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纵横大历史:《回顾文革》第三十一讲 七千人大会,林彪的马屁

0:00 / 0:00

一、大跃进的终结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了大跃进的发动和狂飙。1958年,随着中共在毛泽东的狂想之下确立了所谓的“总路线”,疯狂的大跃进开始了。在中共不切实际的工业、农业生产指标和“宁左勿右”的氛围之下,大量的“高产卫星”到处出现,并导致了粮食的大减产和官方高额征粮,进而引发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毛泽东“反冒进”敲打的周恩来和刘少奇都配合着毛泽东,邓小平则像反右运动时一样担任着毛泽东的马前卒。整个中共的极权主义体制如同一台狂暴的杀人机器,夺走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毛泽东一度稍稍后退,大跃进也因此在1958年11月—1959年7月间进入了一段稍微没有那么疯狂的“纠左”时期。但随着1959年7—8月的庐山会议召开,感到“总路线”受到威胁的毛泽东又继续激烈起来,此后中共的路线也变成了“反右”。而与此同时,中共和苏共的关系也走向了决裂,中共即将在国际上摆出一副四面出击的派头。

关于中共和苏共是如何走向决裂的,以及它们的决裂和文革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在之后会进行详细的讲解,今天先不做过多的叙述。这一讲中,我们还是延续上一讲内容,谈一谈大跃进是怎么结束的,大跃进的结束又对中共党内的政治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1959年8月,随着庐山会议的结束,中共一方面继续狂热地推行着大跃进,继续饿死大批民众,一方面又展开了一场名为“反右倾运动”的政治运动。要注意的是,这场政治运动和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是一回事。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中共的打击对象主要是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一共划了55万个“右派”。在1959年展开的这场“反右倾运动”,中共的打击对象则既包括中共的干部、党员,也包括知识分子和大量普通民众。在这场运动当中,有300多万名中共党员和干部被划成了“右倾机会分子”,还有数百万知识分子和民众也被带上了“漏网右派”、“阶级异己分子”之类的帽子,遭到政治迫害。被戴上上述这些政治帽子的人,多是一些对大跃进的疯狂有看法、提出过意见、反映过实际情况的人。在这种“劣胜优汰”的机制下,能够给大跃进降温的人被最大限度地封住了嘴巴,愿意把大跃进更为疯狂地继续下去的人才会受到中共体制的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人被饿死了。

终于,在3000多万人饿死的情况下,大跃进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了,毛泽东也意识到他的大跃进走向了失败。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保障农业生产。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名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加强农业生产、压缩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生产、精简工业企业职工和城市人口。这一八字方针的确立,也标志着大跃进在中共官方层面的结束。不过,饿死人的现象实际上在这之后的1962年依然存在。

二、七千人大会:刘少奇挑战毛泽东

接下来,在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中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了。这场大会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参加的人包括了中共中央及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省、市、地、县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厂矿及部队的负责干部,到会人数达到了7118人。这次会议的正式名称,叫做“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为了召开这次会议下发的通知,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因为“1958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之工作中间,发生缺点和错误,并且产生不正确观点和作风,妨碍著克服困难,必须召开一次较大规模之会议来统一思想认识。”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了书面报告,报告中不再提及“超英赶美”的事。此外,刘少奇还做了一个口头报告。在报告当中,刘少奇谈到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工农业减产这个问题,说道:“到底天灾是主要原因呢?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呢?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的主要原因是天灾,有的地方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在报告中还这样表示:“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不少毛派人士一直宣称大跃进期间中国确实遭遇了天灾,因此大跃进饿死人的重要原因乃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灾。然而,这当然是不值一驳的,因为任何人都能看出来,大跃进就是彻彻底底的“瞎折腾”,是人祸。因此,刘少奇所说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事实上依然是在对中共进行着强力的回护,因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零分天灾,十分人祸”。不过,就算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实际上也已经不能让毛泽东满意了。刘少奇在讲话中所谈到的“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实际上是毛泽东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在此前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就曾经使用过这个比喻,用来表示大跃进的主流是“好的”,表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从总的形势看,成绩和缺点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从局部来讲,可能是十个指头烂了七八个,但从全局来说,缺点只是一二、三个指头的问题。从某些具体事实看来,确实有些得不偿失的事,但是总的说,不能说得不偿失。取得经验总是要交学费的。全国大办钢铁,赔了20多亿,但全党全民学会了炼钢铁,算是出了学费。现在有些人把形势讲得一塌糊涂,无非是一个时期内这也紧张,那也紧张,什么人都紧张,以致搞得人心紧张。据我看,没有什么紧张。神州不会陆沉,天也不会掉下来。”

