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主动出击”式接见红卫兵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毛泽东在1966年8月18日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的狂热情况。在这一讲中,我们将继续从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情况谈起。
在文革前期,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行为一共进行过八次,分别发生在1966年的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到11日、11月25到26日。在这八次接见活动中,他见过的人数量都极其庞大,分别是100万、50万、100万、150万、150万、200万、180万和250万。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先从毛泽东接见人数最多的第八次接见谈起。
与大部分接见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的红卫兵队伍、和上到城楼上的红卫兵们握手不同,毛泽东的第八次接见红卫兵,采取了他自己“主动出击”的方式。对于当时的情形,文革史学者舒云曾在她专论毛泽东接见红卫兵问题的文章中写道说:
“(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的红卫兵比较多,达200多万。11月25日和11月26日联合起来算作是第八次接见。除了第一次,后来接见的时间一般都不长,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跟红卫兵代表握握手,也不说什么话,主要是集合时间长。本来有一个方案是想让毛主席更多地见到群众,也可以解决群众看不清毛泽东的问题。这第八次,毛泽东乘车环城接见。原来考虑从通县一直到建国门大街,路两边都站上人,让领袖从中间过。但马上又有反对意见,车速慢了,出事怎么办?就一直没有采用。最后这一次接见为了更多地见红卫兵,还是决定‘环城’,只是车速一定要快。那一次,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出来了,各单位都有通知,只是没有说时间。人们在马路上耐心地等着,良久,车队才来。最前面是几辆摩托开路,穿着军大衣的毛泽东站在敞篷吉普车上,绕城一周。车开得快极了,根本看不清车上的人,只觉得一阵风呼呼地过去。
“环城的路线基本上是现在的二环路,从天安门出发,走东直门。过铁路时车速慢了一些,群众就立刻围了上来,走不了,只好下车。由警卫开路,绕道到钓鱼台休息。
“第二天安排在西郊机场,计划天安门安排一部分,毛泽东从天安门那边过来再到西郊机场。本来西郊机场也就容纳20万人,顶多40万人,没有想到那天一下子去了足足200万人,大大超过了计划,快挤崩了。把警卫部队和西郊机场的空军全动员来维持秩序,好不容易才弄得差不多了。这时周恩来到了,张德斌给他汇报,群众怎么摆的?道路怎么走的?因为张德斌着急,怕主席很快到,就说得快了一点。周恩来说,不要讲这么快,讲慢一点。汇报完之后,周恩来说,光这样讲不行,你带我走一圈。还没转上一圈,毛泽东就到了。主席刚过,红卫兵就涌上来了,海浪一般。后面的警卫车一下子被挤坏了不说,还伤亡了两个人。真是险之又险。”
(见舒云:《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内幕》,《华夏文摘》增刊第四七〇期,2005年12月7日出版)
对于这次接见活动的狂热情况,另一位文革史学者杨继绳则有这样的叙述:
“11月25日,气温零下4度,毛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4个小时,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65万红卫兵。
“11月26日,毛乘车在钓鱼台、西郊机场接见了最后一批185万红卫兵。路被堵,毛的车不能回中南海,只好开向玉泉山,让毛暂时在玉泉山休息,但到玉泉山下,车又被围,警卫只好扶着毛步行进入玉泉山。这一次,散场混乱,一座小桥被压断,踩死了几个人,挤伤的更多。
“由于在接见时人群拥挤,每一次接见完,天安门广场上都要拉走一车一车的鞋子,踩烂的手表每回都有好几十块。每一次接见,北京的主要街道都要断绝交通。”
(杨继绳:《天地翻覆》第七章第一节)
二、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如同战争动员
上述的种种描述,足可以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接见现场的狂热。尽管毛泽东乘坐的汽车在第八次接见时只是高速驶过,但这也依然抵挡不住参加这次“爱豆”见面会的“粉丝”们的狂热情绪。在这里,一个非常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如果要接见数量这么庞大的人群,这些人的后勤该如何保障?担任过中共军队总参谋部作战部参谋的张辉灿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相关详情。他的文章说道:
“进入1966年11月下旬,上次接见过的红卫兵还未走完,新来京的红卫兵又达到250万,两项之和,在京的红卫兵将近400万。
