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港府愛國徵文比賽的愛國糊塗賬

0:00 / 0:00

香港變得越來越「中國」,其中一個證據是不斷融入中國的政治生活。特首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明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港府會舉辦紀念活動,「提升愛國精神」。而今年是中共75周年國慶,逢五逢十要大搞,所以港府搞了點新意思,由公務員事務局舉辦「情繫中華」徵文比賽,共收到來自51個部門近三百份作品。局方選出冠亞季軍、七篇優異獎、14篇優秀作品,共24篇編成作品集,日前舉行了頒獎禮。

頒獎禮邀請了三甲和兩名優異獎得主出席,三甲作品自然成為傳媒焦點。冠軍作品記述北京觀升旗禮,全篇用文言撰寫,文筆是24篇之中最好的:「癸卯深秋攜友進京,夜半赴天安門觀升旗禮,見氣象磅礡,萬眾歡騰,頓生感慨,故撰此篇,兼賀共和國華誕」,奪冠乃合情合理。亞軍作品,作者幻想自己是中國的龍脈,「在神州大地上流淌千年」,「翻騰浪花,洗刷大地的創傷,目之所及是百廢待興又生機勃勃的景象」,意境獨特,得亞軍亦屬合理。

季軍作者是警長,文章憶述讀小學六年級那年,回歸當晚他因睡意侵襲,錯過電視機前的回歸歷史時刻,醒來後爆哭,並「將怒氣發泄在父親身上,抱怨他沒有把我喚醒」。文章表現出濃濃愛國情操,有網民為他只得季軍抱不平,認為應該得冠軍。

好在不是冠軍,否則便可能讓特區政府尷尬了。

何出此言?因為文章出了點問題,問題在於這一句:「醒來後,我哭了整整個早上(即7月1日早上)……父親笑着答應帶我去看升旗儀式,才讓我釋懷。翌日(即7月2日),父親牽着我的手,和我一起看儀仗隊在金紫荊廣場進行升旗儀式。」

6 30 日之後一直大雨 金紫荊廣場取消升旗

升旗儀式每天都在廣場進行,有何問題?其實疑竇頗為明顯:6月30日之後幾日一直下着大雨,7月1日早上解放軍入城時市民是冒雨迎接的,當時市民可以參觀升旗儀式嗎?

既然生疑,自然要查個水落石出。有兩點事實十分關鍵。第一,根據袁求實編著、三聯書店出版的《香港回歸以來大事記1997-2002》,7月1日上午10時會展舉行特區政府成立慶典,期間中方代表團成員、中國外長錢其琛前往今天稱為「金紫荊廣場」的地方為中央政府贈予特區的禮物「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揭幕。

而根據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寫的《香港志》第一冊《總述、大事記》記載,特區政府於同年9月30日宣佈,於次日即10月1日起每天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國旗、區旗儀式。

換言之,7月2日廣場不具備舉行升旗禮的條件。

第二,7月2日凌晨12點,天文台發出紅色暴雨警告,當日各區山泥傾瀉,九龍廣泛地區水浸,教育署宣佈停課一日,法庭休庭。

換言之,7月2日公營機構停止運作,不少人會避免外出。

基於以上史實,我們不得不好奇一問,季軍得主7月2日在金紫荊廣場其實看了些什麼?或者應該問,警長先生當日有去過金紫荊廣場嗎?

