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六条”的推出经过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林彪取代刘少奇正式成为毛泽东接班人的过程。随着林彪正式成为中共的二号人物,可以说毛泽东已经完成了对刘少奇的最重一击。而与此同时,重返“一线”的毛泽东也准备全面推广他自己的政治狂想。在1966年8月8日这一天,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一份名叫“十六条”的文件。而这份文件,可以说是毛泽东文革的纲领。
所谓“十六条”的全名,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而这份文件的酝酿,则早在约两个月之前的《五一六通知》下达以后不久。当时,毛泽东认为搞文革运动需要有个条条框框,因此就让在北京的陈伯达起草一份文件。而这份文件的最终定稿,也是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曲折。根据杨继绳所著文革史《天地翻覆》的描述,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六月份陈伯达就开始搞了,参加的人有王力、关锋、尹达、穆欣,在钓鱼台十四楼办公。在上海的毛泽东经常和起草小组沟通,提出他的意见,改了20多遍。毛从上海回到北京看了后,说大体可以,但太长,要换换手修改。毛泽东又让陶铸、王任重、张平化修改。陶铸和周恩来商量,删去了‘黑帮’、‘黑线’等提法,加了一些限制词语。全会通过的是毛泽东8月7日审定的第31稿。”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文革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可以说是极端地重视,前前后后改了超过30稿。此外,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刘少奇在毛泽东的同意下向各高校、单位派出工作组的时候,毛泽东事实上正在绕开刘少奇写着一个政治路线与工作组不同的文件。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里,毛泽东既在支持工作组,又在反对工作组,把一套左右互搏之术玩得可谓是“炉火纯青”。这样一种同时炒作看似两种对立的政治行为,再由自己出手用其中一种把另一种打倒的政治把戏,也真可以说是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毛泽东的“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十六条”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66年8月9日,这份文件被刊登在了各大报纸的头条。到了8月13日,中国官方的喉舌《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社论,表示“十六条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也“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这样,毛泽东就向天下广而告之了他的文革政治纲领。
以上就是“十六条”从起草到公开的经过。可以说,这份文件是文革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共官方文件之一,从它的内容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本人对文革的总体政治规划。那么,这份文件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读一读这个“十六条”。
二、“十六条”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文革?
“十六条”的开头一条,就对文革这场政治运动定了性,这样说道: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当前正在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阶段。虽然1949年以后,资产阶级已被推翻,但它还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的复辟的目的。
"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来,在毛泽东看来,文化大革命不但仅仅是一场政治层面的革命,也是触及了思想、“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按照毛式的政治逻辑,尽管资产阶级已经被中共推翻了,但资产阶级还随时有可能通过所谓“征服人心”的方式达到所谓的“复辟”。这一条更为关键的信息在后半部分。在这里,“十六条”的第一条提出了文革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就是中共的干部、尤其是高层干部们。也就是说,毛泽东规划的文革,是要把运动的重点指向上,与工作组主要指向下的“二次反右”模式很不一样。
“十六条”的第二条,则是将文革的主要利用对象点了出来,说道:
“二、主流和曲折:广大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他们能够向那些公开的、隐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发动攻势。他们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阻力主要来自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就能看出,尽管这一条说所谓“广大工农兵”也是文革的主力军,但当时最为符合毛泽东心意的事实上还是清华的蒯大富这一类和工作组对着干的激进分子,或者像北大的聂元梓这样在文革刚一爆发时就契合毛的意图贴出大字报,把运动的火向上烧的人。因此,这条所谈到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在这时可以说是毛泽东心目中更为关键的文革主力军。不过,由于毛泽东这个人的政治行为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特点,因此他的这一看法,事实上在这之后还有许多种变化,最后他甚至亲手把聂元梓和蒯大富给镇压了下去。另一方面,这一条也谈到,文革的“阻力主要来自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就是说,毛泽东要利用一种发动响应他政治意图的人们的方式,打击中共党内的那些干部们。这一点,也可以从“十六条”的第三条中看出来。这一条说道:
“三、‘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必须把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领导者不要害怕打破常规。革命组织单位必须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便领导群众。革命组织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坏人混进队伍。”
这一条提到,需要“放手发动群众”,并且要求各地的干部们也“不要害怕打破常规”。也就是说,这一场文革的政治运动模式,与1949年以来中共那种利用党政干部体系的层层指令、展开自上而下清洗的政治运动都有所不同,属于一种毛式的群众运动。不过,这种由毛泽东发动的群众运动,绝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主运动,因为毛泽东已经给它加上了一个紧箍咒,那就是要求这场运动“必须把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并且要求所谓“革命组织”要“防止坏人混进队伍”。至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个定义的标准当然就是所谓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也就是说最终的裁决权在于毛泽东本人。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自己亲自提出,要把他自己的思想作为文革的首位。对于这一点,“十六条”的最后一条也进行了更为直白的阐释,说道:“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南: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也就是说,毛泽东不但要把他的思想放在文革的首位,还亲自把他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伟大红旗”,要求人们把它“高举”起来。
三、毛泽东要进行一场“暴烈”的政治运动
“十六条”的第四条则对文革中的“群众运动”特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说道:“四、让群众在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必须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敢’字当头,去掉怕字。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不要怕出乱子,‘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在这里,毛泽东是在表示,文革这场运动需要打破此前政治运动的那种形式,让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让这场运动变得暴烈起来,“不要怕出乱子”。这一条结尾处的那段“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出自毛泽东在1927年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那篇报告里,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可以说,在毛泽东心目中,文革这场运动也将和所谓的“土地革命”一样,成为一场异常暴烈的、将原有社会秩序打乱的政治运动。
从以上的这几条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毛泽东心目中文革到底该怎么搞了。在他看来,文革是一场需要通过“发动群众”的办法,绕开共产党的既有党政官僚体系展开的政治运动。而这场政治运动的主要攻击目标,就是中共党内的干部们,包括高层干部们。这场运动的主要依靠对象,将是那些响应毛泽东,对中共的党政官僚们进行“造反”的人。而这种“造反”行动不会是和平的,而将会是异常暴烈的。不过,尽管毛泽东在“十六条”中表示,在文革当中“必须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但实际上,他在“十六条”里面又给群众加上了紧箍咒,要求群众必须把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而且还要高举他的思想这个所谓的“伟大红旗”。至于对这场运动中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最高裁决权,当然也是掌握在毛泽东本人手里。可以说,在毛泽东的规划中,整个文革不是什么民主运动,而是一场“奉旨造反”的活动。
“十六条”这份文件的内容,当然不仅只有上述这些。在它的其它条目中,还谈到了这场运动的打击、清洗范围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进行详细的叙述。
感谢大家,这个星期就讲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