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纵横大历史:《回顾文革》第三十六讲:四清运动

0:00 / 0:00

一、四清运动的发动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在七千人大会之后的毛泽东并没有真正“退居二线”。相反,在1962年7—9月之间,毛泽东连连对所谓的“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发动攻势,再一次在政治上找回了“场子”。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更是强烈地反映了毛泽东本人的政治意志,叙述了一种极具毛主义特色的理论,也就是在共产党已经全面建立起极权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会存在,而且共产党党内的斗争也反映着这种阶级斗争。

按照共产党的说法,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毛泽东这种“领袖”所提出的理论,肯定是反映了“社会意识”,以及那背后的“社会存在”。这样,按照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仍然存在的说法,新的政治运动就呼啸而来了。这场运动,就是血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这场运动被看作是文革的预演。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标志,是1963年2月11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是在农村展开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主持会议时,刘少奇发言说:“八届十中全会讲阶级、阶级斗争,现在就要正式部署一个行动,搞一个阶级斗争。对象是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还有一些严重的铺张浪费,严重的蜕化变质、违法乱纪,严重的分散主义。总是口里讲阶级斗争,不办事情,不好。”

可以说,在经过毛泽东对“黑暗风”的攻击后,此前鼓励干部们不要怕把局势说成“漆黑一团”的刘少奇,这次看上去是看准了风向,开始顺着毛泽东的思路说话办事了。这次会议决定,各地会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为一件大事来做。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呢?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意志,强调“阶级斗争”之后,毛泽东就决定在各地城乡展开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而达到所谓的“反修防修”。在刚才所讲的1963年2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表示:“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会后,各地纷纷向中共中央上报材料。其中,河北省委上报的材料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

根据河北省委上报的材料,在河北保定地区,农村党员干部有很多贪污盗窃、多吃多占的问题,并形成了所谓“四不清”的局面,也就是账目不清、仓库不清、工分不清、财务不清。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当地就进行了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务的“四清运动”。材料当中根据保定的情况这样说道,当地存在的“四不清”问题,“证明阶级和阶级斗争确实是存在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激烈的。在生产队开展‘四清’实际具有农村‘五反’性质。这是又一次反击资本主义向集体经济进攻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份材料里面所说的“五反”,指的是“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城市中展开时,“五反”乃是重点。总的来看,这份材料认为,农村中的“四不清”问题,展现的正是毛泽东所主张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因此要展开“四清”加以应对。

二、四清运动的三个指导文件

河北省委上报的这份材料非常对毛泽东的胃口。在这之后,毛泽东在南下巡视的时候,曾向多个地方的省委领导人推荐这份材料,也曾向周恩来、邓小平推荐这份材料。1963年5月18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被简称为“前十条”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两天后,“前十条”下发,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文件。这样,“四清”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题,“四清运动”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别称。接下来,中共中央又在同年9月制定了简称“后十条”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一年后的1964年9月,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后十条”的修正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十条”和修正之前的“后十条”当中,都强调了“团结95%以上的干部、群众”,以及“运动要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但是,在“后十条”修正案当中,则提出由于所谓的“敌人”以拉拢腐蚀干部作为反对中共的主要形式,因此需要改变原本的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政策,“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先解决干部中的问题”、“把放手发动群众放在第一位”。这样,四清运动就以更为激烈的形态展开了。

实际上,在“后十条”修正案发布之前,不少地方的四清运动就已经打死了很多人。比如,在湖北,在当“后十条”发布之后,仅仅在第一批试点铺开之后就死了两千多人。第二批试点铺开之后,一个襄阳就有74个人在25天内被打死。那么,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只是“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务”的运动,会死这么多人呢?

三、桃园经验:刘少奇主导的文革预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谈一谈刘少奇在文革前夜对文革的爆发所作的“独特贡献”了。用“独特贡献”这个词来描述刘少奇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我的发明,知名学者宋永毅就曾写过一篇题目为《被隐藏的历史:刘少奇对“文革”的独特贡献》的论文,详细讲述了刘少奇在当时的行为。我们知道,刘少奇可以说是文革这场运动当中最知名的被迫害致死的人物。然而,同样地,刘少奇实际上也是为文革添砖加瓦的重要人物。实际上,一个人物集迫害者与受害人身份于一身的现象,在共产党的历史当中是相当常见的。

刘少奇与王光美家庭照。(来自本台专栏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yehuazhongnanhai/gx-05092022162222.html)
刘少奇与王光美家庭照。(来自本台专栏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yehuazhongnanhai/gx-05092022162222.html)

