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行書評】 《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

0:00 / 0:00

方思行身處的是香港,與今次要介紹的這本書︰「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的作者呂大樂一樣,可謂見證著香港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

呂大樂是香港著名的社會學學者、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兼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他在書中序言開宗明義指出,香港自從九七年回歸以來,政府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挑戰。由亞洲金融風暴、泡沫經濟爆破、「沙士」(非典疫情)令經濟蕭條、政府認受性受到質疑、社會爭議不斷、分歧嚴重,過去好多被視為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政策,好像一夜之間統統行不通。呂大樂認為,是時候去反思。

究竟係時移勢逆,定係新不如舊?

呂大樂這本書,分析與總結香港在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起飛、政治發展背後的因素和現象。從中小型製造業的發展、到政府的所謂「不干預」政策、到行政管理型政府、諮詢式政治,以至房屋政策等等,還有更高層次的地緣因素,這些都逐漸形成一套「香港模式」,令香港得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呂大樂認為,香港如果要改變,需要很大的政治能量,要克服很多困難。包括既得利益、原有的思維、也包括要接受沿用舊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從領導者是否有以看法,到社會是否可以接受有如此重大轉變,相信會有很大困難。加上現時的政治制度,更難產生一種政治力量,去重新建立一種共識,或者妥協。然而,這是否表示香港會就此沉淪,呂大樂又並不認同。他認為,以香港現時的狀況繼續下去,用現時面向市場的形態發展,還有可能行得通;但可能是一套十分殘酷的制度,例如非常高端的財經金融或非常高端的服務業人才,在香港仍可找到不錯的生活,另外75%人要不自己離開,否則也難以在此生活。如果大家不想轉變,就只能這樣下去,不等如香港會塌下來,但演變出來的社會形態,難以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生活得舒服。

很多人認為,「香港模式」失效的主要因素是「九七」。呂大樂認為有一定因素,但並不是全部。例如九七之後,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如何與中央政府相處,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香港顯然未有處理好這個課題,而成為香港面對的難題之一。面對眾多的難題,政府一方面不敢放棄過去所謂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又知道單憑重複舊有的做法,不足以應付新的問題與挑戰。求變的話,又會有一種不確定和不安全感。

也有人認為,香港自從九七年以來,社會太政治化,令香港模式失效。呂大樂認為,香港社會政治化是正常的,每個社會都必須面對。只是香港從八十年代準備回歸走過來,並沒有認真考慮去建設一個制度,將政治化放在制度內,然後嘗試去面對它。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例如是否可以接受政黨輪替。曾經假設社會可以沒有政治,而設計制度時繼續假設沒有政治的部份,但當社會完全改變以後,政府就要重新面對,究竟是要幫助哪種利益去處理問題,優先次序;現時的攤子是,沒有機制和渠道,去處理這事,以致非常困難。香港除非能產生一個強人,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抑制著,或靠他的個人魅力去處理。但以現時的政治制度,很難產生政治強人。

花無百日紅。呂大樂提出的「香港模式」,曾經有過輝煌的成績,令不少國家或地區羨慕、甚至有人嘗試學習。不過,這套「香港模式」的確已經因為內外環境的變化,無法作為香港繼續發展的模式而成為過去式。作者在這個時候分析和總結「香港模式」,確實有助我們反思應如何從舊有的框框走出來,思考香港社會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