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事件引發人權組織告政府侵私隱

0:00 / 0:00
6月6日,斯諾登在香港某處接受英國《衛報》記者的採訪。(AFP PHOTO / THE GUARDIAN )
6月6日,斯諾登在香港某處接受英國《衛報》記者的採訪。(AFP PHOTO / THE GUARDIAN )

美國官員表明,將會起訴洩露美國電訊間諜計劃的斯諾登。目前司法部仍未落案起訴,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週二已向紐約法院提出訴訟,控告國家情報局(NSA)違憲及侵犯私隱。現時斯諾登行踪未明,但相信仍匿藏在香港。(何山報道)

斯諾登一案,牽動美國跨階層,有關 "反恐"與 "私隱"的辯論。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週二在華府一個論壇上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案件涉及眾多與法律有關的引渡協議,他只能夠說,目前中美之間最要的議題是網絡安全。斯諾登一案,正發生在上星期奧巴馬與習近平在會面之際, 對奧巴馬的團隊向中方解釋網絡問題構成挑戰。

坎貝爾並說,國會及行政部門已經很清楚表明,將會起訴斯諾登。美國國內也引起發一場對話與辯論,最後達至健康的結果;在國家介入與人民的生活的範疇,劃出一條界線。

目前,斯諾登正被司法部刑事調查,究竟是以違反忠誠、竊盜國家機密,還是叛國罪起訴不得而知,司法部仍未落案。華盛頓郵週三報導,熟識網絡安全的斯諾登,在網上沒有留下些微的蹤跡,他也不用臉書等社交媒體。

斯諾登最新接受英文南華早報的訪問,表示要將自己的命運要交給香港人決定。他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離開香港,但他並還是相信香港有法治,選擇留下來,要透過法律與美國政府對薄公堂。對於外界質疑他躲藏到香港,即中共管治之下的特區,是否明智之舉,他堅持自己的決定是正確。他並說,他在香港沒有觸犯任何法律,當下是安全的,會留到直至到被要求離開。

南華早報與斯諾登的訪問週三晚十時在網上刊出﹐報章指訪問是前一日進行﹐報導沒有透露獨家訪問的地點,也沒有說明何種方式,是電話、視像還是面談。新聞圖片上的斯諾登,所穿的衣服與他接受英國衛報的一樣。熟識網絡監控手段的斯諾登,過往在接觸傳媒與獨立制片人時,都事先要求安全的管道,並用密碼、暗語等先確認媒體人的身份。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則與行政部門展開法律的攻防戰,週二向紐約的法院,指控國家情報局收集電訊用戶的電話號碼和通話時間長短等"元數據"(metadata),是違憲及侵犯私隱,並要求當局終止計劃及"淨化"該等數據。

涉及國家情報局"三稜鏡"計劃的網絡公司,包括Google等,則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允許其公開披露用戶的電子資料,數量和範圍,增加透明度;推特、微軟、臉書等都表示聲援。

在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週三出席龍舟競渡比賽時,不願意回應記者提問有關引渡斯諾登返美等問題。身在美國訪問的特首梁振英,則說此事件也不能披露。香港民政事務總署連同警務處,一日前,在斯諾逗留過的尖沙嘴酒店附近,對重慶大廈的旅館展開大規模突擊巡查,時間巧合。有香港市民則發起週六千人集會,聲援斯諾登。蘋果日報則引述出入境部門的消息,指沒有證據顯示斯諾登已經離開香港;首發斯諾登訪問的英國衛報則指相信,他在一在安全的地方。

外界分析指,華府一旦提起引渡斯諾登回美的要求之後,港府與中方都傾向不會拒絕。

華府"外交關系理事會"的高級研究員史國力(Adam Segal)在一個論壇上就透露,中美過去14到15輪會談中,中方都拒絕將網絡傷害納入衝突賠償協議,但上週日有所鬆動,似乎中方在網絡安全上與美國合作,態度有變。BITE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涂謹申表示,美國可以透過外交途徑要求特區政府引渡斯諾登,經特首同意後,個案會轉介本港的裁判署審理。處理過多宗有關憲法及人權訴訟的大律師潘熙就對香港傳媒表示,美國要先發出國際通緝令,有關人士在港被捕後,展開聆訊再決定能否被引渡。如果法庭裁定引渡,就由特首決定,北京也可以介入。整個程序需時3至5年。

有歐盟官員則警告美國,對歐盟公民的互聯網監控會有 "深遠的後果"。歐盟司法專員Viviane Reding 週一在寫給美國司法部長霍德的信中,要求快速及確實地,在本週五都柏林的會面中,就她提出的7條問題作出交代。如歐盟的公民有否在該間諜計劃的網羅中、與美國的公民是否有同樣的對代等等。該司法專員並警告,歐洲議會將視美國司法部長霍德的回覆,檢視歐美同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