共建政后,尽管刘少奇和毛泽东相继在1949年6月和12月到访苏联,且苏中两国也在1950年2月14日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苏联对中共的疑虑并没有完全解除。(关于刘、毛两人访苏详情,参见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二章第二、三节)1950年10月11日,在中共出兵朝鲜半岛前夕,斯大林在黑海边的别墅中会见周恩来和林彪时,曾表示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暂时无法出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仍然遵从了斯大林的指示,在同年10月19日出兵朝鲜半岛。
中共这种忠实的态度,极大加强了斯大林对中共的信任。事实证明,斯大林所说的“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很可能是一种对中共忠诚度的试探。因为在1950年11月1日,苏联空军和联合国军的首次空战就在鸭绿江上空爆发了。在这之后的战争进程中,苏联空军逐步建立起了著名的“米格走廊”,为中共北韩联军的后方空域提供掩护。尽管苏联空军未能对中共北韩军队提供一线支援,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北韩境内的机场因遭到了联合国军的反复轰炸而难以使用,使苏联飞机难以大量部署到北韩境内。
随着中共全面介入韩战,以及苏联对中共展开大规模军事、经济援助,中国被完全绑在了苏联的战车上,成为了斯大林执行国际战略的有用棋子。如此前的讲述所揭示的,在韩战期间,中共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在向苏联进行汇报、得到苏联的允许后才执行的。这一点在斯大林在世时是如此,在斯大林死后也是一样。事实上,正是由于斯大林在停战谈判期间支持毛泽东的强硬立场,韩战停战谈判才能不顾金日成的反对一直拖延下去。而在1953年3月斯大林死后,随着新一届苏联领导人转变外交战略,韩战停战谈判也就很快地顺利完成了。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苏联不但是韩战的策划者和发起者,也是韩战的实际指挥者。
二、橡胶:苏联通过中共获取的重要战略物资

成为苏联国际战略棋子的中共,一方面出兵朝鲜半岛,为苏联打了一场“代理人战争”。另一方面,在同一时间,中共也在东南亚方向开始为苏联执行另一项计划,就是获取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橡胶。当时,橡胶是国际上的稀有战略物资,苏联对橡胶有很大的需求。然而,橡胶树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而当时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又基本不在共产极权阵营手中。因此,在冷战开始后,处在高纬度的苏联很难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足够的橡胶。这样一来,控制着海南、两广、云南亚热带地区的中共,便成为了能够帮助苏联获取橡胶的势力。
1951年6月,中方代表高岗及北韩首脑金日成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在这次会面中,斯大林向中方表示,他听说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州附近都有种植橡胶树的条件与可能。当时,斯大林表示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苏联能够帮助中国种植橡胶树。他还提出了询问,说:“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研究的?是否已有试验田?”在这之后,斯大林又致电毛泽东,表示:“帝国主义在战略物资上封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国可以种植橡胶,希望中国开辟橡胶园,发展天然橡胶。”在这之后,周恩来主持的中国政务院会议在同年8月通过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决定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应大力培植天然橡胶”,并“要求各省区从1952年到1957年种植天然橡胶700多万亩,争取10年后年产干胶10万吨。”(见许人俊:《新中国天然橡胶种植业在困境中起步》,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博览,2006年8月28日)
接下来,在1952年9月15日,周恩来在莫斯科,与苏联方面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种植和割制橡胶的协定》。在签署协定的会谈中,斯大林告诉周恩来:“我们每年想从你们那里得到1.5—2万吨橡胶。你们说有困难,好像不同意。问题是我们需要橡胶,因为制造汽车和卡车需要大量橡胶,而这些车都是供给你们的。”周恩来表示,中国无法提供这么大量的橡胶。斯大林则表示,“只要中国尽量供货,协议的写法可以留有余地。但如果中方不能如数提供橡胶,苏联将减少中国的卡车订货。”(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五章第一节)
根据这一协定规定,苏联在1952—1955年间将向中国政府提供年利为2%的贷款。中国偿还贷款的方式,是“中国政府将以中国生产的橡胶偿还本协定的贷款及利息,而当中国未有自己生产的橡胶之前,则每年以从第三国尽可能购得之1.5—2万吨橡胶”,并以多种稀有金属偿还。(文婷:《1952年“中苏橡胶协定”与20世纪50年代的云南农垦》,爱思想网,2011年11月10日)这样,就算中方无法生产出每年向苏联提供的1.5—2万吨橡胶,也要通过与第三国的贸易凑足这笔物资。
三、霍英东的船队:苏联国际战略中的一颗螺丝钉

那么,在中方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之前,究竟应该如何凑足这些给苏联的“进贡”物资呢?当时,随着冷战的展开,自由世界已经对共产极权阵营进行了战略物资禁运。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香港亲共大商人霍英东发挥了他的作用。在1950—1953年间,霍英东组织起了向中国境内走私战略物资的船队。这些走私船队不断躲避着香港政府的追捕,将黑铁皮、橡胶、轮胎、西药、棉花、纱布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当时,参与和指挥这些船队的霍英东甚至“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港澳红色印记丨霍英东:同根相系的花开》,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5月29日)在霍英东的走私活动中,橡胶和轮胎占据了货运总量的第二位,仅位居黑铁皮之后。而为中共走私战略物资的这种“红色资本家”,实际上也不仅只有霍英东一人。例如,在泰国经营橡胶业的华商李引桐在韩战期间,曾从泰国经过香港、澳门两地,向中国走私了多达21万吨橡胶。(《李引桐:赤诚爱国的共和国“一等功臣”》,泉州网,2020年7月29日)这些为中共服务的香港、东南亚华商的走私活动,在今天已经得到了中共的公开承认。但事实上,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在服务中共,更是苏联国际战略的一环。
这样,一副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通过指使金日成发动韩战,苏联成功地将美国拖入了韩战的泥潭,从而使美国的大量军事资源转移到远东,有效缓解了共产极权阵营在欧洲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使中国加入韩战,苏联将中国变成了忠实执行苏联国际战略的棋子,并通过这颗棋子获取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橡胶。在这样巨大的历史图景当中,霍英东的走私船队也绝不仅仅是中共政治宣传中所说的那样,是简单的所谓“爱国”行为,更是苏联庞大国际战略中的一颗螺丝钉。总而言之,苏联通过韩战,在远东收获了一整套军事、贸易体系,扩充了共产极权阵营的实力,将共产极权势力的触角向东南亚的深处延伸开去。
但是,苏联通过韩战在远东建立起的这一整套体系,究竟是否能维持下去呢?随着大独裁者斯大林的死去,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是否还能有效地驾驭毛泽东呢?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