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爭民主保自治的本土運動--介紹《香港思潮:本土意識的興起與爭議》

0:00 / 0:00

近年來,中港融合加強的同時,中港矛盾亦從四面八方湧現。香港政治改革停滯不前,大陸訪客大幅增加造成擾民,加上深圳與香港走向併合的區域規劃,以至特區政府推行愛國等於愛黨的國民教育,不禁令港人憂慮,大家珍重的核心價值日漸消蝕,甚至港人享有的生活方式亦備受威脅。在重重挑戰下,香港的本土意識乘時而起,並且由思想走向行動,成為香港政治發展又一推動力量和價值依據,而李怡先生的新書,正好給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把脈,提供初步的總結。

本書收集李怡報上發表的文章,按十條題目分類,讓讀者了解本土意識的內容和緣起,也讓大家明白本土意識對香港建立民主、保障自治的重要性。

作者從挑戰和回應兩方面,闡釋香港本土意識的崛起。他指出,零三年以來連串政策驅動中港融合,不論是自由行、孕婦潮、深港併合還是國民教育和愛字組織輩起和喧嘩吵鬧、人大釋法拖慢普選步伐,均令港人感到受侵犯,香港過去的優勢正在消失,若不撥亂反正,香港將失去其特色,變成一個中國城巿而已。為免走上這條不歸路,李怡留意到不少年青人已各自組織起來,採取具體行動,如反"蝗蟲"、反雙非、反東北發展、反高鐵、反水貨、反國教等,而這些行動背後的理念,正是植根香港、守護香港核心價值的本土意識和自治運動。

李怡更指出,嚴峻的政治現實,就是以本土意識為本的自治運動,關乎香港的生死存亡。因為自治運動如果失敗,也代表香港價值失陷,取而代之的,將是以經濟發展蓋過一切、但求近利卻可放棄核心價值、趨炎附勢、謊言充斥的"新香港人",香港將不是大家熟悉的香港。

有別於以爭取中國民主為最終目標的某些民主派,李怡認為,本土意識為本的民主運動,目標是與中國大陸區隔,避免香港大陸化,並守護以人民權利為基本的社會,爭取民主以抵禦中央的不斷干預香港,抗拒香港的"制度、文化為內地傳統基因所同化"。換言之,新一代民主運動不求進取大中華,只求守衛小香港,是護翼家園守土運動,而非澤惠全民的救國義舉。

他強調,守護香港的自治運動要成功,首先要放棄"愛國"的情意結,擺脫血緣政治的觀念束縛,不再只是愛土地而不談制度和價值,也不該套用"愛國愛港"的標籤,或者投身如保釣的愛國行動,以免貶抑港人的自主意識。其次,李怡認為巿民不該事事北望,期待北京介入來守護香港,而必須丟掉幻想,熱心投入,自力更生,才有望留住香港的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李怡本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切之情,呼籲大家為自己為香港出力。在大是大非前面,絕對不能沉默,否則只會變成"邪惡的同盟"。他鄭重表示,"你不是答案一部分,就是問題一部分",黑白之間,再沒有什麼灰色地帶可言。

全書文章出於報上文章,內容難免有重複之處,但李怡的論述清楚不過,未來的民主運動同時是本土運動,香港人不僅僅是爭取普選,建立民主制度,更是以民主制度去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守護我們珍重的生活方式。這樣,香港才能走出眼下亂象紛陳的困局,才能免受大陸劣質文化的侵損,才能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