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息异常的毛泽东:邓小平为什么劝毛泽东不要去开会?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讲述发生在文革前夕的四清运动。
上一回我们讲道,在毛泽东于大跃进之后大搞政治运动的时候,刘少奇顺势将四清运动本身变成了文革的预演。尽管刘少奇在这个过程当中,搞“阶级斗争”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手法不可谓不残暴。然而,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四清搞法却仍然不满意——他不满意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刘少奇通过四清运动导致了多少平民的死亡,而是因为刘少奇并没有打击毛泽东想要展开政治打击的目标。
那么,毛泽东的目标究竟是谁呢?让我们先从一个历史场景说起吧。
1964年12月15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正准备就四清运动召开工作会议。这场会议的主持人,是在中共中央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至于理论上已经“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则被邓小平建议不要出席会议。当时,邓小平认为,一般的工作汇报会议不需要让毛泽东出席,他告诉毛泽东说:“如果工作忙,可以不必参加了。”
邓小平建议毛泽东不要出席刘少奇主持的会议,让毛泽东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不安,并且尤其对他自己可能已经大权旁落的问题感到十分紧张。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毛泽东虽然在当时理论上已经是“退居二线”了,但他对于权力的掌控实际上是根本都没有放松的。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他连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都被邓小平建议不必要参加了,这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大噩耗。在毛泽东看来,他自己距真正变成“二线”,看上去似乎是已经不远了。
那么,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毛泽东呢?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点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切与毛泽东本人的作息习惯非常有关。
事实上,毛泽东这个人有着一套非常异于常人的作息时间表,简而言之就是“晚上不瞌睡,白天睡得香”。在从每天的子夜十二点左右到凌晨五六点钟这段时间,当别人在睡觉的时候,毛泽东一般都醒着。在这之后,当人们准备起床的时候,毛泽东则开始睡觉了。有时候,毛泽东的睡着时间甚至是天大亮之后。接着,毛泽东的上午就这样睡过去了。直到下午,他才会醒来,恢复工作和娱乐的状态。
这样一套作息习惯乍一听上去,说实话颇有一种夜生活丰富的现代人感,也有点通宵达旦地写作业的学生的那种感觉。但无论如何,对于一个国家级别的领导人来说,这样缺乏自我节制的作息方式,实在是有些不成体统了。与毛泽东比起来,刘少奇、邓小平的作息习惯都是相对规律和正常的。在毛泽东睡觉的时候,刘少奇和邓小平往往醒着。在毛泽东醒着的时候,刘少奇和邓小平则往往已经睡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毛泽东宣布“退居二线”,以及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毛泽东介入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机会也就变少了。久而久之,邓小平甚至觉得毛泽东已经没有必要参加一般的汇报会议了,因此才告诉毛泽东:“如果工作忙,可以不必参加了。”
最终,担心自己大权旁落的毛泽东还是参加了这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事实上,这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相当重要,它的持续时间是1964年12月15日到1965年1月14日,出席者则是因为参加中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而刚好聚集在北京的各中央局领导。会议讨论的内容,则是四清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二、剑拔弩张: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直接冲突
在这次会议上,气氛可以说是空前地紧张,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个人的矛盾进入了公开化的状态。相关的细节,有不少生动的记载。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表示:“那次中央会议上,有一天毛主席发言,刚讲了不多几句,刘少奇就插话。插话说几句不就行了么,总还要让人家讲完嘛。可刘少奇却自己一直说了下去。毛主席就没有机会再讲。第二天开会,毛主席就拿来了党章,说党章规定,党员在党的会议上有发言权。参加会议的人一听就明白他是说刘少奇不让他发言。”
这段毛泽东用党章要求发言的细节,实际上反映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的激烈争论,双方矛盾的焦点在于四清运动到底应该整谁。刘少奇沿用此前中共土改的思路,认为四清运动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被称为“地富”的地主和富农。毛泽东则认为,运动的攻击目标应该包括干部。两人在会议中,曾有过一次被详细记录下来的争论:
“刘少奇提出: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
“毛泽东说:地富是后台老板,前台是‘四不清’干部,‘四不清’干部是当权派,你只搞地富,贫下中农还是通不过的,迫切的是干部,就是发动群众整我们这个党。
“刘少奇说:‘四清运动’中,各种矛盾交叉在一起,很复杂,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不能都上升为敌我矛盾。
“毛泽东激动地说:我们这个运动,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是什么‘四清’‘四不清’运动,什么多种矛盾交叉的运动,哪有那么多交叉?所谓‘四清’、‘四不清’,什么社会里都能整;党内外矛盾交叉,什么党都能用。没能说明矛盾的性质!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教育运动,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刘少奇坚持己见,请教式地问:对这个‘派’,我总是理解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有,但是资产阶级要消亡了,怎么可能有什么派?一讲到派,人就太多了,不是到处都有敌我矛盾。煤炭部、冶金部,哪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张霖之就是!’”
