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青:毛泽东的马前卒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讲述第四十讲《江青出阵》。
在上一讲中,我们回顾了毛泽东与彭真围绕批判《海瑞罢官》的问题展开的斗争。毛泽东力图对时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创作的历史剧《海瑞罢官》进行无限上纲上线的批判,担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彭真则试图淡化批判的政治色彩、试图把针对吴晗的批判控制在学术讨论范围之内。这一斗争的结果,是在彭真主持下"二月提纲"这份文件的出台。这份于1966年2月5日由刘少奇召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的文件,不但反映了彭真的上述观点,也对针对吴晗上纲上线的批判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可以说,如果从毛泽东的视角出发的话,"二月提纲"无疑是一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文件。
然而,也正如我们在上一讲当中所提到的那样,这时的毛泽东实际上正在和刘少奇玩着一种"猫捉老鼠"游戏。在这一游戏中扮演着"猫"这个角色的毛泽东,并不急于出手直接抓捕扮演着"老鼠"的彭真和刘少奇,而是身处远离北京的南方,通过不断的试探行动观察着"老鼠"们的反应。因此,接下来的毛泽东首先做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反常识的行为——面对向他汇报"二月提纲"的彭真,他并没有过多为难。
彭真是在二月提纲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之后的三天,也就是1966年2月8日这一天,前往武汉向毛泽东汇报"二月提纲"的。在汇报会上,毛泽东和彭真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互动。当时,毛泽东询问彭真"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彭真表示,吴晗是"站在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罢了官的人一边,不是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可以说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毛泽东还表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阶级斗争,一个仓促的政治结论是不能解决的。此外,彭真还对毛泽东反将一军,表示关锋、戚本禹等左派人物也写过映射中央的文字,是不是需要也对这些人"解决"一下。对此,毛泽东用一句"这样的问题,三年以后再说"轻轻地推过了。
从毛泽东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毛泽东看上去是说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又什么都没说,在整个谈话中都带着一种打太极的姿态。甚至就连"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毛泽东也没有亲口说出来,而是让彭真替他说出来——尽管实际上彭真并不支持对吴晗做太严重的定性。事实上,这正是毛泽东在文革当中十分惯常使用的手段,他并不喜欢由自己明确地说出来很多东西,而是往往会一步步地引诱他的打击目标行动,并最终落入毛泽东为这些目标精心构筑的陷阱。彭真后来的遭遇就是这样,刘少奇之后的遭遇也是这样。
在对彭真打太极的同时,毛泽东实际上正在组织打开发动文革的另一个突破口。这一次,他的妻子江青又一次成为了他的马前卒,与七千人大会后与毛泽东关系极其紧密的林彪展开了配合。在讲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谈一谈江青这个人的早年经历。
二、江青的早年经历与批判武训
江青的本名是李云鹤。在1930年代时,她在她的家乡山东加入中共,并前往上海演艺界发展,以"蓝苹"为艺名。1937年,她作为一名"革命青年"前往了当时中共的大本营延安,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寓意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江青"。之后,江青在延安进入了中共的鲁迅艺术学院,之后又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室秘书,成为了毛泽东身边的人。这时候,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正在苏联治病,毛泽东则与江青在1938年11月20日结婚。
根据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在毛泽东与江青结婚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有很深的提防心,曾经与江青"约法三章",要求江青只能管毛泽东的私人生活与事务,并且二十年内不能在中共党内担任任何职务。不过,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中共官方的证实。事实上,无论这一说法到底是真还是假,都反映了某种历史的"诗意真实"。因为从之后文革的历史进程来看,江青确实对不少中共高官是一个相当严重的威胁。
假如说这个"约法三章"果真存在的话,那么毛泽东和江青也显然是没有遵守的。因为在1947年,江青曾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直属大队政治协理员,负责政治思想方面的工作,而这距离江青和毛泽东结婚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在中共建政之后,江青又在1951年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在1956年担任级别为副部级的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到1956年的时候为止,江青和毛泽东结婚也没有满二十年。
