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 滕彪、王天成主編--《回到革命》

中國改革道路已走了一段漫長日子,由過去封建帝制到今天政黨專政,中間經歷過種種腥風血雨,令人未敢忘懷。縱使如今已踏入21世紀,人民高喊"改革"之詞仍不絶於耳,今天要跟各位聽眾介紹的書,剛巧跟這詞有關連。書名叫"回到革命"副題為中國大轉型前夜的激辯。

看見"革命"這個詞,內心狐疑著,21世紀下,是否仍追逐"流血式的革命"?此書主編之一的滕彪亦承認,一般人看到"革命"一詞,很自然的會聯想到"流血"及"暴力"。但是他說,若有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

滕彪:"革命"本身包括了不流血的革命,就是非暴力的革命,尤其是1989年之後,在世界上也有很多非暴力成功的例子,而且,非暴力革命到民主轉型更加穩固,所以,把革命等同於暴力革命的觀點是片面的。

書中的一篇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撰寫題為"改良未必更和平 革命未必更暴力" 的文章。秦在文中指,害怕"革命"的人主要有兩點擔心,第1點是流血和暴力,"這是我們最擔心的。我們都不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希望看到一種完全不流血的變革方式或轉型方式";第2點是無序,文中說"如困變革以後造成一種無政府狀態,或者造成社會的極度混亂,對大家都沒有好處,而且無論哪種'文化'中,公眾長期缺乏安全感就會重新呼喚鐵腕,使轉型失敗"。可是,秦暉質疑流血和無序,跟和平及有序的區別,是否可等同於革命和改良之別?

究竟"革命"與"改良"哪一樣可取?事實上不可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個結論,因為這本收錄了50多名中國知識份子的文章裏,其實除了有主張改良的,也有主張暴力革命及非暴力革命。滕彪說,收錄這書就是希望引發更多有關中國政治轉型的思考和討論。他解釋,近年間觀察到中國多年來對改革與革命的觀點,在政治上已出現了一些變化,過去,反對革命的觀點是中國知識界的主流,但是,近年間卻開始多了人討論"革命",爭論中國的民主變型該用什麼方式進行。他分析,這思想上重大變化的關鍵在於人在現實生活中經驗到失望。

滕彪:但是,現實確實是讓一批又一批的知識份子和民眾失望,他們看到在政治制度方面沒有任何改革,反而在人權、法治等方面還要倒退,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失望,對中共的改革意願不抱幻想。所以,從改良的幻想的人到主張革命的人就越來越多。

他指,有些人連非暴力革命也反對,他們主張改良,中國由中國共產黨來進行轉型,在可容許的範圍內進行改良、改革,循序漸進過渡到民主體。但是,他覺得這種想法天真。

滕彪:這種想法被證明越來越不設實際,越來越顯得很天真,大量的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不願意進行任何政治體制更有意義的變化。它是非常明確的來阻止和反對自由、民主憲政。

他說,歷史中證明,國際間有不少非暴力革命的例子是可取及成功的,且能給未來的政局帶來穩定性。但是,茉莉花革命後,其實相關國家到今天仍出現不少動盪,所以,是否真的可以帶來穩定?滕彪強調,他們其實是主張非暴力革命,更認為必須要通過理論及國際的經驗,但是,他認為人民是有權利推翻專制制度,哪管是用暴力或非暴力革命。

滕彪:首先推翻專制制度是人民的權利,人民利用革命包括暴力和非暴力革命推翻政權的權利。雖然,我們可以希望中國未來的轉型是從非暴力革命,但是,革命它是很難控制的,很難預計的,革命要來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控制得了它是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這個是很難事先預測的,是決定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及社會形勢。

什麼政治形勢能提供不流血的暴力?秦暉在文章中便給出一個方法,就是"社會要有妥協精神,尤其是當權者要有妥協精神,最好是當權者有主動改革的精神。"秦分析,當權者若主動變革,箇中有2個原因,第1個是一種具利益的誘惑,即讓當權者感受到"變革了有比較好的預期,相信不會受到清算";第2便是當權者感到有壓力,令統治者為了避免革命而願意加快改革,這亦是現時頗為流行的做法,然而,秦質疑這做法也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他雖然在文章中未有交待,但是,閱罷這本書不難感受到各主張的提出,背後均有其理據,更重要是進一步了解什麼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