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吳亦桐評《鄧小平在1989》

0:00 / 0:00

「六四30周年」前夕,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悄然出版中共元帥葉劍英養女、前記者戴晴的新書《鄧小平在1989》,本周五(31日)將在田園書屋正式發行。

在書中出處廣泛、碎片化但卻能連成相對完整的證據鏈中,再次確認鄧小平作為「六四總射擊師」的歷史角色,駁斥了一直以來在中共話語、甚至如美國學者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中,呈現給公眾的更多是鄧小平改革者的標籤。

透過戴晴的這本新書可以看到,1989年的鄧小平純熟操控權術、對觸動中共集權的改革派大開殺戒;但他又透過經濟上的改革、1992南巡講話等遮蔽政治上的保守貪權。

作者開篇寫道︰就在1989年正正中間的三天裡,5月31日至6月2日,85歲的鄧小平做出了關乎他自己、他的黨、他的國、乃至日後整個世界的決斷——政壇重整、彈壓平暴。北京古都,第一次在和平時期槍聲大作,坦克開進了天安門,現代裝備的野戰部隊成建制地出動,沿街射殺學生和平民,血濺長街。

接下來從多條線索交代鄧小平做出開槍決定的前因後果。胡耀邦逝世引發大規模學生運動,鄧小平在非常時期遣走趙紫陽訪問朝鮮,然後指使李鵬炮製出「四二六社論」,激怒學生引發「四二七」大遊行。

此後的1989年4月28日至5月11日期間,鄧小平神隱不見。但他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幕後了然事態及操控局勢。

當年5月16日中午,鄧小平以事實上的中國最高決策人的姿態與到訪的前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見;當天晚上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與戈爾巴喬夫會見時,指出鄧小平才是最高領導人這一事實,這顯然激怒了鄧小平。隨後趙紫陽遭逼宮下台,至此鄧小平拋棄了力挺10年的趙紫陽,從某種意義上,中國八十代開啟的政治小陽春時代,被隱身在幕布後的鄧小平之手驟然關閉。

平時各自護守勢力的中共元老在關鍵時刻聚攏在鄧小平周圍,而時任中國國家總理的李鵬成為更是成為鄧小平任取任用的一桿槍。1989年5月19日,鄧小平召開御前會議,部署從5月20起實施戒嚴。

6月2日,在中共戒嚴令12天後,中共黨內頂層人事調整已畢,各派勢力已達成一致。中共元老決定清場,會議由鄧小平主持。他稱八九學運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來自國際上的大氣候,特別是美國開動宣傳機器煽動中國國內所謂的民主派、反對派,但鄧小平認為這些人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敗類。他建議戒嚴部隊指揮部當晚開始實施清場計劃並在兩天內完成。

在中共元老抽離人性的清場令中,筆者看不到一絲對生命、國家、甚至它們自己所在黨的任何尊重與維護,只是死死守住它們通過暴力攫取的權力及權力帶給它們的利益格局。而鄧小平作為中共「改革者」的形象轟然倒塌,他是美國學者麥克法夸爾筆下的「教父」,是用暴力維護權力的「劊子手」。

書中其中一個脈絡是一位前軍報記者江林的親歷,周三(29日)《紐約時報》也刊出她的回憶,她曾參與傳遞包括張愛萍、蕭克、楊得志、宋時輪等七位中共上將反抗戒嚴令,但媒體拒絕刊發,還有抗命的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這亦是「六四屠城」過程中來自中共內部罕見的人性之光。

江林在黑暗中目睹的射向學生和平民的子彈及所有殺戳的記憶,她說那是一種母親被強暴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國人在稱頌謳歌施暴者,人們在鄧小平南巡的故事中主動或被動地遺忘著。

試問有多少中國人會在中國表面的「經濟繁榮」中,在政治自由空氣愈加稀薄的習近平時代,思考鄧小平當年下令開槍將中國帶往何處?誰是中國現代化轉型悲劇的最大炮製者?

本書的出版人鮑樸向本台表示,本書向世人挑開鄧小平「改革者」面紗,他是中國80年代憲政改革的終結者。

鮑樸說︰實際上真正決定了六四命運的就是鄧小平一個人,就是西方對鄧小平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認為鄧小平在,中國改革就還有希望,實際上是鄧小平自己把中國改革扼殺了,通過六四、六四開槍徹底把那種自由的氣氛打掉了。六四事件過了30年以後,大家逐漸理解到原來鄧小平起了一個相當壞的作用,麥克法夸爾強調,趙紫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只不過是教父,就是黑幫老大。

就在筆者撰寫這篇書評時獲悉,一直居於泰國清邁的戴晴被神秘部門要求回到北京,筆者無法與她取得聯繫。預計她的這本新書在大陸將成禁書。

現年78歲的戴晴曾為《光明日報》記者。1989年六四事件後,戴晴因學運人士遭捕並在秦城監獄羈押,次年獲釋。後成為關注環保及其它公共事務的社會活動人士。曾發表多部紀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