中共建政之后,江青在政治上的初露头角,是参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活动。《武训传》这部电影在1950年12月完成拍摄,讲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山东聊城一个名叫武训的男子通过行乞办学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事实上并不符合中共激进意识形态的胃口。因为按照马列毛的理论来说,武训所办学校事实上是在给清朝的所谓"反动政府"和"地主阶级"培养人才,与中共当时正在农村进行的激烈土改南辕北辙。1951年5月20日,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给电影《武训传》扣上了一顶"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大帽子。在这之后,针对《武训传》和武训本人的批判活动就铺天盖地地开展了起来。

毛泽东之所以会关注到《武训传》这部电影,与江青是分不开的。当时,正是江青向毛泽东推荐了这部电影,毛泽东才在了解了这部电影之后感到很不满意,因此亲自修改社论进行了批判。在这之后,江青又化名为"李进",带队前往武训的故乡搜集武训的"黑材料",写出了一份有4.5万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在1951年7月27—28日以"武训历史调查团"为署名在《人民日报》进行了刊载。这份调查记给武训戴的帽子十分之高,表示:"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包括《武训传》导演和演员在内的数十人都不得不进行"自我批评",这部电影也被束之高阁,变成了"反动影片"。
针对《武训传》和武训本人的批判活动,可以说是江青在政治上的真正初露头角。这一事件,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日后借助历史话题发动文革的某种预演。借助批判已死的清朝人武训,毛泽东得以在江青的配合下推行更为激进的意识形态。通过批判已死的明朝人海瑞,毛泽东又得以在文艺方面打开一道发起文革的突破口。这种借助历史人物大做文章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中共政治斗争的特色。
在高度参与了批判武训的活动之后,江青在政治上又变得低调了起来。在这之后,她因为身体不好,曾经多次前往苏联治病,也没有活跃在后来的反右、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中。不过,江青曾在批判武训的活动中冲锋陷阵的经历,无疑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作为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也自然会受到毛泽东特别的信任。因此,当毛泽东又一次要借助已死的古人发难、展开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就启用了江青,通过她的活动联络到了张春桥与姚文元,打响了发动文革的头炮。
三、毛泽东的后手:通过江青串联林彪
不过正像我们之前所讲的那样,姚文元主笔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问世之后,遭到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的抵制,而彭真背后实际上就是刘少奇。一直试图把针对《海瑞罢官》及其作者吴晗的批判限制在温和层面的彭真,主导了1966年2月《二月提纲》的推出,试图把这种批判控制在学术讨论的程度上。从表面上来看,毛泽东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不过,毛泽东当然还有后手。而要执行这一后手,自然又离不开江青为毛泽东继续冲锋陷阵。这一次,毛泽东希望通过江青与毛的"老朋友"林彪串联起来,继续在文艺层面大做文章。正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自从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以来,毛泽东与林彪已经结成了同盟,他们两人的互相吹捧已经达到了一种令人肉麻的地步。
1966年1月21日,毛泽东开始发动他的后手。在这一天,江青通过林彪的安排,召开了部队方面的文艺座谈会。在座谈会召开之后,包括中共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刘志坚、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李曼村、总政治部文化部长 谢镗忠、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 陈亚丁等人在内的军队高官,从2月2日到20日在上海看了十多部电影和三台戏剧,召开了许多次座谈,之后便形成了一份座谈会纪要。对于这份纪要,毛泽东非常重视,要求陈伯达、张春桥和姚文元参与修改工作,把纪要从初稿的三千字扩展到了最终定稿的一万字。这篇文章原本的标题,是《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定稿的版本,则在前面加上了"林彪同志委托"六个字,使得文章的题目变成了十分拗口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3月17日,毛泽东表示:"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并要求用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把这篇文章发给中共中央。3月30日,文章被发到了中共中央,又在4月10日被发给了中共全党。
从这篇纪要的题目来看,林彪也可以说是被毛泽东"拖下了水",开始公开实名支持毛泽东在文艺方面展开的攻击。江青的名字也和林彪一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文件的标题上。对于当时的中共党内来说,这两个名字的同时出现,意味着一种很不一般的政治信号,因为人们都知道,林彪是和毛泽东互相进行肉麻吹捧的盟友,江青则是毛泽东的夫人。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显得很亲密的林彪"委托"江青的关系,实际上就意味着毛泽东本人的政治意志。至于这篇纪要的内容,则是显得更加的劲爆,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那么,这篇纪要讲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面对这种烈度的攻势,中共党内的反映又是什么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进行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到这时候为止,距离文革的正式爆发,已经只有一个月零六天的时间了。
感谢大家,这周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