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军将新兵炮灰投入前线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韩战系列节目。
在之前的十六讲中,我们讲述了韩战的起源、韩战开头十个月的进程与麦克阿瑟将军被杜鲁门总统免职的经过,也介绍了韩战中规模最大的决战爆发的背景。今天,我们将进行第十七讲《大军决战·中》,开始讲述发生在1951年4月—6月间韩战最大规模战役的进程。
我们还是从一个历史场景开始说起。
1951年5月18日清晨,在朝鲜半岛中部一座被称为800高地的山头上,驻守在此的美国第10军第2师第38团K连官兵刚刚经历了一夜的血战,顶住了中共军疯狂的攻势。在高地的山坡上和K连的阵地内,倒着70—80具中共军的尸体,以及大量被中共军遗弃的苏式枪械。根据战史记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山坡上还“散乱着很多没有爆炸的手榴弹”,“一查看,原来是由于手榴弹上的安全栓没有拔掉。中国兵只是压弯了握把就投出去了。”(日本陆战史普及会编:《朝鲜战争》第八卷第四章)这暗示着,随着中共军在战场上不断付出惨重的伤亡,他们的兵员消耗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只能将连基本的手榴弹投掷技能都没有掌握的新兵填入战线、变成炮灰。
800高地上的这次战斗,只是韩战中最大规模战役里的一个小片段。然而,类似的场景在这场战役中的战线各处一直在不断上演。这时候的中共军,不但已经没有了此前的嚣张气焰,而且在美军的阵地前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得狼狈不堪。那么,这次战役爆发前不可一世的中共军,为什么会遭遇到这样的下场呢?为了抵御中共、北韩大军的狂攻,联合国军又是怎么做的呢?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韩战中那场规模最大战役的过程。
如上一讲所述,在1951年3月底,联合国军经过一系列的反攻,将中共、北韩军队赶回了三八线以北。随后,联合国军在4月5日发起“狂暴作战”,其各部由西至东,以美国第1、第9、第10军和韩国第3、第1军的顺序排列成横贯朝鲜半岛的战线,向“堪萨斯线”推进。到4月21日,联合国军右翼的美第10军、韩国第3军和韩国第1军已经进抵三八线以北约20公里处的“堪萨斯线”,而左翼的美第1军和第9军则已进抵“堪萨斯线”以北的“犹他线”,并开始向更北面的“怀俄明线”进军。第二天黄昏时分,中共、北韩联军便在24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全线攻势,开始了被他们称为“第五次战役”的“春季攻势”。

此次战役,中共、北韩联军投入了规模空前的130余万大军,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联合国军左翼的美国第1、第9军上。在这一方向,北韩第1军团、中共第19、第3、第9兵团由西向东地排开,试图用绝对优势兵力达成突破,从而一举攻下韩国首都首尔。在联合国军的右翼,北韩第3、第5军团则对美国第10军和韩国第3军发起了攻击。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攻势,联合国军的兵力仅有45万人,为中共、北韩联军的三分之一。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苏联的全力援助下,此时的中共军已装备了大批苏式枪械,并拥有由苏联重武器武装起来的重炮、火箭炮、战防炮、高射炮及装甲部队。两个苏联航空师也驻扎在平壤,为中共、北韩联军的后方补给线提供着空中支援。自韩战爆发以来,共产极权军队的实力还从来没有这样强大过。在发动这次攻势时,共产极权阵营的气焰异常嚣张,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歼灭联合国军几个师的实力。
然而,早在中共、北韩联军发起“春季攻势”前,联合国军就已经通过细致的情报分析工作判明了敌人即将发起大规模攻势的企图。因此,在中共、北韩联军于4月22日黄昏发起攻势后,早有准备的联合国军在新任总司令李奇微及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指挥下,一面利用火力尽可能地阻滞敌人的冲击,一面步步后撤。
二、惨败:中共北韩联军的第一波“春季攻势”
