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上海作家金宇澄,以上海方言創作的長篇小說,最近引起廣泛的關注。作者金宇澄,生於上海,祖籍吳江黎里,著有中短篇集《迷夜》、隨筆集《洗牌年代》,主編《地圖》、《飄泊在紅海洋——我的大串聯》等。現任《上海文學》常務副主編。
這一部小說描寫當代上海市民的生活,圍繞著主要人物阿寶、滬生、小毛等三位同齡的上海男人,由1960年至90年代,近半個世紀的友誼和情感牽引出長長的人生故事,展示出五味雜陳的世態人情。小說的獨特之處,是擅用地方語言繪畫上海,精細地再現上海近幾十年的生活及人情世態。
舒心認為該小說描述文化大革命的上海景象,最動人心魄的文字,是敘述一位小女孩尋找被紅衛兵造反派抄家奪去的鋼琴:"鋼琴有心跳,不算傢俱,但有四隻腳。房間裡,鏡子虛虛實實,鋼琴是靈魂。尤其立式高背琴,低調,偏安一隅,更見涵養,無論靠窗還是近門,黑、栗色,還是白顏色,同樣吸引視線。在男人面前,鋼琴是女人,女人面前,又變男人。老人彈琴,無論曲目多少歡快跳躍,已是回憶,鋼琴變為懸崖,一塊碑,分量重,冷漠,有時是一具棺材。對於蓓蒂,鋼琴是一匹四腳動物。蓓蒂的鋼琴,蒼黑顏色,一匹懂事的高頭黑馬,穩重、滄桑,舊緞子一樣的暗光……黑馬背脊適合蓓蒂騎騁,也就一兩年的狀態,剛柔並濟,黑琴白裙,如果拍一張照,相當優雅。但這是想像,因為現在,鋼琴的位置上,剩一塊空白墻壁,地板留下四條拖痕。阿婆與蓓蒂離開的一刻,鋼琴移動僵硬的馬蹄,像一匹馬一樣消失了。地板上四條傷口,深深蹄印,已無法癒合。"
寥寥數語,將上海人的歷史記憶感性、鮮明地記錄下來,可以說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在寫到上海當今的時尚與腐化,小說中也有不少耐人尋味的情節。比如寫上海人去泰國旅遊的時候,有嫖娼的場面,原以為異國的娼妓別具風味,卻萬萬想不到,遇上的竟然是來自祖國的賣淫女人,這樣的描述,不僅令小說的人物震驚,也會令讀者感到震驚。
另外,這部小說的語言、文字,也與別不同,除了令讀者讀來感覺真實、自然,毫不造作之外,其中大部分是平實的敘述、簡練的對話,構成了整部小說另具一格的語言特色,非常口語化而又十分耐讀。反映出現代的上海,每個人都在追求,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味道。而對於所謂過好日子的定義,其實視精神比物質更加重要,卻又對精神追求的目標,各自顯得紛繁雜亂,展現出不同的時代,生活在上海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微妙複雜心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雅俗共賞,饒有地方"戲味"的長篇小說。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