(转引自杨继绳:《天地翻覆:中国文化大革命史》)
单单地看这些文字,我们就能想象到当时他们两个人的争论是何等地激烈,当时的争论现场气氛是何等地紧张了。从争论的内容上来看,毛泽东认为,这场正式名称被叫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四清运动,“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事实上,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概念,在文革当中是一个被极高频率地使用的词,简称为“走资派”。毛泽东也表示,这次政治运动的打击对象,“迫切的是干部”,需要通过“发动群众”的手段对中共进行整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刘少奇主导下的四清运动,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打击干部,有不少基层干部都被这场运动波及了。然而,毛泽东所说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显然不仅仅是那些基层的小官,而是级别非常高的干部。因此,当刘少奇质问毛泽东,到底谁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时,毛泽东直接表示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就是。
三、毛泽东提出,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
在后来的文革时期,张霖之被活活打死了。关于他究竟为什么会被毛泽东点名,又为什么会被打死,我们在之后的内容中会进行详细的讲述,今天先不进行详细叙述。现在,让我们继续把镜头拉回这次火药味十足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对刘少奇表达了更为激烈的言论。在上述的12月20日的这场毛刘争论之后,毛泽东在他自己的生日,也就是12月26日这一天宴请了一些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部分劳模和科学家。这次宴会上,毛泽东态度严肃,表示在中共中央有人在搞“独立王国”,并对刘少奇、王光美夫妇进行了抨击,说在四清运动中通过在基层“蹲点”搞出“桃园经验”的王光美“翘尾巴”,也就是骄傲自满;说没有“蹲点”的刘少奇是“没有蹲点就没有发言权”。在12月27日的会议上,毛泽东更是直白地表示:“我们这个党至少有两派,一个是社会主义派,一个是资本主义派。”还说:“现在十五年了,成了独立王国。北京,我说的不是北京市委,就有两个独立王国,你们去猜,我不讲了。”
毛泽东所说的“十五年”,也就是从中共建政的1949年算起,一直到会议召开时的1964年。他所说的“北京”而非北京市委有“两个独立王国”,显然就是指在中共中央出现了两个分别由他和刘少奇代表的“独立王国”。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27日这天的会议上,出现了刚才讲述的毛泽东的发言不断被刘少奇用插话打断的情形。接下来,则出现了毛泽东在第二天拿着中共党章要求发言的景象。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表面化了。
本来,这次中共中央会议是计划在12月28日闭会的,但毛泽东对于会议的结果并不满意,并用他特有的毛式语言直白地说:“我还没有参加呢就散会啦?有人就是往我的头上拉屎!我虽然退到二线,还是可以讲些话的嘛!”要求继续开会。于是,这个会议就跨了年,一直开到了1965年1月14日。最终,这个会议形成了一份被叫做“二十三条”的文件,全称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份文件开宗明义地表示:
“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反对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企图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恢复资本主义。这种阶级斗争势必反映到党内。有些社、队、企业、单位的领导,受到腐蚀,或者被篡夺。我们的工作,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实践证明,只要全党更深入地、更正确地继续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各项决定,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注意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那末,城乡存在的许多问题,并不难发现,也不难解决。”
可见,文件中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条纲”的概念。文件中还这样说道:
“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主义的阵地。
“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
“支持这些当权派的人,有的在下面,有的在上面。”
这样,四清运动的重点方向,就被定性成了“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且如文件所说,这些“当权派”的支持者“有的在上面”。这样,中共的一场大规模整党风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这时候距离文革的全面爆发,已经只剩下一年零四个月。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