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香港不就是中國嗎?美國關稅的沉重打擊:國貿地位進一步瓦解

0:00 / 0:00

美國政府於2月4日宣布,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並首次明確將香港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要求所有香港製造、進口及轉口的商品同樣加徵關稅。這一決定不僅代表著美國正式否定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更進一步削弱了香港作為國際轉口港的競爭力。這一政策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嚴峻的,從貿易、經濟、國際信譽到政治影響,都將為香港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

香港貿易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美國郵政雖然已恢復接收中港包裹,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亦於上周五(7日)簽署行政命令,推遲對來自中國的「小額豁免」(de minimis)包裹徵收關稅,稱直到商務部確認處理包裹和徵收關稅的程序和系統到位。不過香港郵政繼續停止接收寄往美國的包裹,港府亦再發聲明,將矛頭指向美國郵政「突然暫停」又「突然接受」。業內人士指,美國郵政非朝令夕改而是正常做法,估計港方繼續暫停並非作「反制」,是因要處理積壓包裹並釐清收稅安排。

實際上香港長期以來憑藉「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成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樞紐。過去,香港貨品享有與中國大陸不同的關稅待遇,使其成為企業規避美中貿易戰關稅影響的重要通道。然而,隨著美國明確將香港商品與中國商品等同對待,這一優勢將不復存在。

這一變化將導致以下幾大問題:

1.香港商品出口成本上升:企業需要支付額外10%的關稅,加上取消「小額豁免」,基於海關審查還會降低交付速度,有中國物流業者估計,每單成本甚至大約會增加10至20美元,這將使香港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大幅下降。對於依賴美國市場的港商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低的利潤,甚至無法繼續營運。

2.外資與企業撤離:許多外企選擇香港作為亞太區總部或物流轉運站,是因為香港的獨立關稅區身份能提供比中國更優越的貿易條件。如今,當香港不再具備這一優勢,企業可能轉向新加坡、東京等其他金融中心,進一步削弱香港的經濟基礎。

3.轉口貿易受重創:多年來,中國企業利用香港作為轉口站,以規避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但此次美國明確表示,將加強審查原產地證明、訂單和裝箱貨單,即使經第三國(如新加坡、台灣、韓國)轉運,只要主要生產、組裝或加工過程在中國或香港,仍需繳納額外關稅,徹底堵住過去企業利用香港規避關稅的漏洞。

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導致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動搖,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急劇縮小。

香港中小企及物流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香港的出口貿易結構主要以轉口為主,而非大規模生產製造,但本地仍有部分傳統製造業企業依賴美國市場,如電子產品、鐘錶、玩具、服裝等產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如今將被視為中國商品,須繳納與中國產品相同的關稅,導致成本大幅上升,利潤空間被壓縮。

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由於資金與市場選擇有限,這種額外成本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許多企業可能不得不選擇裁員、減少業務,甚至直接倒閉。

投資銀行瑞銀的互聯網研究團隊預計,新關稅政策將會令到履行訂單的時間與成本上升,短期內對香港、中國內地與美國之間的跨境電商需求帶來壓力。報告提到,目前國泰航空有超過50%出境貨運量與電商相關,預計上述政策將會對貨運量及收益產生短期影響。根據瑞銀分析,當國泰貨運量或收益每變動一個百分點,便可能影響2025年盈利約兩個百分點,因此新政策甚至可能影響香港作為全球最繁忙空運航空中心樞紐地位。

國際信譽受損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堪憂

香港在2020年後強調要融入國家大局,與西方國家幾乎「全面割蓆」,這次美國的新政策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影響,更是一次對香港國際地位的重大打擊,這不是「求仁得仁」嗎?美國此舉等同於正式否認香港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削弱香港的國際信譽,並可能引發更多國家的跟進。例如,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可能會重新審視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甚至調整與香港的貿易與投資政策。

此外,這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若國際投資者認為香港的政策環境與中國無異,那麼他們將更傾向於選擇其他亞洲市場,如新加坡、東京等。國際資金可能因擔憂政策風險而加速撤離,進一步削弱香港的金融市場。

美國不再承認「一國兩制」 港企與中企無異

美國對香港徵收與中國相同的關稅,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一種政治表態。這顯示美國已經不再承認香港的「一國兩制」特殊地位,而是將其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在最新訪談中直接表示:「港企與中企無異」,並強調香港企業完全受北京控制。這表明美國政府對香港的態度已經徹底轉變,不再視其為獨立於中國的經濟體,而是與中國同等對待。

這一政治信號可能引發更多國際制裁措施,例如限制香港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發言權,甚至影響其在其他國際組織的地位。香港政府雖已就此事向世貿申訴,但回顧過去,美國對世貿裁決一向不以為然,即便香港勝訴,也不代表美國會改變政策。

失去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將何去何從?

面對美國的關稅新政,香港的經濟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內,港商可能被迫轉向其他市場,如東南亞或歐洲,以彌補美國市場的損失。但這並非易事,因為這需要時間來重新建立供應鏈、尋找新客戶,並適應不同國家的貿易規範。

長遠來看,香港必須重新思考其國際定位。如果不能擺脫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那麼在美中貿易戰的持續壓力下,香港的經濟將進一步受到牽連。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政策靈活性來應對這種國際變局,也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美國的關稅政策對香港而言,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當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的優勢,其作為全球貿易樞紐的角色將進一步削弱,而國際信譽的受損,將讓香港面臨更多經濟和政治上的挑戰。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特朗普四年的任期,無疑香港未來的發展道路恐怕比以往更加崎嶇難行。

-顏寶剛(前《有線財經台》台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