在美国第9军的正面,中共第9兵团以五个军的雄厚兵力展开了攻势(该兵团下辖第20、第26、第27军及配属给该兵团的第13兵团第39、第40军)。该兵团集中重兵,向美第9军战线上最薄弱之处,即由配属给该军的韩国第6师防守的战线发起了狂攻。到4月23日白天,中共第9兵团已经突破韩军战线,并向南推进了30公里。然而,在此后的几天里,美第9军中的美军部队却仍然能够维持战线,阻止中共军扩大战果。其中,配属在韩国第6师后方的美国第92装甲野炮营在面临中共军的攻击时,甚至能在以炮火支援附近的友军步兵的同时,自行组织起一道环形防线打退敌人。

在美国第1军的右翼,拥有三个军的中共第3兵团(该兵团下辖第12、第15、第60军)不但发起了蜂拥而上的人海冲锋,还在进攻中投入了坦克。由于该兵团司令陈赓此时因患病正在中国休养,兵团的指挥由人称“王疯子”的副司令王近山负责。自负轻敌的王近山随即领教到了联合国军的真正实力,其部队在防守美第1军右翼战线的美国及土耳其部队的强力阻击下,进展缓慢。(王蕴瑞:《对五次战役认识的报告》)
在美国第1军的左翼,中共第19兵团由东向西依次展开了第63、第64、第65军。其中,中共第63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向了配属给美第1军的英国第29旅和比利时营。经过惨烈的阻击战,英军和比军最终在4月25日完全放弃了阵地,并有秩序地向后撤退了。但在这一过程中,英29旅损失了约1100人,占该旅兵力的近四分之一。其中,该旅的格洛斯特营更是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他们也给中共第63军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并拖延了该军达三天之久。对中共军而言,最惨重的伤亡发生在第64和第65军身上。在攻势开始后,这两个军跨过了三八线附近的临津江,遭到了联合国军的顽强阻击,致使中共第64、65军数以万计的兵力拥挤在临津江南岸的狭小区域,迟迟不能推进,并在4月24日遭到了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极其沉重的杀伤,甚至临津江水都因此化为赤色。
除此之外,北韩军的三个军团也自4月22日黄昏起发起攻势,策应中共军的作战,但无法在联合国军的顽强抵抗下取得多少战果。
面对中共、北韩联军的大举进攻,范佛里特在4月23日向联合国军各部下达命令,要求各部“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损伤,按预定计划逐次撤退”。在这样的作战指导下,“联合国军在前线反复采取停止而撤退,撤退而射击的战术行动”,并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到4月25日,尽管三个中共兵团在这一天全部越过了三八线,但美第1、第9军的主力几乎未受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军仍未放弃侵占首尔的狂想。4月26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表示他“拟在打破敌之抵抗后”,即以一个中共兵团和两个北韩军团的兵力“相机追击至卅七线为止”。(中国“军事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八章)然而,范佛里特不会给彭德怀再一次侵占首尔的机会了。早在此战开始之前,范佛里特已经下定决心,决定联合国军不能像此前面对敌人的“新年攻势”时那样放弃首尔、撤往三七线。此后几天里,尽管中共军继续向南狂攻,但联合国军仅仅后退了很短的距离。到4月29日,范佛里特设置了一条被称为“无名线”的新防线。这道防线最西面的一段紧临首尔,向东北方向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的东海岸。“无名线”上离首尔最近的一段阵地,仅仅位于首尔以北6公里多的地方。而这里,也就是中共军推进的极限了。在同一天,由于部队伤亡惨重、补给不足,中共、北韩军联合司令部下达命令,决定各部“停止进攻,于现地迅速整补待机”。(中国“军事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八章)这样,中共军就只能占据着首尔北郊的一些高地,望城兴叹。在这次作战中,中共、北韩军队尽管“在山连山的战场上推进50公里”,逼近首尔市区,却仅仅有效杀伤了少部分英国、韩国部队,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更没有像他们在攻势前预期的那样消灭联合国军的几个师。可以说,中共、北韩联军的这次攻势,遭遇了彻底的失败。被共产极权阵营称为“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役,也就此告一段落。中国当局在其编纂的自吹自擂的官方战史中,也不得不承认“此阶段的作战未能实现预定的歼敌计划”。(日本陆战史普及会编:《朝鲜战争》第八卷第四章;中国“军事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八章)
