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韜書評】《意外的國父》

0:00 / 0:00

作者汪浩早年在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後雖沒投身學界,但對台、中及東亞國際關係史甚有硏究,近年將多年的硏究心得結合成書,其貢獻在於放眼當年國共爭戰以來的國際情勢,提出深入淺出的討論。廣義來說,這本書描述及解釋所謂「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過程,亦變相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華獨」論述提供國際關係史基礎。書中最有趣的觀點是,既然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國家,那麼就一定有其國父,而兩蔣及李登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個國家的國父。作者對大中國主義雖不熱衷,但「國父」這樣的字眼卻充滿中國色彩。

書中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察,「兩個中國」的說法是毛澤東早在1930年代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之時就提出了。這假設了中華民國曾經確立並存在,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也真實存在過。不過,我們不妨思考另外一個想法,兩個或以上宣稱代表中國的政府存在並不代表兩個國家的存在。如果當時真如毛澤東所說的兩個中國,那麼北洋政府與孫中山政府的爭執是否代表南北有兩個中國?日本侵略下的「偽滿州國」是不是也製造了另一個中國?

當然假如不堅持只相信一個中國的大中國主義,或許是可以接受兩個中國。不過,共產黨及國民黨都堅持他們各自主導的政府才能代表中國人民,其意圖成立的國家才是中國。雖然作者花了一些篇幅指出蔣介石其實有想過兩個中國的可能性,但結果依然是由於與共匪勢不兩立,老蔣的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事實上,在中華民國憲法底下的政府是無法跳脫一個中國的框架,書中討論到的「雙重代表權」正是反映一個中國的大中國思維。中華民國台灣對蔣介石來說根本不是真正的選項,更枉論他是甚麼國父。

至於蔣經國,作者認為他早在1972年當上行政院長之後便推了動「中華民國台灣化」,把台灣改革成「民主化和本土化」新國家,這樣的說法等於是將李登輝才開始做的往蔣經國身上推。礙於現實考量,蔣經國當然不能沿用老蔣那套反攻大陸的說法來矇騙人民,只好靠著美國的支持,推動經濟改革以合理其專制統治。江南案迫使他不得不在美國壓力下去專制化,但這不代表他支持本土化或毫無保留地支持李登輝。嚴格來說,李登輝是經過激烈權鬥才成功穩住領導人地位。

關於李登輝的部分,作者並沒有探討他近年的思想改變,李前總統在近作中已經提出台灣要正名台灣而不要再背負中華民國這個袍袱。在某種意義上,如果中華民國台灣未來真成了一個國家,李登輝也不能算國父。如果台灣人以台灣名義創立一個國家,那李登輝或許算是其中一個國父。所以中華民國台灣沒有國父,反而是緊抱中華民國不放的蔡英文可能成為國母。

綜觀全書,雖然作者對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的白色恐怖討論不多,似有迴避對兩蔣各種負面評價之嫌,但是書中仍有不少可讀之處。作者也相當用心地將各種資料融匯起來,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