除了這一點未盡人意之外,這些獲獎文章建構出新香港的政治關懷和倫理。24篇文章,提及國旗、國歌、奧運的各有8篇,回歸5篇,黃河4篇,這些都反映港府這幾年的政治關注點。再回到季軍警長的作品,因為「錯過了回歸的一刻」而「將怒氣發泄在父親身上」,充分折射出國大於家、阿爺大過阿爸的價值觀,正是這種港式「爹親娘親不及黨親」的「崇高理念」,讓文章得到賞識,奪得季軍。

有一篇「優秀作品」講奧運,討論運動員表現時,先談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再談江旻憓的「沉着應戰」,先中國後香港、一國先於兩制的安排亦十分明顯。

有一篇講歷史的:「我們的根在於那一段段曲折的歷史,那一篇篇動人的故事。從井岡山的星火燎原,到長征路上的艱苦卓絕,再到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重寫後的中國現代史,要從井岡山開始。

另一篇有以下一句:中國「這七十五年,是一段充滿艱辛與榮光的旅程。」感覺是:香港政府沒有禁止香港市民講「榮光」呀,只是立場先行,經過政府審查便OK。

獲獎作者對中華民族認識有限

除了季軍作品令人生疑外,部分篇章政治不正確。有兩篇搬字過紙,貪口爽提及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同胞/中國人。作者們要麼在搞種族主義,要麼便是對中國懵然不知: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有不少並非黃皮膚,例如維吾爾族「同胞」們便具有高加索血統,眼藍、髮棕、皮膚白。如果黃皮膚等同中國人,進行評選的公務員事務局是不是要將這些「兄弟民族」分裂出去,顛覆中國?

有一位退休消防區長寫道:「退休後的第一個旅程,我打算帶着母親乘坐既快捷又安全的高鐵回祖國觀光。」1997年前說「回祖國」是OK的,因為那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當香港已是中國一部分,從香港「回祖國」便有分裂祖國之嫌了。

入選的24篇其中14篇是「優秀作品」,理論上文筆應有一定功力,最少不應令任何人尷尬,然而部分文章頗令人咋舌。有一篇寫道:「我身為新時代的公僕,更應不斷反省,時刻要捫心自問能為社會做點什麼。習近平主席曾說,希望這一屆特區政府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吓,這不是明擺着拿習主席的令箭罵港府無能嗎?

有一位作者任職消防處法定語文主任,文章是24篇之中組織最混亂的。同一段文字,第一句是「回國內觀光,我想都沒想過。……國內景點應該留待退休後才慢慢逐一去吧」,但段末卻話峰突轉,毫無先兆之下說疫情期間「只能寄望一切早日復常,放假可以回內地到處走走,看看好風光。」這給人的感覺是,三百篇參賽作品水準絕大部分比這個更差,這篇已屬「優秀」。

媒體報導,消防處是徵文比賽的大戶,事實上它與民政事務總署各有三篇入選,警務處、渠務署、房屋署各有兩篇。值得注意是,參賽者非香港出生或名字使用普通話拼音的共有6名;三甲之中,冠、亞軍得主的英文名字都是普通話拼音,象徵意義非常豐富。

得獎部門共有17個,有一個部門理應可以囊括多個獎項,卻不見身影,這便是教育局。教育局作為國民國安教育的推手,是香港政府的「真理部」,最有文采的中文組、最愛國的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哪裏去了?筆者問過教育局朋友,局方有出電郵鼓勵同事參加。所以,教育局是因為國安月月講天天講,因而出現「國安疲勞」,還是參賽文章水平比上述語文主任的還要低,因而落選?

香港17萬公務員,只有不足三百篇選賽,是「情」不足,「繫」不穩,還是「中華」之心不夠強?

港府的愛國任務畢竟只是中途出家,難寄厚望。「情繫中華」這麼空泛的選題,評審當局從語文水平、事實史實準確性和政治正確都拿捏不穩,若要處理意識形態再重一點的題目例如馬恩列斯毛鄧江必然會露饀。之不過,入選文章,一定程度反映特區政府的施政方向。例如這一篇:「我們作人民公僕,當無名英雄,無問付出,以結果為目標,為市民排難解憂,以民為本,福為民開,如同無數先烈一樣,不怕辛勞、不怕犧牲、不怕失敗。」

各位公務員朋友,你們準確好為香港、為中國犧牲了嗎?

- 楊穎宇 (《教育刺針》創辦人)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