“‘小雪’过后北京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可是这400万红卫兵或是离家过早,或是从南方来,他们绝大多数都穿着单衣,没有御寒衣物。这时,周总理遇到的最大困难,最大压力是给这些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客人”解决御寒被服,防止冻伤的问题。北京市的库存物资全部拿出来了也无济于事。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周总理像进行战争动员那样在工商系统和北京市进行了全面动员,号召工商部门、工厂、商店、仓库,把棉被、棉衣、毯子、绒衣、球衣等御寒物品全部拿出来。几经动员,同舟共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见张辉灿:《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内情》,爱思想网,2013年2月28日)
时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吴德所做的口述历史当中,也对当时北京面临的后勤压力进行了充满细节的描述,谈道:
“八次检阅,每次都是周总理找我们亲自布置,当时真是刻刻提着心,怕出事。
“红卫兵在北京,包括新到和原来没有离开的,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300万。当时北京市区的居民也就是300多万,不到400万人,一时增加了这么多人,吃、住、行都很困难。南方的人要吃大米,北方的人要吃白面,尽量调剂。其实不止是食、住、行,衣也摊上,天凉了,南方来的人还得给他们发御寒军衣。北京市委红卫兵接待站设在先农坛,负责人是国防科委的一位同志,他很好,还有一些军队“支左”的同志在做招待工作,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昏头昏脑的。这些吃、住等问题是不好解决的,接待站的同志解决不了问题,红卫兵就打骂他们,甚至抓他们去游行,做“喷气式”来批判。这些同志很苦,见到我时委屈得哭,提出不干了。那时,我也被揪斗,但还要劝这些同志,说工作是党交给的任务,不能不干,而且要干好。
“有一天,来的人特别多,前门那一带都挤满了,人山人海。实在没办法了,我去找周总理,说北京市各机关容纳不了了,中央各机关我动员不了,如何是好?周总理说通知中央各机关和市委各机关开一个会。于是,马上在工人体育馆开了个万人动员大会。大家都到了,我一说话满场起哄,没人听。无法,我就打电话报告周总理。周总理来了,他要求各机关派人去市委接待站领人,各机关能住多少就领走多少人,管吃管住。中南海也腾出一些地方住红卫兵。
“以后按这个办法,一来就通知各方面来领人安排住宿。那时,北京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住了红卫兵。上上下下,一片沸腾。”
(见吴德口述·访谈、朱元石等整理:《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华夏文摘》增刊第399期,2004年10月18日出版)
从吴德的这些描述中,可见当时的狂热气氛,并且能够知道,毛泽东规模浩大的“爱豆”见面会所带来的后勤压力,完全不亚于一次战争动员。那么,他这些数量庞大的“粉丝”,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这么多红卫兵都从哪里来?
文革史学者卜伟华整理的资料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这样的叙述,说道:
"11月26日,毛泽东继续检阅红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多万红卫兵和串连师生,排列在天安门广场和广场西侧的宽广大道两旁,以及西郊机场上。
在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经西长安街、复兴门大街,到钓鱼台东门的马路上,全长6500米,组织了80万红卫兵师生接受检阅。在西郊机场,组织了100万红卫兵接受检阅。
"在他们当中,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江苏、吉林、江西等省区徒步来京的500多支红卫兵长征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军事院校的师生也参加了这次接见。
"下午2时30分,毛泽东、林彪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东方红》乐曲声中,分乘敞蓬汽车接见了红卫兵和串连师生。毛泽东的汽车所到之处,'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据当时的北京新市委第二书记、代市长吴德回忆,这次接见秩序混乱,大家都没命地往前拥,形成不由自主的强大人潮。'当时踩死了两三个人'。据总参作战部的张辉灿说,散场时红卫兵拥挤不堪,将机场外的一座罗锅桥压断,踩死了几个人,伤了十几个人。另据倪天祚文章介绍,11月26日下午的接见结束后,一辆乘坐红卫兵的车翻在桥下,有人员伤亡。倪当时赶到现场,'车辆是从没栏杆的一端翻到河里的。那时,受伤的红卫兵已被送往医院。后来,有两名红卫兵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卜伟华整理:《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资料》,文革与当代史资料,2011年2月8日)
可以说,这些来参加“爱豆”见面会的狂热“粉丝”们来自许许多多的地方,而且这种见面会由于参与人数太多,很难维持秩序,会发生死人伤人的种种意外事件。接下来需要追问的就是,数量这么庞大的人,究竟是怎么到达北京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讲当中再来做出解答。
感谢大家。这周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个星期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