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讲述与文革爆发的标志《五一六通知》相关的历史故事。
就在我撰写这一讲的文稿的时候,我所在的美国西部时间正处在2023年5月16日。在1966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推出了《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开始。而在这样一个日子与向大家讲述《五一六通知》,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巧合的事情。我的一位朋友就在今天,对我说:“又到了一年的‘五一六’了,离文革爆发已经有五十七年了。”还有一位朋友则跟我说:“五十七年了啊。”可见在不少人的心目当中,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记忆仍然没有消失。而在这样一个日子回顾五十七年前发生的那决定千百万人命运和生死的一幕,可以说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么,就让我们继续讲述那段历史吧。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五一六通知》的主要内容,点出这份标志着文革爆发的文件,看上去是针对彭真《二月提纲》的批判。这些批判用极高的调门对彭真进行了攻击,把这份提纲所代表的各种罪状都安到了彭真的头上,并且给《二月提纲》扣上了足足十条的“主要错误”,认为这个提纲“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违背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点”,并表示它歪曲了毛泽东的讲话。《五一六通知》还认为,《二月提纲》试图把对吴晗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的做法,“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并表示所谓“资产阶级的学术”根本就没有资格和“无产阶级的学术”平等竞争,只有被“压倒和消灭”的份。《五一六通知》也把针对《二月提纲》的批判上升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说和《二月提纲》所代表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不但关系到所谓“党和国家的前途”以及“将来的面貌”,甚至还是“关系世界革命的一件头等大事”。也就是说,《五一六通知》把批判《二月提纲》所代表的路线,拔高到了一种“拯救地球”的高度。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进行《五一六通知》中所说的那种斗争呢?事实上,这份通知的最后那几段内容,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也是反复被各种文革史著作所反复引用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内容吧。
二、发动大规模政治清洗:《五一六通知》的用意
《五一六通知》的倒数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要求中共的各级党委立即停止执行《二月提纲》,并这样说道:
“全党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从这些内容来看,这份通知看上去似乎还是在把目标放在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方面,表示要“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要进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也就是说,看上去这场政治运动似乎还是局限在文化方面的、针对知识分子的。但是接下来,《五一六通知》倒数第三自然段的后半段却话锋一转,这样说道: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
从这一段内容就可以看得出来,毛泽东即将发动的这一场“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攻击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文化界的人们,而是要同时在中共党内、政府里、军队中和文化界展开清洗。这一段也表示,尤其不能让这些将被清洗和被调动职务的所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因为“这是异常危险的”。可以说,这场政治运动虽然叫“文化革命”,但它的实质内容远远超出了文化层面的清洗,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而且,从“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这句话来看,被清洗的目标还包括身处高位的人。
《五一六通知》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则带有更为激烈的调门。这段内容是这样的: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这段内容表示,那些即将被清洗或被调动职务的人,是所谓“混进”中共党政军系统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而且这些人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夺取中共的政权,搞所谓“资产阶级专政”。而且,这些人中有的人不止是“还没有被识破”,更是在受到信用,被培养成“接班人”。可以说,这段内容描绘出了一群试图从党政军内部和文化界夺取中共政权、而且其中有的还处在“潜伏状态”的人。用《五一六通知》的话来讲,这些人就是中共所说的“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事实上,这段话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可以说是一枚令人非常震惊的政治炸弹,它其中的“接班人”这个用词,就足以使人浮想联翩了。因为实际上,当时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刘少奇已经具备了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在1961年的时候,毛泽东曾经对访问中国的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表示,他的继承人“很明确,是刘少奇”。在更早一些的1957年,毛泽东则跟当时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说过,中共党内接替他的人“第一是刘少奇”。而刘少奇当时的职务,则是中共中央的第一副主席。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理论上“退居二线”了,刘少奇则负责主持着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从这些很明确的迹象来看,《五一六通知》当中所说的“接班人”实在是让人没有办法不联想到刘少奇。
更为“劲爆”的,还有通知中“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这种形容。赫鲁晓夫是在斯大林死后通过苏共党内斗争变成一把手的苏联领导人。他在历史上的知名行动,就是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做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这之后,苏共和中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决裂,而赫鲁晓夫也在中共的官方意识形态当中被定义成了一个叛徒的角色,认为他背叛了马列主义和斯大林的政治路线。关于苏共和中共的这些恩怨,我们在之后的内容中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先了解到,在1966年时的中共的政治语境下,“赫鲁晓夫”实际上就是“叛徒”的同义词,而“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叛徒。”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大林死前,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身居高位,变成了斯大林身边的红人。在斯大林死后,他则对斯大林进行了否定。赫鲁晓夫的这种履历,实际上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刘少奇。《五一六通知》里把“接班人”说成“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这种说法,则很容易地就能使人联想到,假如毛泽东死后,刘少奇是否也会像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那样,对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和个人崇拜进行全盘的否定。
可以说,在明面上直接猛烈抨击彭真和《二月提纲》的《五一六通知》中,毛泽东表露出了他更大的政治清洗计划,不但不点名地表示在党政军系统和文化界将有一批人被清洗,而且还暗示有人正在像赫鲁晓夫那样潜伏着,准备否定掉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否定掉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通知中使用了“接班人”用于描述这些潜伏着的“赫鲁晓夫”,则暗示着这场政治清洗的目标将包括刘少奇。
三、中共领导层集体按下文革的开始按钮
尽管这份通知中已经出现了这么多的暗示内容,但负责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依然只能按照中共党内程序,主持了1966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通过了《五一六通知》。根据文革史学者余汝信对毛派骨干戚本禹的访谈记录,戚本禹曾这样回忆《五一六通知》在会上的通过过程。曾列席这次会议的戚本禹这样回忆道:“是主持会议的刘少奇请出席会议的政治局成员表决,未有反对意见。其后,刘少奇再向坐在后排的列席人员说,你们也表表态,这样,列席者也纷纷举手,算是出席、列席会议的人都‘一致通过’,但后者应不计入票数。”
需要指出的是,参加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一共有76个人,其中包括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还有一些部门负责人以及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等铁杆毛派在内“中央文件起草小组”成员。可以说,这些与会者们包括了当时中共党内的各派力量。在毛泽东不在的情况下,他们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一同表决通过了《五一六通知》,一同按下了文革的开始按钮。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些人中的每一个都和毛泽东一样,身上都背负着对死于文革的民众的血债。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面对毛泽东的步步逼近,刘少奇真的就那么“老实”、那么俯首帖耳吗?主持了通过《五一六通知》的会议的他,真的就会这样束手就擒吗?这个时候不在北京的毛泽东,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政治计划,准备怎么一步步向他的政治目标进一步推进,准备怎样展开一场超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呢?事实上,刘少奇当然不会这么软,毛泽东也留有更多的后手。他们两人之间的“斗法”,很快就会将狂暴的文革之火进一步点燃,把无数苍生卷入政治运动的狂暴乱流当中。
感谢大家,这周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