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名報人金堯如的長女金虹談父親遺作《金堯如 香江五十年憶往》

0:00 / 0:00
JJinRaoru150.jpg

主持人﹕謝芊芊

各位,我是今集書林漫步的主持謝芊芊,下周三一月十八日,就是香港《文匯報》前總編輯金堯如逝世兩周年的紀念日,今集我請來金堯如的長女金虹,來跟我們談談金堯如的遺作──《金堯如 香江五十年憶往》

人稱金老總的金堯如是浙江紹興人,1923年出生,中學時已參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活動,抗戰勝利後他入讀上海的暨南大學,因不滿當時的國民政府統治,他多次發動學生遊行抗議,結果被國民政府追捕,他逃到台灣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一九四八年,金堯如從台灣轉到香港,成為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第一批員工,五十年代初,他開始擔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負責中共在香港的宣傳和統戰工作。文革期間,金堯如曾被中共召回廣州關押近兩年,以及勞改三年半。直到文革結束,中共才將他調回香港復職《文匯報》。一九八九年,因不滿中共鎮壓學生運動,他主導《文匯報》的社論「開天窗」,印上「痛心疾首」四個大字。其後還宣告退出共產黨,移居美國,但他仍經常發表文章,呼籲中國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倡導民主自由。金堯如於二零零四年初病逝,終年八十二歲。

金堯如早在1998年在香港出版一本著作名為《中共香港政策秘聞實錄 : 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詳細記述了他在香港的五十年間,中共對香港政策的形成和演變。金堯如去逝後,他的家人再將這本書的內容整理及加入了廿多篇親友悼念金堯如的文章,重新發行,書名定為《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這本書的其中一名統籌就是金堯如的長女金虹,那麼這兩個版本的金堯如遺作當年是如何構思出來的呢?

金虹表示,主要是由於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大陸官員對香港問題時常擺出強硬態度,惡形惡相,令父親深感擔憂,他回憶以往周恩來,陳毅,廖承志等人主管香港政策時,是本著平等開放,求同存異的態度,並非橫蠻逞兇,所以他決定把自己耳聞見睹中共對香港政策的形成和演變寫出來,希望當時的中共領導層有所改進。由於該書九八年出版較為倉卒,有不少錯漏,在父親逝世後,家人決定重新整理該書及加上一些親友的悼念文章,讓讀者可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他父親的為人。而再版另一個目的,就是為金堯如基金籌款,推動香港新聞自由,這是與他父親多年同事兼好友程翔提出的建議,金虹的兄弟姐妹都希望為香港的新聞自由出一分力。

在這本書中,不少悼念金堯如的文章都稱讚金堯如是一個不畏強權,勇於反省,真誠追求民主人權的老報人,那麼在女兒金虹眼中,年青時就追隨共產黨的父親,是什麼時候開始反思自己的政治路線呢?

金虹覺得父親的思想是在文革後期出現轉變,他六八年被中共召回廣州審查和關在五七幹校勞教後,令他反思了很多問題,期間他又與很多新舊朋友接觸,了解到中共建國以來種種政治運動的禍害,對共產政治有了深刻的認識,他移居美國後,彷彿又回到年青時期追求革命理想的年代,筆耕不絕,對中共的專制獨裁作出深刻的批判

今天金虹除了帶來金堯如這本遺作,還帶來了她父親生前一首很喜愛的歌曲跟我們一起分享,這首就是著名美國民謠Old Black Joe,中文譯為老黑爵,是美國十九世紀中期著名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的作品,以此懷念一位跟他感情很要好的黑奴,這首歌其後成為南北戰爭期間盛行於黑人社群的抒情歌曲。金虹說,在五十年代她小時候經常聽到父親唱這歌,新年時家庭成員要表演節目時,他照例必唱這首歌,此歌表達了美國南方黑奴刻苦辛勞的生活面?,父親年青時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外文系大學生,他喜歡此歌反映了他關心弱勢貧困民眾的情懷。

金虹說,父親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和執著,最令他懷念,父親生前曾問她,自己畢生跟隨共產黨追求理想,但理想至今沒有實現,反而前眼出現眾多貪污腐敗的問題,他這一生是否曲曲折折的還是走錯了路?金虹當時覺得很難過,最近有位七十八歲老人在香港的報章刊登全版廣告,提問到什麼時候才看到普選來臨,不禁令他想起已故的父親,當有一天,民主自由真正降臨中國大地時,她一定會到父親墓前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Gone are my friends from the cotton fields away,

Gone from the earth to a better land I know,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