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进行香港历史系列节目的第十一讲《社会改革·下》,带您继续回顾香港的过去。
一、公共房屋:被港共漠视的麦理浩时代遗产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1970年代前期香港警队和政府部门中存在的集团式贪腐现象以及香港民众为此发动的抗争运动,介绍了第二十五任港督麦理浩对公民抗争运动作出的良性回应,以及廉政公署的设立。我们也曾提到,作为历史上最受民众欢迎的港督之一,麦理浩曾进行过一系列社会改革政策,彻底改变了香港的面貌。今天,我们将讲述在设立廉政公署之外,麦理浩作出的其它改革措施。
我们还是先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开始说起吧。
今年6月2日,媒体“香港01”刊发了一篇题为《港公屋数字再创新低 港府预测建屋持续失准》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表示,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在今年5月中旬公布的数据,2020/21年度香港的公共租住房屋及资助出售单位总数为11261伙,“仅高于2014/15年度的9,938伙及2011/12年度的11186伙。如果只看公共租住房屋部分的话,2020/21年度甚至只增加了6261伙,比较2018/19年度的17658伙跌了接近三分之二,并且是近十年内最低的一个年度。”(《港公屋数字再创新低 港府预测建屋持续失准》,香港01,2021年6月2日)
香港政府自1954年起便在实行为民众营建公共房屋的政策。不过,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公共房屋的建设比较缓慢。1972年,麦理浩在就任港督后提出了著名的“十年建屋计划”,表示希望在1982年前的十年中大量建屋。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到1982年时,香港政府已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公共房屋。在1973/74年度和1977/78年度,香港的公共房屋落成量分别为9378和13000。到1981/82年度,香港的公共房屋落成量已达到了31346之多。然而,到了港共政府执政时期的2020/21年度,香港的公共房屋落成量却仅仅只有12152,甚至还不如1977/78年度的数字。
从以上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来看,在所谓的“香港回归”二十四年后,港共政府在民生方面日益无所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却又非常善于镇压人民。这样一个统治无方、残民有术的恶劣政权,不愧是他们的中共主子最好的马前卒。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大举建设公共房屋和建设廉政公署一样,都仅仅是麦理浩时期的香港政府所进行的诸多改革政策的一部分。在1971—1982年之间的麦理浩时代,香港政府还进行了许多项至关重要的改革。在这一讲中,我们便要对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一次回顾。
二、建立福利社会:规模宏大的麦理浩改革
如前所述,麦理浩在就任港督之后,提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自1973年起,香港政府便成立了房屋委员会,并由此建设了大量公共房屋。在整个1970年代,香港的人口进一步增长。在1970年时,香港的人口为400万。到1980年时,香港人口则已增长到了515万。然而,人口的不断膨胀并没有使香港面临更为严重的社会压力,人们的生活水平反而变得日益提高。在1970—1980年间,香港的人均GDP从960美元提升到了5700美元,其增长幅度和速度均为前所未有。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活水准的提高,香港成为了与韩国、台湾、新加坡并称的“亚洲四小龙”,香港市民对住房环境的需求也变得更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麦理浩政府于1976年12月推出了与公共房屋政策相关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公共房屋居民中较为富有、但又无力购置私人住宅的人们能够购买一些由政府兴建的、廉价而又具有一定水准、被称为“居屋”的住宅。从1978年起,大量居者有其屋屋苑高楼出现在香港各地,此后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公屋居民置业入住。这样的做法,又使相当一部分较为富有的公共房屋住户离开公屋,将公共房屋让给更加贫穷、更有需要的人们。在“十年建屋计划”和“居者有其屋计划”的配合下,数量庞大的市民住进了现代化楼房,受惠于两项计划的民众多达96万人。
麦理浩的房屋建设,一方面为近百万市民提供了现代化的住房,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新界地区的高速发展。由于大量公共屋邨和居屋屋苑被建设在新界地区,新界地区出现了快速城市化和人口膨胀的现象。在1970年时,新界的人口只有50万。而到了1982年,新界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50万。与这一现象相伴随的,是麦理浩政府自1973年起开始实行的“新市镇计划”。根据这一计划,香港政府在位于港岛和九龙的香港市区以北建立了一批被称为“新市镇”的卫星城,为新界的各处居民住宅区建立学校、商店、餐馆、休闲区域、工业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和区域,使新市镇成为功能齐全的社区。首批兴起的新市镇,为荃湾、沙田、屯门三座。1970年代后期,又有大埔、粉岭/上水、元朗三座新市镇得到建设。而到了1980年代,再有将军澳、天水围两座新市镇兴起。到了1990年代,随着东涌新市镇的兴起,香港市区之外的九座新市镇就全部落成了。至此,新界地区成长为了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新界与港岛和九龙之间的差异也得以日益缩小。
