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因推行改革開放路線,在一九八九年的北京學運及六四事件中,一反共產黨的傳統,站在學生一邊,反對武力鎮壓,而被黨內元老派罷免,其後長達十六年,遭到嚴厲的軟禁,被剝奪公民以及黨員的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直至二零零五年病逝。
在被中共軟禁的期間,趙紫陽對他的經歷、國家和黨的歷史、政策乃至意識形態,作了深刻的回顧與反省。這些反思的成果,由他的一位同鄉和摯友宗鳳鳴先生記錄下來,彙編成書,最近在香港出版,引起廣泛的關注。
這本談話記錄顯示趙紫陽內心自省的深度和廣度。八十年代激烈的中共高層權力鬥爭和政策分歧,特別是趙紫陽和鄧小平、胡耀邦的三角關係,是書中多次闡述的話題。趙紫陽更在書中進一步交待自己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中的角色。這是研究八十年代中國實行開放改革政策一系列歷史真相的一份非常難得的珍貴材料。
宗鳳鳴出於對八九學運和趙紫陽命運的同情,成為趙軟禁中的常客。他以“氣功師”的名義,從一九九一年起,至二零零四年,探望趙紫陽上百次。身在軟禁中的趙紫陽坦承,他從過去“經濟的改革者,政治的保守者”開始轉變。趙紫陽晚年的世界觀,顯然已經很大程度地從中共正統轉向認同當代普世的價值標準,推崇民主、法治、人權,還政於民。對中共數十年的苛政,他有痛心的懺悔:“我們欠老百姓的太多了。”基於對國情的憂慮,他不贊成政治上激進的西方化。
同時,還可以從談話記錄中看到趙紫陽對當時的國內外重大事件以及知名人物,包括中共各屆領導人的直率看法。這本三十萬字的書稿記錄曾交予趙紫陽審閱,又徵求過多位趙紫陽生前好友、同事的意見,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前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共黨史專家李\x{92ed}為該書寫序,指出:“……在我們這個黨的歷史上,接連出現胡耀邦和趙紫陽這兩任總書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幸事。有人說前者是這個黨的‘良心’,後者是這個黨的‘大腦’。這兩任總書記都積極推進改革事業,並且都主張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因而都在此問題上超越了鄧小平,並也因此觸怒了鄧小平,引發了歷史悲劇。不過,這兩任總書記也有些區別。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耀邦走得要早些,紫陽則走得要遠些,如為淡化黨的領導而要取消國家機關黨組。在個人政治結局上,耀邦最終做了違心檢查,紫陽則拒絕做出違心檢查,並為此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紫陽在軟禁中的許多次談話,許多次有關這個黨、這個國家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談話,尤其是有關當代中國改革問題的談話。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這本書,紫陽的許多重要思想就不會保存下來,至少不會保存得像這本書所記述得那樣清晰……這部本書稿從總體來看,還是非常珍貴的。可以這麼說,這部書稿最突出的價值,就在於它的‘唯一性’,即‘唯一’持續地記述了趙紫陽在被軟禁十幾年間的上百次談話,從而真實地再現了他在這一時期的思想軌跡。”
李銳的這些話,準確地道出了這本書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