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以「孔乙己文學」發洩對就業形勢的不滿,官媒發「正能量」文章,告誡年輕人要掙脫「孔乙己的長衫」投入現實。結果引起民憤,網友指體制性原因造成就業難。有評論更直指習近平斬斷年輕人前程。
面對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國年輕人自比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以表達絕望心境,令「孔乙己文學」上周登上社交媒體熱榜。
「央視網」和「共青團中央」上周四(16日)發文,要求年輕人不要困在「孔乙己的長衫中」,警告年輕人:面對就業困難要平衡理想與現實,不要宣洩情緒和甘於躺平,更不要一味站在高處批判。
「共青團中央」文章更為年輕人指點「返鄉出路」,稱習近平在兩會期間聆聽了一位「新農人」代表返鄉就業的故事,指「鄉村仍然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不料引起網民反感,在有關文章下留下大量負評,有網友甚至要求官方先解決「當代孔乙己出現的制度性問題」。

一名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Jacob向本台表示,年輕人不甘於「韭菜」命運,也無力改變現實,於是衍生出「孔乙己文學」,中共不容消極抵抗,故圖以「正能量」進行洗腦,但認清現實的年輕人已不再相信這套說辭。
Jacob說:這就相當於一個龐氏騙局似的東西,然後它在錯誤的環境下讓你奮鬥,結果就是你白給它幹活。別人只要不想當它們的韭菜,它們就用「上進」這個詞就騙你。在這個環境下,你越上進,你得到的結果卻會越壞,如果你犯蠢的話,你相信這套的話,你會被剝奪得更多。到最後,完全沒有人會再去相信這套故事。
旅居德國的知名詩人楊煉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認為,習近平執政以來致中國內憂外患、經濟崩潰,關閉了年輕人通住未來之門。中共的愚民教育失效,年輕人的覺醒讓官方感到緊張。
楊煉說:像習近平這種倒行逆施,讓中國經濟崩潰,也讓年輕人的出路處在崩潰狀態,年輕人準備打開整個世界的時候,但恰恰面對的是被關掉的世界,已經看不到可能性,怎麼可能不迷惘、不憤怒啊?躺平已經是很不錯了,要不是在高壓之下早應該上街了。很長時間裡頭,人們還覺得至少通過奮鬥還是有希望的,但是現在的這種情況下,洗腦絕對不可能壓住年輕人。
據中國官方數字,今年中國將有1158萬新的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就業已向體力勞動階層遷移,很多希望通過讀書實現社會階層躍升的夢想破碎。有兩會人大代表就曾提議當局還魂「上山下鄉運動」,以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魯迅於1918年塑造的沒落讀書人孔乙己形象在1個多世紀後成為現實。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