麦理浩时代另一项著名的改革计划,则是推广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香港推行强制义务教育的时间点较晚。直到1971年,香港政府才在第二十四任港督戴麟趾任职末期颁布《入学令》,要求儿童必须接受六年小学义务教育,并表示将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进行处罚。麦理浩上任后,在积极推行《入学令》的同时,又于1978年将强制义务教育从六年扩展为九年,并在1979年将《入学令》的适用范围扩展至14岁的未成年人。在麦理浩担任港督时期,由于香港政府大力推行强制义务教育,香港长期存在的童工现象得以最终根除。
在高等教育方面,麦理浩也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麦理浩任内,香港建成了一批理工学院,其中以1973年由香港工业专门学院改组而成的香港理工学院最为著名。这座香港理工学院,又在1994年成为著名的香港理工大学,并在2019年11月上演了一场壮烈的攻防战。
香港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是在麦理浩时期建立起来的。麦理浩在上任后,大力推行他的前任戴麟趾创立的“公共援助计划”,显著提高了对贫困人口的救助金。在麦理浩上任前夕的1970—1971年间,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仅有4000万港元。而到了麦理浩离任后几年的1986—1987年间,这一开支已经增长到了25亿港元。此外,麦理浩又在1973年推出了“伤残老弱津贴计划”,使伤残人士及75岁以上的老者都能领取到政府津贴。而为了推行福利政策,香港政府积极地推动专业社工的培训与社区工作,使得福利不再局限于金钱补贴,而是扩展到社区、家庭当中。除此之外,廉价乃至免费的公营医疗服务在麦理浩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批与劳工权益有关的立法也在麦理浩时代推出,使香港的普通民众得以享受到相当水准的医疗保障,劳动者的待遇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总而言之,经过麦理浩时代的改革后,香港变成了一个福利社会。
麦理浩的又一项重要政绩,是他对香港交通设施的大规模建设。1972年,港岛和九龙之间的跨海隧道建成。1979年,香港地铁开通。随着港九跨海隧道和地铁的建立与通车,港岛、九龙、新界之间被公路和铁路连为一体,整个香港都被纳入了一个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中。
三、与政府良性互动:麦理浩改革中的香港民众
需要指出的是,在麦理浩治理香港时期,香港政府的许多改革政策与香港市民持续进行的街头抗争运动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香港人民的公民意识在麦理浩时期持续增长,许多公民社会团体在此期间不断出现,接连进行着街头抗争活动。这些团体在1976年发动了反对公屋加租的示威、1980年又发动了反对公交车加价的示威。麦理浩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亦能考虑到公民在街头抗争中提出的诉求,从而与公民抗争者形成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一同改善香港社会。为了能和民众更有效地沟通,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设立了民政处和民政主任的官职,负责为政府搜集、向政府报告基层民众的意见,并为民众切实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使政府的改革能够与民意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一种官民互动的机制,被称为“咨询式民主”,可以说是香港政治改革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麦理浩的十一年统治完全改变了香港的社会面貌,使香港从一个中等收入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了一个高收入的、服务业发达的社会,形成了今天的我们所熟悉的香港社会面貌。香港民众住进了楼房,变得日渐富裕,也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至于连通港岛、九龙、新界的庞大交通网的建设,则使香港差异明显的各地逐渐连为一体,更促进了香港各地民众对于“香港人”这一共同身份的认同与想象。廉政公署和“咨询式民主”的建立,又进一步推动了香港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责任感,使香港的公民社会变得更加成熟。
1975年5月4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到访香港,视察了这座已被大英帝国统治133年的城市。在市民的夹道欢迎下,女王在港岛中环的皇后码头上岸,发表演讲说:
“香港独具其特殊环境及因素,经港人历年奋斗,乃发展为一现代名城,其过程可谓举世无双。港人所遭遇之困难愈甚,则其斗志益坚、百折不挠,力争上游于罕见之逆境之中,不苟安于图存,寻且自力更生、锐意进取,其经济日臻繁荣,民生日趋改善。香港之在今日得以蜚声国际,驰誉世界者,其来有自。至于其生活则多采多姿、灿烂辉煌;其精神则蓬勃活跃、自强不息;其景色则山明水秀、风光绮丽、美誉天下。”
维多利亚女王此行,共在香港停留了三天。在访港的第二天,维多利亚女王来到九龙红磡,为崭新的、现代化的红磡火车站主持揭幕仪式。女王的这一举动,正是香港在麦理浩统治时期高速发展的一个剪影。正如女王所说,此时的香港蜚声国际、驰誉世界,乃是一座多采多姿、灿烂辉煌的城市。而这些成就的达成,与香港人在经历种种困难和考验的情况下,仍然百折不挠、锐意进取是分不开的。那么,到这时为止,香港社会中究竟弥漫着一股怎样的精神,又存在着哪些思潮呢?普通的香港民众,又是如何看待香港这片土地、怎样思考香港的过去与未来的呢?在下一讲中,我们就将回顾从二战结束到麦理浩时代之间,香港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思潮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