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國防專家警告:西方說服中國疏遠俄羅斯的努力將會失敗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習近平和普京宣布的「無止境、無上限」關係經常受到外界質疑,挪威國防研究所中國專家﹑前挪威駐北京經濟參事榮英格(Jo Inge Bekkevold)周二(8日)於美媒《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登的 文章中指出,中、俄的夥伴關係比蘇聯時期更為緊密,兩國短期內沒有決裂的理由。隨著中、俄關係日益緊密,西方應該如何應對成為主要戰略課題。

榮英格認為,雖然中、俄相互不信任的歷史前因根深蒂固,但與冷戰時期的中、蘇關係相比,當前的中、俄關係建立在更堅實的地緣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領導層和機構五個關鍵因素上。兩國對美國的敵對關係將其推向更緊密的合作。相比冷戰時期,中國目前的地理影響力有限,使得對俄羅斯的威脅減小。

其次,過去十年來,中、俄在經濟上的互補性日益加強,俄羅斯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來源國,而中國則是俄羅斯最大的技術進口來源。儘管西方制裁對貿易造成障礙,中國和俄羅斯正在透過易貨交易來繞過金融制裁。

再者,與冷戰時期相比,意識形態在當前中、俄關係中影響力減弱。雖然雙方仍關注西方思想對其政治穩定的威脅,但這不足以導致關係破裂。當前,中俄領導層之間的對話更為頻繁,自2012年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兩國領導人會晤超過40次。

此外,中俄之間的機構聯繫比冷戰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入。兩國建立了定期的高層會晤和戰略安全諮詢機制,軍事合作的強度達到歷史新高,雙方自2003年以來進行了超過100次聯合軍演。除了高層的聯繫,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也在持續擴展,包括地方合作、學術交流和旅遊。

美向北京施壓脫離俄羅斯大概會失敗

榮英格指,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中,美國和歐洲向北京施壓,促使其減少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支持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想要全面說服中國疏遠俄羅斯的努力大概會失敗,因為北京的對俄政策主要是基於與美國的超級大國競爭,這就如同冷戰期間美國試圖讓蘇聯與中國疏遠一樣。

榮英格續指,理論上,針對夥伴關係中較弱一方的分裂策略更有可能成功。冷戰期間,中國是較弱的一方;而如今,較弱的則是俄羅斯。惟華盛頓試圖讓莫斯科脫離北京,俄羅斯領導層可能會要求高昂代價,這對歐洲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影響。

儘管面對西方的制裁,俄羅斯的實力比1970年代初期的中國更強。再者,現在的俄羅斯與中國關係更加緊密,並從中獲益匪淺。即使美方提出的條件對俄羅斯在歐洲的地位有利,也未必能說服俄羅斯放棄與中國的強大關係。莫斯科並不認為中國是對其安全的重大威脅,並且清楚中國目前的重心在於華盛頓。

「內部矛盾」導致中、蘇聯盟瓦解

1949年10月2日,蘇聯成為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並與新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隨後,毛澤東於同年12月訪問莫斯科,並與蘇聯領導人史太林簽署了一項為期30年的友好條約。然而,這聯盟僅維持了約十年,並於1960年代因意識形態及邊境爭議兩次出現裂痕。1971年,中國改變立場,與美國結盟。

榮英格解釋,美國能在冷戰期間成功利用「中國牌」,正是中、蘇十年內出現的爭議,使北京將莫斯科視為一個重大的安全威脅。中蘇聯盟的瓦解是源自內部矛盾,而非因美國的外部壓力或無法抗拒的誘因。另外,毛澤東選擇與華盛頓結盟,是因為中國在與蘇聯分裂後經濟上受到孤立,並且剛剛與蘇聯發生邊界戰爭,這讓北京更有動力與華盛頓達成協議。

編輯:溫曉平