在此次攻势临近尾声的之时,彭德怀终于认清了现实。然而,他依然不想就此罢手,而是仍想挽回中共军因进攻失败而丢失的颜面。而挽回颜面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弃歼灭几个美军师的幻想,将攻击的重点放在战斗力较弱的韩军身上。因此,彭德怀在4月28日决定将中共军主力转向东面,以东线的韩国军队为主要目标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5月8日,彭德怀、邓华及北韩要员朴一禹发布了“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要求中共第3、第9兵团转向东线作战,与北韩第3、第5、第2军团联手,对美第10军的右翼及韩国第3、第1军发起新的攻势,力求消灭四个韩国师。(中国“军事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八章)第二天,中共第3、第9兵团开始向东转移。随着两个中共兵团向东移动,中共、北韩军联合司令部也作出了在5月16日黄昏发起攻势的决定。
三、再次惨败:中共北韩联军的第二波“春季攻势”
在5月上旬,刚刚击退了敌人第一波“春季攻势”的联合国军,也在范佛里特的命令下立刻恢复了进攻,各部的侦察部队推进了12—14公里。然而,在5月11日—12日,联合国军通过综合情报分析,得出了敌人“可能于5月中旬将主攻方向指向东部山岳地带,开始发动攻势”的准确结论,再次成功预判了敌人大军即将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信奉火力制胜的范佛里特决定改变此前李奇微制定的战术,以硬碰硬的阵地防御战打垮中共、北韩联军的第二波“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各部随即开始巩固“无名线”上的阵地。然而,普遍战斗力不足的韩军,此时却没有做好准备。5月16日黄昏,中共第3、第9兵团及北韩第3、第5、第2军团由西向东一字排开,按照计划在东线发起了大规模攻势。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韩国第3军和镇守美第10军右翼的韩国部队就崩溃了,有四个韩国师陷入溃散状态,一共损失了上万兵员。此后不久,韩国第3军的番号被李奇微撤销。

这样一来,美第10军战线中部的美第2师和联合国军战线最东面的韩国第1军的侧翼就遭到了中共、北韩军队的严重威胁,美2师和韩1军随即分别与蜂拥而至的中共军与北韩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这两支部队都进行了相当英勇的战斗,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杀伤。在美2师进行防御战时,还如本讲开头所说的那一幕一样,发现中共军甚至将训练不足的新兵都派上了前线。然而,如果四个韩国师崩溃造成的战线缺口不被堵住的话,联合国军在东线的防御体系将彻底崩溃。
在如此紧要的关头,联合国军出色的机动能力锁定了战局。在东线的四个韩国师崩溃后,范佛里特立即下令驻扎在首尔、担任集团军预备队的美国第3师向东驰援。5月19日,也就是东线缺口出现后的第三天,美3师经过200余公里的急行军抵达了指定位置,从而填补了战线上的缺口。面对这一变局,中共、北韩军队陷入了彻底的绝望。5月20日,中共第9、第3兵团指挥官宋时轮、王近山致电中共、北韩军联合司令部,表示“美军已东调”,“我部队粮食将尽,个别单位已开始饿饭”。因此,他们请求“不如就此收兵”,全然没有了发起攻势前的嚣张气焰。5月21日,彭德怀无奈地致电毛泽东,表示部队已无力再战,“不如后撤”,并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同一天,中共、北韩军联合司令部下达了停止“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命令。(以上整个作战过程,参看比利·莫斯曼《潮涨潮落》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中国“军事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八至第十九章)
到此为止,中共、北韩军队的“春季攻势”遭到了完全的失败。此时,损失惨重的他们已经处在濒临崩溃的境地。只需要联合国军轻轻一推,他们的百万大军就将全线崩溃。那么,李奇微和范佛里特能够抓住这个绝佳的战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