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耐人寻味:中共对两次香港罢工的不同态度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进行香港历史系列节目的第六讲《光怪陆离·下》,带您继续回顾香港的过去。
在此前的五讲中,我们从香港古代漫长的自由传统开始说起,一直讲述到了20世纪前期的香港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进入了香港历史上一段光怪陆离、各种势力与政治思潮纷纷兴起的的时期。自辛亥革命爆发以来,由中国民族主义引发的仇视西方浪潮一度冲击了香港。此后,在英国进步主义思潮和基督教伦理的作用下,20世纪20—30年代的香港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确保了香港社会中劳工的基本权益,并打击了使用童工及蓄婢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香港的公民社会运动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初步成熟起来。然而,就在1920年代,随着共产极权恶魔的身影出现在广东,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降临了香港。而我们今天的历史故事,就要从这次危机开始说起。
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前,我们还是先谈一谈近期发生的一件事。
2020年8月8日,在中共悍然通过香港"国安法"后不久,一则新闻出现在中国媒体《广州日报》上。位于广州越秀区的"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宣布,将对其建筑物、室内装修、展览工程、室外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从而"给予市民和游客更好的体验感"。至于改造后的"省港大罢工纪念馆",也将成为广州市越秀区所谓"经典红色旅游线路"的一部分,用于继续对人民进行洗脑。(《省港大罢工纪念馆要改造提升啦:将成东园核心区》,《广州日报》2020年8月8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波澜壮阔的反送中抗争中,香港人民也多次发动过罢工运动。然而,对于这些正义的罢工活动,中国当局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好话,而是将参加罢工的香港民众一律称为"暴徒"。这一点,与他们对1925—1926年间发生在香港的"省港大罢工"进行高调的纪念,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中国当局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进入历史的世界中了。
二、香港海员大罢工:共产极权势力的初次渗透尝试
1920年代初期,香港社会中仍存在着严重的劳工待遇问题。那时,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刚刚起步,香港政府也还没有制定在此后十余年中连续推出的劳动保障法案。在不少行业中,工人薪水过低。因此,社会中便出现了一些因合理的诉求而引发的工人运动。1920年3月,香港的机械工人首先发动了大规模罢工运动,要求加薪四成。经过约一个月的罢工运动,劳资双方进行了谈判,在同年4月18日签署协议,将机械工人的薪水提升了32.5%,这场罢工也因为基本满足了劳工诉求而停止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到鼓舞的香港海员跃跃欲试。海员本就是一项相当辛苦的职业,随船出海的海员往往长时间奔波于世界各地,出海数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回到家中。而在出海过程中,华人海员与西方海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令华人海员颇为不满。此外,当时的海员上船工作前,还需向介绍工作的中介人缴纳一笔不低的费用。而在1921年,这笔中介费还上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人海员们向资方提出了加薪诉求,却遭到拒绝。
如此前所述,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清末革命派曾通过抵制美货运动在香港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并通过这次运动进入了香港的劳工阶层,开始发展工会组织。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香港的不少劳工与由清末革命派演变而成的中国国民党有很深的关系。1920年,随着陈炯明的粤军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滇系、桂系军队,国民党总理孙文来到了广州。其后,孙文于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与北京的北洋政府对立。这样,控制了广东的国民党便能够对香港海员的工人运动进行支援。同一年,由国民党党员领导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注册成立。随后,在1922年1月22日,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发起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拉开了序幕。

对于此次与中国方面联系紧密的罢工,香港政府采取了强硬态度。1922年2月2日,第十六任港督司徒拔(Reginald Stubbs)派兵关闭了位于港岛德辅道中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宣布该海员工会为非法组织。到2月7日,罢工愈演愈烈,已有168艘船只因罢工停泊在香港。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也试图火中取栗,其广东支部负责人谭平山发表了煽动性言论,要求香港海员“杀开血路,死地求生,与资本家进行殊死斗争”。3月3日,两千多名被煽动起来的亲中海员步行北上,希望前往广东。当他们行进到新界的沙田时,与在此阻拦的英国、印度裔军警产生了肢体冲突。在冲突中,军警开枪,导致海员3死8伤。
