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常委通過《反外國制裁法》 學者奉勸北京勿自欺欺人高估自己實力

0:00 / 0:00

在G7峰會舉行前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外國制裁法》等多項法案和決定,冀藉此迎戰西方國家的懲罰。有學者批評北京自視過高、自欺欺人。有關法案無助溝通和解決問題,預料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矛盾將會加深。(喬龍/程文 報道)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周四(10日)在北京閉幕,會議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而一連三日的G7領袖峰會,則將於周五(11日)開幕,如何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將成為重點議題。

中國政治評論人吳強表示,中國在這時候通過《反制裁法》,就是要準備好應對國際社會日漸升級的壓力。

吳強:中國試圖以此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制裁,她在等待可能比之前貿易談判,以及圍繞香港、新疆人權問題所展開的各種制裁,未來可能有更多,比如新冠病毒起源的問題。

吳強認為,中國的制裁雖然以對等反制為原則,但實際上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博弈。

吳強:加強這樣一種對抗,也就是不斷的增強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孤立和對抗關係。這符合經典博弈論的結果,他不是尋求互相溝通、解決的方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跟國際社會進行溝通,緩解這種對抗,這可能是他未來的主要議題。

經驗說明反制裁適得其反形成惡性循環

此前,中國已經反制裁了10位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批評中國的歐洲多國議員,以此作為報復,但最終遭歐盟「暫緩」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行反制,而且歐洲針對中國的制裁措施還在不斷升級,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對此,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教授馮崇義對本台說,過去一年,中國在貿易上向澳方作出反制措施,但最後利益受損的反而是中國自己。他認為中國採取以牙還牙方式應對外國的制裁,但往往高估了自己實力。

馮崇義:他們的心態就是遠遠的高估習大大的威風,遠遠的高估中國的實力。他有時候是自己把自己騙了,認為他們真的那麼強大。他對澳大利亞,對歐盟的制裁,認為歐盟和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很大。

香港將配合北京反擊西方陣營

另一方面,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7日)表示,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反外國制裁法》,稱特區政府有「親身體會」,香港更應該與國家共同進退。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則表示,《反外國制裁法》是反制外部干預的「法律武器」,並認為香港有必要作出配合。田飛龍相信,進行反制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對香港的信心,認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更應該與國家共進退維護長遠利益。

美國自去年8月開始,制裁多名中國及香港官員:包括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