今天的我们,每当谈到文革当中人迫害人的情形时,想到的往往会是这样一幅场景:在一处气氛极其狂热的会场上,许多所谓“人民的敌人”被人押了上来,展示在一大群狂热的所谓“革命群众”面前,遭到所谓的“群众专政”,也就是“批斗”。遭到“批斗”的人们面如死灰,被戴上了沉重的高帽子。愤怒的“革命群众”们,在震天响的“打倒XXX”的口号声中,获得了一种集体霸凌、虐待被批斗者的变态快乐,被批斗者则遭到反复的毒打和折磨,非死即伤。事实上,中共长期以来就善于搞这种模式的政治迫害活动。在1949年之前,他们就用这种办法对不少所谓的“阶级敌人”进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而刘少奇本人就是搞这一套政治迫害的老手。在1947年进行的晋绥土改中,刘少奇就使用了极其残酷的激烈手段,要求“彻底平分土地”“依靠贫农解决问题”“把土改与整党结合起来”。闻风而动的中共晋绥边区当局,就因此拿到了“尚方宝剑”,在农村依靠农会,对地主等大批所谓的“阶级敌人”展开了残酷的乱打、乱杀,使当地陷入一片血海当中。

在四清运动里,依样画葫芦的刘少奇,推出了一个名叫“桃园经验”的东西,用于竖立这场运动的典型和“榜样”。所谓桃园经验,是指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从1963年11月开始,以“董朴”为化名,在河北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指导四清运动时,产生的“经验”。当时,在桃园大队蹲点的王光美出任了当地四清运动工作组的副组长。宋永毅的研究引述的一份材料,讲述了当时的这套“桃园经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份材料这样说道:

“在王光美的指使下,工作队大搞逼、供、信。对干部实行跟踪、盯梢、罚站、弯腰、低头、燕飞、拘留。连敲带诈,让干部脱了衣服到外面冻着。工作队动不动就掏出枪来威胁干部……王光美住的四队武斗最凶。在斗争四队队长赵彦臣时,王光美到场见赵彦臣正在罚跪,就鼓动说:‘你们搞得好,搞得对’;‘坚决支持你们,就用这个办法搞下去’。在王光美的唆使下,体罚之风,越演越烈。”

这段材料里所说的“燕飞”,实际上就是文革当中的酷刑“喷气式”。什么是“喷气式”呢?在这种广泛施加于被批斗者的酷刑中,受害的人被人强行扭住头部、颈部和背部,使他的上肢被强行压下去。与此同时,受害者的双手则被强迫向后上方或者侧方伸起。在这种难受的姿势下,受害者的头部往往戴着沉重的高帽子,在不少场合下这种帽子是用铁做的。受害者的颈部则被挂上沉重的牌子,颈部被勒得十分痛苦。保持这一姿势的人,不但肉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精神也蒙受了疯狂的羞辱。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来,四清运动采取的种种手段,可以说就是文革的一种残酷预演。而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人迫害人的方式,被刘少奇树立成了四清运动的样板,得到了大力的鼓吹和推广。这种鼓吹和推广,能够带来什么呢?宋永毅的论文,引述了一份研究给四清运动所做的评价,说道:

“四清运动期间,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夺权斗争,大搞怀疑一切,无限上纲,把任何问题都归结到阶级斗争上来认识,上升到政治问题来处理。搞人人过关,‘有鱼没鱼淘干了看’,鼓动群众斗领导,认为不斗,就显不出革命的样子。于是,在运动中刮起了一股非法斗争的歪风,什么抓人,打人,戴高帽子,搞逼供信等等。这些做法,无疑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打、砸、抢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上面的这段论述,可以说点明了四清运动和文革在行为模式上的关系。事实上,作为文革的预演,四清运动也是十分血腥的。在这场运动中,有超过7.75万人被迫害致死、532.7万多人被整。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了四清运动的残酷程度。

然而,对于刘少奇指导下的四清运动,毛泽东是有很大的不满的。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毛泽东是对刘少奇整死了那么多人不满。在大规模迫害人、屠杀人这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一样都是“个中老手”。令毛泽东感到不满的,是他感到这场四清运动没有打击他想要打击的目标,以及一种对于自身政治地位难保的严重焦虑。而这些问题,最终引爆了文革。那么,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打击的目标方面,有什么区别呢?毛泽东为什么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会有这么严重的焦虑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下一讲当中将要讲述的内容了。

好了,这周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