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和透明度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2024年,中國政府宣布經濟增長率達到5%,聲稱成功實現了官方設定的增長目標。然而,這一消息並未如預期般提振市場信心,反而引發了廣泛質疑。
一方面,官方數據顯示出穩健的增長,描繪出一幅經濟復甦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多項關鍵指標卻暗示經濟實際狀況與官方敘事不符。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針對揭露真相的經濟學家和獨立聲音的打壓,顯示出中國在追求短期政治穩定和經濟數據光明外表時,可能造成政策「誤判」,並正在付出沉重的代價。
誇大的數據:真實經濟的錯位反映
中國官方數據聲稱,去年單計第四季,GDP升5.4%,勝預期兼是6季以來最高。當中2024年的GDP增長主要受投資和出口驅動,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方面。然而,消費的疲軟卻揭示了經濟結構的潛在問題。2024年全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按年升3.5%,全年消費拉動經濟增長2.2個百分點,消費僅貢獻44%增長,與2023年的82.5%比較,將近腰斬,可見實際涉及民生的經濟環節仍陷收縮。根據官方報告,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僅增長0.1%,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則連續兩年下降,顯示出潛在的通貨緊縮壓力。
與此同時,民間經濟活動的數據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例如,淘寶和天貓等電子商務平台的銷售額增長僅為0.2%,明顯低於疫情後其他經濟體的消費復甦速度。銀行貸款增速從2023年的11%降至2024年的7.6%,反映出企業和個人對未來的投資意願和消費能力普遍疲軟。此外,財政收入的核心指標——稅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8%,顯示地方政府財務壓力加劇。
多名經濟學家指出,這些關鍵指標與官方GDP數據之間的矛盾,顯示出中國可能在「美化」經濟增長方面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數據操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這樣的增長數據「超出可信範疇」,並無助於建立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華爾街日報》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業績的分析發現,23%的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出現淨虧損,超過一半的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中國經濟狀況,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構建了一些替代指標,這些指標是根據中國的貿易夥伴國的出口數據,和主要城市夜間燈光強度等數據編制的。總部位於紐約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利用這些數據和其他數據,對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自己的估計。榮鼎集團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約為2.8%,雖然高於其估計的2023年2.4%的增速,但遠低於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五公布的官方數據。
榮鼎集團中國市場研究主管更表明,過去一年,中國政府下調了利率,推出了對股市和地方政府的金融支持,並暗示2025年將大幅增加政府貸款。如果經濟增速只是從2023年官方公布的5.2%小幅放緩,那麼這些舉措顯然是不必要的。
打壓異見:經濟學家揭露真相的高昂代價
在中國,質疑官方經濟數據的聲音往往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高善文,一名知名經濟學家,曾在華盛頓的論壇上直言,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速可能僅為官方數據的一半。他的言論觸動了中國政府的敏感神經,隨即引起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嚴厲斥責。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高善文遭到調查並被禁止公開發言。高善文的遭遇並非獨例,此前,另一位經濟學家朱恆鵬因批評領導人的經濟政策而被拘留。
這種對經濟學家和專家的壓制,不僅影響了個人言論自由,也削弱了中國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公信力。更廣泛地,這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數據透明度和獨立分析的排斥,試圖以政治控制取代市場自發調節的功能。
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期向各大券商和基金公司發布警告,要求首席經濟學家應「發揮積極作用」,避免發表可能損害政府形象的評論。這一指令旨在統一輿論,強化官方敘事的主導地位。然而,這種做法卻可能導致市場對數據可靠性,和政府政策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外資對大陸營商信心減弱繼而撤資退出。
虛假數據造成政策「誤判」損民生 及 中小企
經濟數據的不透明性和官方對異見的壓制,已經對普通民眾和市場參與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房地產市場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自2020年以來的市場低迷導致家庭財富大幅縮水,進而對消費信心造成了沉重打擊。根據一項調查,近40%的中國城市家庭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在過去3年有所惡化。消費者信心指數處於歷史低位,抑制了家庭的購買力和娛樂支出。
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提供了約80%的就業崗位。然而,數據顯示,2024年中小企業的破產數量同比增長了20%。許多企業表示,由於銀行貸款政策趨嚴和消費需求疲軟,經營壓力前所未有。一些企業甚至選擇退出市場,造成了失業率的進一步上升。
透明的經濟數據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然而,隨著外界對中國官方數據的信任度下降,外資進入中國的意願也在減弱。根據外國投資協會的報告,2024年外資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減少了15%,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場對數據真實性的擔憂。
相比之下,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進步,為中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案例。例如,印度在過去10年逐步完善了統計體系,其經濟數據的可信度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透明的數據幫助印度吸引了大量外資,並促進了長期經濟增長。相比之下,中國過於關注短期的政治穩定和數據面子的做法,不僅使自身在國際市場中喪失競爭優勢,還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虛假繁榮」難安內 尋求真實與改革的平衡
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在於,政府過於關注短期的數字成就,而忽視了長期的結構性改革需求。壓制真相和誇大數據的做法,雖然能在短期內穩定市場預期,但從長遠看,只會延續經濟問題,包括令最高層誤判形勢,認為不需強力政策應對,讓危機在未來以更嚴重的形式爆發。
透明和公正的經濟數據發布,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應該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唯有正視挑戰,鼓勵真實反饋,中國經濟才能在全球競爭中重新獲得應有的位置,並真正惠及民眾。
-顏寶剛(前《有線財經台》台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