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HKDSE會否變成CNDSE?

0:00 / 0:00

對於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伊始,立法會議員鄧飛突然在開會期間對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提出口頭質詢,為何考評局網頁少了77間海外院校認可DSE。

及後,考評局原本決定今年不在中國大陸開設試場,基於某些原因突然改變決定。去到六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為俄羅斯提供黃金押運服務的威豹金融押運護衛(香港)公司,而該公司今年負責為考評局押運試卷到大陸;制裁發生後,該公司的網頁突然消失,考評局將來由誰押運試卷到大陸,成為一大疑問。

DSE被列國際考試不受規管 港補習社北上發展

上一段講述的,都涉及DSE的大陸市場。最新的發展,是10月15日無綫電視「時事多面睇」播放的一集,稱為「補習社出路?」當中信息量非常巨大,足以令人深思,HKDSE會否有朝一日變成CNDSE。

首先,片集指出,香港補習社北上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片集訪問遵理學校創辦人梁賀琪,她說:香港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很久,供求都已經差不多,所以內地變成另一個市場。」片集訪問的兩位由中國高考轉跑道考DSE的應屆考生,其中一位便是遵理的學生。

那兩位受訪DSE應屆考生,透露的情況令人擔憂。兩位都是在中六(大陸稱為「高三」)轉跑道讀DSE,一人用了一年時間,另一人僅用了八個月,便能讀完香港學生要三年時間才能讀完的課程,並考獲佳績,入讀香港心儀大學。

香港學生視為人生一大難關的DSE,在兩人口中,似乎只是小菜一碟。兩人都是修讀理科,他們認為DSE的數、理科較內地「簡單不少」,只是英語需要多下功夫。其中一位受訪者說,「內地的高考競爭是非常大,光是廣東省就有數十萬考生」,現在只是與數萬香港考生競爭,壓力頓時減輕不少。

「封閉班」制度 三年DSE課程一年內完成

同一集節目可以找到兩個一年內讀完DSE課程的考生,說明這個情況相當普遍。在小紅書搜尋,不難找到DSE「一年制全年班」的資訊。讀者可能會問,原本三年的課程,怎樣可以一年讀完?其中一間的做法是這樣的:它採用「封閉班」制度,學生需要寄宿,「吃住一體」,睡醒就上課,下課回宿舍就睡覺。上課時間表是上午7:30至晚上9:35,引入中國大陸高中常見的「早讀」和「晚自習」制度。中午12:15至下午1:30是午膳,下午6:30至7時是晚膳,中間4:55至5時有五分鐘小息時間。小紅書非常自豪時推介說:「封閉班每一分鐘都會被充分利用,為即將到來的DSE考試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上述的反人道、非人性做法仍然頂得順、未夠喉,學生還可以參加「寒暑假班」,繼續操練。

換言之,中國大陸的學生使用了他們的優勢,即習慣軍訓、刻苦耐勞,來參加一個他們眼中競爭較小、簡單不少的香港考試。

某程度上,香港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了他們的優勢。對大陸考生而言,DSE相對於其他國際考試的天然優勢是可以用中文尤其簡體字作答,「缺點」是港味太濃,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學習足夠的香港知識應付考試。

「優化」DSE 殺走通識科用愛國「公社科」代替

為了開拓中國市場,DSE必須「優化」,去掉這個「缺點」。所以港味最濃的通識科全科閹掉,換上大陸學生熟悉的、愛國味道濃烈的公社科;歷史科也已經好多年沒有香港政治史的題目。

此外,其他學科也紛紛進行「優化」,例如中史科在零諮詢下決定學生不應考卷二最高可獲第5級成績,經濟科同樣不修讀選修部分便可獲最高第5級成績。眾所周知,DSE的設計是要涵蓋從前香港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兩個公開試的學習份量和學科能力,現在的「優化」方案將相關課程的程度向中學會考傾斜,進一步有利於大陸考生備試。

看兩間龍頭補習社即是遵理和英皇的小紅書,已有不少大陸考生能在一年修讀完畢並考獲三十多分的佳績。隨着成功故事越來越多,將來情況如何,不難想像。

DSE成陸生「內接香港,聯通國際」跳板

論者有謂,可否將DSE分作兩條隊,本地考生考DSE,而仿效劍橋國際高考,另設iDSE讓非本地考生參加?原意雖好,但成事機會幾等於零。一來考評局資源匱乏,難以設立另一個考試。更重要的是,如果參加iDSE的絕大多數是大陸人,迫令他們參加「國際試」,便有「中國即他國」的意味,明顯有港獨成份。所以,維持中港一條隊、逐步將HKDSE變成CNDSE,DSE成為大陸考生「內接香港,聯通國際」的跳板,似乎是無可避免的。

行文至此,最近發生了另一件值得觀察的事。有大陸新移民家長成立關注組,反對高才優才子女以「受養人」身份取得「本地學生」資格參與聯招,發起聯署並致函立法會申訴部,要求政府正視問題,建議「本地學生」必須在香港本地中學就讀最少三年或父母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在立法會上答應檢視專上院校在錄取學生時所採用的本地學生定義。如果檢討結果是維持原判,便可理解為香港教育會繼續向中國大陸傾斜,港府向大陸人大開門戶,方便他們來港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

- 楊穎宇(《教育刺針》創辦人)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