沙田的流血事件,使香港的社会舆论更加汹涌。多个行业的工人都发表声明,要求政府在48小时内解决问题,否则就发动罢工。在压力之下,香港政府便出面调停劳资双方的矛盾,达成了资方为海员加薪15%—30%的协议,并宣布取消对海员工会的"非法组织"定性、允许海员工会继续活动。这样,海员大罢工就在3月8日结束了。
"香港海员大罢工"的"成功经验",使共产极权势力尝到了甜头。不久后,他们就将在香港煽动起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三、“省港大罢工”:香港人民与共产极权势力斗争的第一回合
1922年,粤军领袖陈炯明与国民党总理孙文的政见冲突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孙文坚持以广东为基地,发动统一中国的北伐。陈炯明则希望推行“粤人治粤”和广东本土的经济建设,反对孙文将广东的社会资源投入大规模战争。因此,粤军在1922年6月16日以武力驱逐了孙文。此后,孙文流亡上海,在1923年1月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越飞会谈,发布了《孙越宣言》,宣布苏联将援助国民党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而在这之后,国民党便开始实行“联俄容共”的政策,使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共能在国民党的保护下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一部分与孙文合作的滇军和桂军也在这时向广东发起攻势,在1923年1月击败粤军、占领广州,粤军退守粤东地区。2月,孙文重返广州,此后在苏联的指导下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1924年6月,受到苏联大力援助的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国民党由此建立起了一支党军。为了维护庞大的政府和军事开支,国民党开始在广州加征各种杂税,引发了广州商人武装组织商团的抵抗,双方冲突不断。1924年10月,国民党与商团开战,造成了党军攻入广州商业区西关,西关大片街市遭到火焚,超过两千人死亡的惨剧。
商团事件之后,一个星期之内便有五万人从广东流亡至香港,其中包括许多商人与反对国共两党的平民。在广东革命政府日趋激进的情况下,香港的粤籍商人也失去了对北邻政局的影响力,只能与流亡商人一道将香港作为他们的避难所。而这时,共产极权势力也即将向香港猛扑而来。
1925年3月,孙文病死,国民党则继续执行“联俄容共”的政治路线。同年5月,上海发生工潮。在5月30日,大批由国共两党发动的工人、学生与租界的英国警察发生冲突,造成十余人死亡,这就是“五卅事件”。“五卅事件”发生后,中共借机在香港煽动仇英情绪,通过渗透的方式在香港发动起工人、学生的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及亲共工会,于6月19日起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名义在香港发动大规模的罢工、罢课,对本来拥有合理经济诉求的香港劳工进行了骑劫,这就是震动港粤的“省港大罢工”的序幕。

“省港大罢工”开始后,国共两党在广东多地设立了招待站,用于接待离开香港、进入广东的工人。6月23日,国共两党在广州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人、群众游行,在广州英法租界沙面附近与英法军队交火,造成了50余人死亡的“沙基事件”。在高涨的仇英情绪中,广州革命政府在7月8日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并开始封锁香港,停止了港粤之间的船运和贸易,使香港因不能从广东进口粮食而遭遇了缺粮的困境。在国共两党的煽动下,到7月上旬,已有超过13万人离开香港进入广东。许多参加罢工的工人受到了暴力恐吓与人身威胁,被迫与罢工者一同行动。另一方面,由于广州革命政府在香港散播谣言,称香港即将断水断粮,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和粮食抢购潮,许多人是出于恐惧而离开香港的。香港,面临着开埠以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
在动荡的局势下,一批支持陈炯明的商人在香港成立了“工业维持会”,为拒绝参加罢工的工人提供人身保护,并与亲共的工人纠察展开了暴力冲突。香港的各族裔居民则在危难中组织起自卫团和后备警察队,并向贫民出售低价粮食,从而维持了社会秩序。此外,英国政府也向香港借出三百万英镑,以解燃眉之急。在各种社会团体的组织与保护下,不少义工和复工者填补了罢工者的岗位,使香港社会得以维持正常运转。到7月下旬,香港的公共服务行业已经大致恢复,不少受到煽动或被强迫前往广东的工人也陆续返回了政治空气更为自由的香港。至此,这场由共产极权势力煽动起的“省港大罢工”,已经在香港公民社会的抵制下变得难以为继了。
尽管此次“省港大罢工”引起的动荡时间不长,但依然给香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受此次冲击影响,香港在1925年的进出口总值仅仅是1924年的一半,不少商户也因此次罢工而倒闭。但无论如何,在香港公民社会的抵制下,这次由共产极权势力煽动起的大罢工遭遇了失败。1925年11月,陈炯明的粤军在粤东被广州革命政府彻底击败。到1926年,由于广州革命政府忙于开展北伐战争,不愿在南面的香港再起事端。经过与英国政府的谈判,广州革命政府于1926年10月10日宣布停止封锁香港、结束罢工。而事实上,这次罢工在当时已经过去很久了。
“省港大罢工”是共产极权势力对香港发动的首次大规模攻击。在这次斗争中,香港人民依靠初现规模的公民社会勇敢地抗击了共产极权势力的威胁,取得了与共产极权势力战斗第一回合的胜利。而在这之后,随着历史的不断进展,香港人民还将继续面临更为严酷的考验,迎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