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The Orphans of Shao”--與龐皎明談《邵氏孤兒》

0:00 / 0:00

中國大陸的一孩政策,終在有條件下打破框架,容讓獨生子女的夫妻可生多一名小孩。政策的放寬,長遠可紓緩中國老齡化及國庫添壓的大問題。但是,在這政策改動之前,不知有多少個孩子被犧牲了,當中有在腹中嬰兒因被指是超生而被迫打掉,也有不少嬰兒因父母被當地官員的哄騙,以為交出嬰孩可令其平安由國家撫養,一直住在福利院,孰料,這些原本有爸媽的小孩一下子搖身變為"孤兒",更被送到海外由別人收養。

事實上,這問題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偶有所聞,但是,有具體證據證明"孤兒"的身份是偽造的,則直至2011年才披露。今集想介紹的一本令人動容的英文好書名為The Orphans of Shao(中文譯名《邵氏孤兒》),副題為中國一孩政策下真實的血與淚個案,就是揭露這黑幕。

作者龐皎明是大陸的資深記者﹐撰寫此報道,之後再結集成書前,他耗費了4年時間做資料搜集,之後才往湖南省邵陽市高平鎮進行一個月的實地調查採訪的事實。龐皎明在書中紀錄了12名"孤兒"的故事,但是,他們是否真的都是孤兒?作者發現這身份都是當地官方人員弄虛作假。

這些都跟中國政府於八零年代提出的一孩政策有關,當時,舉凡有多於一個小孩的婦女不是被當地的計生委人員迫著打掉,就是把小孩帶走,要求父母繳付罰款,之後方可領回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沒有標準的"罰款"動輒是數千甚至數萬人民幣不等,無疑嚇怕以務農為生的父母們。

2005年,高平鎮數名計生委幹部徑自闖入魏太喜家裏,將當時他撿回來撫養成人的5歲魏海龍搶走。幹部留下的一句話就是"交錢(社會撫養費)贖人" 。魏家詢問下,幹部要的是6500元,才能領回孩子。但是,魏家窮極,拿不出錢,他到處求助,最終找了時任邵陽市人大代表袁忠福。袁忠福找時任高平鎮黨委副書記、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劉述德。劉指,小孩已送福利院,要交1萬元社會撫養費方可領回。袁忠福於是再向隆回縣人大、縣政府等部門反映此事。高平鎮計生辦期後向上級部門匯報,魏因未滿30周歲,所以,不符合"收養法"的規定;此外,高平鎮計生辦還在材料中稱,魏太喜"主動提出家庭困難,無法撫養小孩,請求鎮計生辦將小孩送社會福利機構撫養"。魏太喜對這些說法予以否認,而魏海龍就讀的小學亦以"孩子學業為重"去信高平鎮計生辦,讓他可趕快重返校園。但是,計生辦無理。

龐皎明更說,在調查的個案中更發現有小孩是在光天白日下遭人搶走,而這些事往往都是發生在農村裏。回想當天到訪的福利院,他放眼所見的小孩大多都是女嬰,雖然,不知總人數但是他曾目睹有一張床,在上便有10多名嬰兒躺著。

事實上,小孩一下子被改為"孤兒"找寄養家庭撫養,目標畢竟跟錢有關,因為寄養家庭必須要承担小孩在福利院裏住的所有開支,更要繳付一筆可觀的贊助費予當地的民政廳,然後再由他們發還給福利院。在沒有任何監督制度下,福利院裏的人便很容易胡亂編寫,伺機發財。問龐皎明知否全國有多少這樣的嬰孩?不法之徒可從中謀取多少利益?他說不知,但是,他說,若以萬作為單位計算被改為"孤兒"的嬰孩數目,實在低估了相關數目。再者,除湖南外,貴州及廣西也聽聞不少類似個案。

回想有爸媽變成無父母,更被送到離鄉別井的海外寄養家庭撫養的事件,龐皎明說事件反映公權力的胡作非為。

龐皎明:公權力肆無忌憚,把小孩子的履歷偽造,福利院是知道的,程序上是有做到的,但是,都是假的,所以,其實是一個不受監督的公權力在做基乎是跨國販人的不光彩事件上。

不過,他補充即使公權力不受監督,但是,中國人的傳統重男輕女的價值觀也是問題的根源,此偏激的價值觀更多出現在農民社會圈子。眾多家庭失散的個案裏,他記得,曾有一個被變為"孤兒"的小女孩事實上是雙生兒,父母撫養姐姐,妹妹則交予農民親戚撫養,但計生委幹部期後到親戚家搶走妹妹,兼包裝為"孤兒"送往美國一個寄養家庭,期後,一名美國記者在網上發現一張尋親的照片,調查後,發現跟美國一名女孩的樣子一模一樣,遂發現妹妹不是"孤兒",而在美的寄養父母為到自己受騙亦感到不滿。

龐皎明把這深入的調查在財新傳媒集團旗下的"新世紀"周刊報道後,這震撼的醜聞亦立即給自己招徠噩夢。

龐皎明:後來因為湖南那一邊瘋狂的報復,向中宣部告狀,要把上官敫銘(當時他用的筆名)開除。

龐皎明早年因揭發武廣高鐵劣質建材醜聞,鐵道部向中宣部投訴,他因而被迫離開當時的"中國經濟時報",轉往"南方都市報"工作後,又被迫改了一個名字叫"上官敫銘",但是,因為周刊"邵氏棄兒"的報道,他再度被迫改名為"正道"。但是,這個名字最後要被下令移離"財新集團"的官方網頁。他的經歷正反映一名忠於新聞採訪的大陸記者在中國境內的不幸。不過,他的堅持仍換來不少境內民眾的信任及支持,更有人視作"再生父母"要求幫助,也有海外讀者看罷他的書給他留下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