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如無更新發現,香港全面文社史,應由輔仁文社寫起。輔仁文社由楊衢雲先生創立。一八九二年秋,與孫文合作革命,一八九五年二月參加興中會,孫強調民族革命,楊側重徹底政治革命。”
事實上,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說:“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應由楊衢雲說起。”
楊衢雲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廈門人。楊衢雲年幼即隨父 親到香港接受教育。十四歲在香港進入船廠學習機械,因工業意外失去右手三指,於 是改習英文。畢業後任教員,及洋行副經理。
一八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正月二十七日), 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 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 書。三月十六日(農曆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 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
一八九五年十月,興中會在廣州第一次起義,由楊衢 雲在香港任總指揮。由於事機不密,為清政府所獲悉。陸皓東等七十多人被捕,楊及孫同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於五年內不准入境。楊衢雲經新加坡,前往南非,之後再轉往日本,並輾轉在各地發展興中會。
一九零零年一月,楊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由孫中山任。同年從日本到香港,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楊衢雲於年底返回香港,於上環結志街五十二號設私校教授英文以養妻兒。
一九零一年一月十日楊衢雲於中環結志街52號2樓寓所(其私塾)內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開槍刺殺並於翌日(一九零一年一月十一日)失救逝世,下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墓碑上沒留名字,只刻有編號6348,並以天圓地方概念設計,刻有青天白日圖案,追封楊衢雲的功蹟,並象徵著楊衢雲革命的精神。無名碑於一九零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建成。民國“四大寇”之一尢列評論楊衢雲是“民國之基,乃公之骨。”
直到二零一一年九月,香港政府才在6348號墓碑豎立楊衢雲生平說明牌,以肯定為中國革命的貢獻。
作者在本書闡釋書題:‘識楊衢雲,使我憬悟先烈足跡不少,而我們對他認識又太少了“今識”含有初則驚識,繼而不能止息的企望多識,深識以致全識,以致達到真識的潛在心意。’從全書收錄的作者近十年以來研究楊衢雲的數十篇論著來看,確實顯示了“真識”的“潛在心意”,其中包括楊衢雲與輔仁文社的歷史,釐清中國政黨史學家誤導之處,還以楊衢雲應有的歷史真面目和地位,這是難能可貴的,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後的今天,特別值得我們好好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