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纵横大历史:文革系列 第八十讲 大串联(三)

0:00 / 0:00

一、大串联的常见景象:厕所中都挤满了人的火车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此前的两讲当中,我们谈到了毛泽东于1966年8月到11月间八次接见红卫兵时的狂热场景。在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讨论一个问题:参与这些接见活动的上千万红卫兵,究竟是怎么跑到北京去的呢?

事实上,早在1966年8月时,就已经有不少红卫兵从外地赶到北京了。这些红卫兵中有不少人,是因为在他们的所在地进行了“造反”活动受到当地官方压制,所以便前往北京学习所谓“首都红卫兵”的组织经验,并向中央文革小组求援。到了1966年9月5日这一天,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又发布了一个通知,它的名字很长,叫做《关于组织外地高等院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职工代表来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其中规定“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在这条通知发布之后,超大规模的红卫兵“串联”活动就迅速地蔓延了开来。在北京和中共的大量所谓“革命圣地”都出现了许多接待红卫兵的接待站,使红卫兵们得以免费地走南闯北。

大串联作为一个至少涉及到数百万人长途出行的事件,留下了大量相关的回忆文字,其中有不少都相当地生动。在此,我们先来跟着几位大串联亲历者的讲述,来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下这场大串联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位来自沈阳的大串联亲历者这样描述他和他的两位朋友在大串联中的经历,说道:

“到1966年10月份,这股串联大潮风起云涌的发展起来了;我们三人是从哈尔滨坐上火车直接到达北京的,是10月15日上的火车,挤进去,连站脚地方很不好找,座位底下、货架上过道、厕所里,所有可以站脚的地方都是人;应该是定员的五七八倍的人数。上厕所不可能,那里有人满满的,是腾不出地方来的,只能在车停靠站时下车去解决;车门关不上的情况也有,下车不容易,只能是钻车窗出入,里边的人拽,外边的人推,才能进的车里来。我们也是这样才挤进车来的。几乎是完全站立着3天3夜这样的熬煎,才来到北京的;看看吧!想搭乘免费的火车,也是很不容易的呢!大约是在1967年1月前后,免费乘坐火车结束了,火车基本恢复了正常状态,要买票乘车了。”

这位亲历者所讲述的火车票免费、火车爆满到厕所里都满是人的情况,实际上可以说见于几乎所有大串联参与者的回忆文字中。除了火车之外,步行也是大串联参与者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这位亲历者在他的回忆文字当中谈到,在1967年初红卫兵需要买票乘坐火车之后:“徒步长征开始了,鼓励走长征路,背着行李卷,这样的“革命方式”出现了;看看吧!公路上、乡间小路上,一队队打着旗帜,穿着绿色的红卫兵服装,一排排的队伍出现了。吃住也是要找到各地的“红卫兵接待站”联系,有什么困难帮助解决,各地的接待工作做得都很好;有的徒步去韶山、有的去井冈山、有的去延安,都是去革命的圣地的比较多。我的同学们也有一些人走出了学校,去附近走一走。”

(以上内容,见自驾游中国沈阳翁:《文革初期免费乘坐火车情况,大串联情况,徒步“长征”情况》,今日头条,2023年3月7日)

二、步行串联的故事

其实,这种红卫兵以步行的方式进行串联的活动,早在1967年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了。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在1966年10月22日曾发布过一篇题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谈到“大连海运学院,有十五个革命学生,组成了‘长征红卫队’,以红军为榜样,跋山涉水,历时一个月,行程两千里,从大连步行到了北京。”

一位名叫朱伟人的上海老知青,讲述了他在1967年初参加一次前往井冈山的步行串联的经历,对于他在这次步行串联中的遇到的种种情况有相当详细的叙述。他的回忆文字中,这样谈到他到达井冈山后遇到的情况:

“那时候,传播的沸沸扬扬的消息是:伟大领袖要来井冈山和大家一起过年。

“现在想想,怎么可能呢?但那时候的人们,极大多数都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

“滞留在山上的串联学生,无所事事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甚至于还有消息说:他会乘直升飞机过来。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了一个一举二得的好主意,既消磨了时间,又有特别象征意义的一项手工劳动;(削)做一根‘为革命勇挑重担’的毛竹扁担。

“从此,这个活动在接待站驻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时间大家纷纷仿效,许许多多的人都忙的不亦乐乎。我也不例外,自己(削)做了一根小扁担。反正山上有的是毛竹,当地篾工把毛竹劈成一长段、一长段的‘毛坯’,免费任人自取。

