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際媒體週六消息,中國與英國在六年中斷後,於11日在北京重啓經濟財金對話。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率領代表團訪問北京,試圖緩和兩國間因間諜指控、烏克蘭戰爭以及香港自由問題而緊張的關係,並尋求加強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聯繫。
李韻晴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和國家副主席韓正進行了會談。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協議,預計未來五年將為英國經濟帶來6億英鎊(約合7.32億美元)的收益,涉及金融領域、貿易和投資等。
美聯社報道稱,李韻晴在會談結束後表示,中英經濟合作不可避免,因為中國是英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對英國近50萬個就業崗位產生支持作用。她在《泰晤士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強調,與中國脱鈎並非現實選擇。她同時表示,此次對話旨在改善英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尤其是在可持續金融、資本市場連通性和農業食品貿易等領域。
不過,李韻晴的訪問因國內金融市場動盪而蒙上陰影。債券市場的震盪推高了借貸成本,達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反對黨保守黨指責她在市場面臨通脹和經濟停滯問題時「逃往中國」,未能及時應對國內問題。
在北京期間,李韻晴呼籲中國停止對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支持,並表達了對香港自由和人權問題的關切。她還強調,儘管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十分重要,但必須防止這種聯繫削弱英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韌性。
此次對話的代表團包括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的首席執行官,以及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的高管。此次對話也被視為英國首相施紀賢領導下推動對華關係復甦的重要一步。今年早些時候,外交大臣林德偉和施紀賢本人分別與中國高級領導人進行了接觸。
儘管如此,英國國內對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批評聲依然存在。保守黨一些議員認為,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不應以犧牲國家安全和人權為代價。此前,中國被指控對英國從事間諜活動,引發了政治和安全界的強烈反應。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