毛泽东的这种比喻,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诡辩术。通过这种诡辩术,任何惨绝人寰的事情看上去都可以用“算指头”的办法被“辩证”成“有好的地方”。更何况,在毛泽东看来,大跃进的成绩是“九个指头”,缺点却只有“一个指头”。而刘少奇却在讲话中说,“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比喻已经不能到处套用了,实际上是不点名地抨击了毛泽东。因此,毛泽东对刘少奇这一讲话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刘少奇在报告中,还在谈及大跃进的“成绩”和“错误”的时候用了这样的比喻:“两者的关系,可能不是一个手指头和九个手指头的关系,而是三个手指头和七个手指头的关系,或者比例更加悬殊。”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已经是彻底在跟毛泽东的比喻唱对台戏了。

七千人大会上的毛泽东、周恩来。(来自中国“人民网”)
七千人大会上的毛泽东、周恩来。(来自中国“人民网”)

三、马屁界的翘楚: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发言

不过,在这场会议上,一个此前一直在中共党内斗争当中显得相当“佛系”的人物突然蹿升了起来。在会上,这个人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依靠、更加相信党的领导,中央的领导,毛主席的领导,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克服困难。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

“我感觉到,我们同志对待许多问题,实际上经常出现三种思想:一种是毛主席的思想,一种是‘左’的思想,一种是右的思想。当时和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不能够很好地体会毛主席的思想,把问题总是向“左”边拉,向“左”边偏,说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实际上是走了样。当然,右的思想也是有的,党内、党外都是有的。无论“左”的、右的,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的东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毛主席思想。毛主席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不是一方面的。

“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较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的。他总是在实际的周围,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因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党更需要团结,更需要跟着毛主席走。这样,我们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小的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好起来,更加强起来。”

大家请听一听,上述的这些话是何等地肉麻啊!可以说,如果举办一场“20世纪知名拍马屁言论大赛”的话,这段言论的创作者是一定能在大赛当中拿到奖的。而发出这段言论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在此前的中共党内斗争当中显得相当“佛系”的林彪。

实际上,在此前的庐山会议上,林彪就在批判彭德怀的时候展现过他“惊世骇俗”的“马屁功”。在那次会议上,林彪在抨击彭德怀时这样说道:“他虽没有提出毛主席的名字,但是在前前后后、会内会外的讲话,字里行间,攻击的目标非常明显,就是反毛主席,反对党的领袖……为了骂党,骂中央,骂毛主席……他是打着反对‘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的旗帜,来向党进攻,向毛主席进攻……他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总想做一个大英雄。他参加革命,包含着很大的个人野心。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觉得他也是个大英雄。自古两雄不能并立,因此就要反毛主席。”

由此可见,在拍马屁的能力方面,林彪在那时的中共高层内部,也可谓是“一骑绝尘”,“水平”远在其他人之上。因此,并不令人意外地,在七千人大会上听了林彪肉麻的讲话之后,毛泽东兴致高涨,表示:“林彪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林彪同志经过调查研究、慎重考虑和分析,作了这样一篇重要的讲话,大家可以好好的研究、考虑。”

事实上,从这时开始,林彪和毛泽东就进入了一种奇特的“互相吹捧”模式当中。在这之后的几年里,一直到文革爆发时,两人的这种“互吹”都会不断层层加码,并达到肉麻、荒诞、搞笑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事实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毛泽东和林彪已经结成了政治同盟。而毛林的政治同盟,也正是毛泽东能够发动文革的先决条件。那么,这一同盟的详情是怎么样的呢?

欲知后事,请关注下一期节目。这周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