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書評】《巓峰》(Into Thin Air)

0:00 / 0:00

《巓峰》一書由於2015年改編的電影而再出新版,改稱為《聖母峰之死》,英文原著美國出版時,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位,一直是討論登山必讀的名著。作者Jon Krakauer(強•克拉庫爾)本身身份就是作家,本來受僱於雜誌,打算探討登山商業化的問題,結果就遇上了登峰的嚴重意外,遇上天氣的突然改變,令不少登山者死亡的故事,是對登峰感興趣者,不容錯過的一書。

近日在香港,眾人熱烈討論首個香港女華人曾燕紅,成功登聖母峰(Everest)途中,曾見死不救繼續登頂,其道德上是對是錯而引起的爭議;的確在那個死亡地帶,人的生命是極之脆弱,業餘人士前往登山,根本就沒有能力再去照顧其他人,而以往的意外亦顯示,由於氧氣系統不同,制式不同,即使擁有氧氣樽,亦未必能夠救助有需要人士;然而真正的問題,卻是這種商業登山的模式,除了供個別人士「圓夢」──即所謂自己的夢想之外,實際上有何意義?當大量業餘人士,透過聘請雪巴人幫忙去登山,的確改善了窮國如尼泊爾的經濟;但商業化的運作,本身就帶來進一步的風險,而《巔峰》一書的故事,正說明大量業餘人士挑戰自我的背後,令更多人付上生命的代價。

《巔峰》所描述1996年5月聖母峰攻頂的挑戰中,其中一位就是來自香港的書商Frank Fishchbeck台譯為法蘭克•費許貝克;在攻頂過程感應到不順利而中途退出,後留在八千米的危險地帶照顧隊友,避過其隊友之後一連串的不幸經歷;即由於人太多,先堵塞在Hilary Step檯階,再加上氣候突變,登山導遊為等待客戶攻頂,而錯過了落山的時機,結果多人為此死亡。

作者在書中指出,造成多人死亡的原因,就是山邊兩國的政府,即中國政府與尼泊爾政府,為了商業利益而濫發登山證,令登山成為極度商業化的活動;而由於山頂極惡劣的環境,每分每秒的錯失,都可以造成嚴重的危險;1996年的意外,兩位死於山頂的導遊,都不是沒有經驗的新手,而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然而當危險到來時,單純是不佳的運氣,即可以奪去人的性命,因此為了個人的榮譽而登山,真的是值得付出生命去換取的嗎?

作者指出很多人去挑戰登峰時,即使知道面前是生與死的考驗,卻完全無法想像山頂惡劣的情況,特別是天氣轉壞時;很多人花了大量的金錢,去參加專業登山隊,期待等一個好日子登山;當機會到來時,即使體力不支,或身邊的人體力不支,以為「人定勝天」堅持下去做得到,結果就是付上生命的代價;這種「挑戰自己」的成功感,所宣揚的是甚麼呢?是證明活下來的人「成功」?還是只能證明當事人運氣比較好?當然出於政治考慮,因為2015曾參加過中國女子登山隊卻失敗而回的曾燕紅,如今成功登頂而受到中共黨報特別關注,則屬於例外的事情了。

每個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擁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只因為「罕有」或「難得」,其夢想對人類的文明沒有特別的貢獻的話,相信這夢想只會過眼為煙;這些登山者之中,有些人為了救人而付出生命,有些人為了救人而放棄了自己登山,有人則回去運走當年無力搶救的登山者遺體,有些人則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而無力或放棄去救人;對當事人來說,這是抉擇的問題;然而登一座已經很多人登過的山,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甚麼呢?又或者曾引起辯論的,一些未成年的學生小朋友,冒險走去登頂──如1996年出生的美國人Jordan Romero,以只有13歲之齡與其父成功挑戰登峰,這又或許和教育界的觀念有所衝突了。《巓峰》是本對冒險登山必讀的書,特別在讀後對這些冒險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