“后来才知道,这种青嫩毛竹削出来的扁担是没什么大用处的,它是‘挑不起重担’的。但当时可没几个人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春节很快到来,谣传不攻自破,大家都吃了个‘空心汤团’。

“有些人就考虑下山‘走路’了,我也是这样想的。”

(朱伟人:《十五岁我上井冈山:步行串联回忆之五》,搜狐,2024年1月6日)

从这段回忆文字中可以得知的是,在大串联期间,红卫兵当中会出现一些传闻,他们也做出一些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相当狂热的行为。

三、大串联与旅游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红卫兵如此热衷于大串联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政治上的狂热,也有不少人参加这一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希望游山玩水、增长见闻。文革期间广西柳州的著名造反派钱文俊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就谈到过不少他在大串联期间到处游玩的情况。他在谈到他与一位朋友在大串联期间从上海前往广州的情形时说道:

“离开上海的火车票竟然如此玄妙,我们俩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位管发给火车票的说,没有什么柳州的票,给你们广州的吧,反正差得不远。

“这样我们就乐不可支地在珠江边下了火车。出得站门口,接待站人头涌涌。看见那些卖香蕉的,散乱的香蕉每斤只买一角,王肥买了两斤。我们最终分在荔湾的一个居委会接待站居住。到了地方放下东西便出发,逛广州比逛上海有意思,至少风光好得多。在这个居委会的接待站里也感觉到格外的温暖,那些街道的家庭妇女成了工作人员,她们待我们就像待她们自己的孩子。广腔普通话至今还忘不了:‘你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啦。’还有那可口的‘盐水菜心’,以后直到现在,成了我到广州首先必点的第一道菜,在我眼里,这是粤菜第一名菜。”

可见,参与大串联的红卫兵不但能够去北京、去各种中共的所谓“革命圣地”,也能去其它地方进行旅游,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种种美食。钱文俊在大串联期间走南闯北地去了很多的地方,也因此品尝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并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对他吃到的美食进行了多处点评。我们再来看一段他回忆他于大串联期间在西安所吃美食的内容:

“我们忙不迭地走访名胜古迹,逛大街。倒是有一些趣事。我照例好吃不已,那天到了一个好像叫老孙家羊肉泡馍馆,已经‘破四旧’改名了,西安老人说那是正牌的羊肉泡馍。我进去花了四两粮票,给了两个青岛叫‘火烧’的烤面饼,一个大空碗,一块小木牌。我便傻瓜似地坐着,等候党的召唤。结果并没人理我。良久,一位老者坐到我对面,他让我学他的样,于是我把那两个面饼掰成碎块,放到大碗里;再跟着老者到橱窗处递上木牌和大碗;看见里边用热汤滚过那些掰碎了的面饼,再浇上一勺豆腐之类的汤汁,切了两片几乎透明的熟羊肉薄片,算是大功告成。一口吃下去,简直说不出是个啥滋味,可以说难以下咽。

“想一下便自我解嘲:草都不长的大西北,混个不总挨饿就不错,哪里会吃出什么味道来?刚自以为得了答案,马上就有了收获。在‘西安饺子馆’,排许久队吃了羊肉饺子,却有滋有味。再以为不错,探得原来旧名“贾家包子”的,却又上当了,南方无论啥包子都比它强千百倍。”

对于钱文俊关于西安羊肉泡馍的评价,主持人在此当然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这种食物别有一番风味。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这段回忆文字也能看出来,钱文俊和他的朋友在大串联期间的行为方式,竟和不少今日到处寻访美食、自称“吃货”的旅游者十分相似。

钱文俊的文章还谈到,在去了广州之后,他和他的朋友又去了湖南,跑到了毛泽东的老家韶山冲。对这次韶山冲之行,他回忆说:“最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韶山冲,接待站必定安排车辆前往的。钻过那个挺雄伟的韶山渡槽,直到当时感觉非常新颖的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我画了好几张建筑临摹图,只可惜都无影无踪了。在故居里,我和王肥小声议论的话题就是:算不算地主。我们一致认为:中国90%以上的地主绝对没有这么大的房子。可是我们看见康生讲话里说主席家庭是普通农民,我们觉得,那绝对是拍马屁的捧场。唯独没法求证的是,土改时这个房子的主人是否也挨批斗。”

(钱文军:《大串联的故事》,CND,2007年6月24日)

可见,参加大串联活动的红卫兵们,并非所有人都是狂热的“毛左”,也有不少保持着冷静的人通过他们的见闻,看出了当时中共政治宣传的不对劲之处。

由于时间的关系,更多红卫兵在大串联期间的见闻,我们只能在下周继续分享了。

感谢大家,这个星期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